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为何要杀十个侄子?

用户65203725535


历史解谜,我来揭开历史疑云。

玄武门之变,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公元626年,唐帝国建立第九年,盛夏,六月初四夜。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发动政变,先后处死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两大嫡亲政敌,然后李世民严令手下将士接管宫禁,亲身前往太极宫,逼迫父皇立其为皇太子。

眼见大势已去,再加上两个日子的死讯,李渊心灰意冷,主动禅位,李世民继承大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完成逼宫后,又酿灭门惨案

也就是这次政变,使李世民扫除了所有障碍,彻底掌握了大唐最高权力,终得天子之乐。而李渊沉溺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也未对这个唯一继承人多加指责,只是希望次子手下留情,不要伤害他的10个孙子,也就是李建成和齐李元吉的儿子。

李世民看着因刚失去两个儿子而一脸悲痛的李渊,也不想再逼迫,就只能选择答应。可是没多久李世民就变卦了,狠心处死了自己的10个侄儿。

究竟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要对自己的侄子痛下杀手?

归根结底,让李世民宁愿背弃对李渊承诺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当时李世民身边的一位谋士向他谏言一语:“淮南王刘安”。

历史往往事与愿违,之前已经答应放过侄子们的李世民,听到这句话之后琢磨良久,经过一番权衡,还是下令杀光侄子。

看起来很简单的五个字,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玄机?

这几个字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刘安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的儿子。

汉文帝执政时期,刘长意图勾结匈奴造反,不料阴谋败露,刘长被中央剥夺爵位。按照汉律,宗室意图造反本该判处死刑,但是汉文帝念及亲情,不忍处死亲族,就改判刘长流放。不过刘长并不愿接受哥哥的好意,在押送流放的途中,因罪绝食而死。

汉文帝在得知刘长的死讯后,对这个弟弟很愧疚。于是他为了弥补刘长,就让刘长的儿子刘安承袭淮南王爵位。可刘安和他父亲一样不识天命,更不尊教化,在孝武帝刘彻时期,刘安也高举反旗,最后造反失败自尽。

李世民在听到这几个字之后,联想到先汉的诸王之乱。原本因为亲亲血脉摇摆不定的他,终于下定决心,对自己的10个侄子痛下杀手。

我是历史解谜,专注解密历史疑云!


历史解谜


需要了解一点: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逆风绝境之下的一次反击,在这之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结成牢固的同盟,二人的党羽亲信遍布朝野内外,东宫,齐王府,三省六部,五湖四海,都有他们的追随者。

↑李世民亲手制造了人伦惨剧↑

在这种政治情况下,已经注定了获胜的那一方将把失败者彻底打入永不翻身的境地,我们看到的是李世民杀了十个侄子,其实如果李建成一方获胜,李世民及他的儿子们也会被全部诛杀。

“斩草除根”,这几乎是政治斗争的必然逻辑。输家玩不起这个游戏。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最惨烈的地方,并非是李世民亲手射手同胞兄长,而正是李世民杀害年幼无辜,毫无抵抗能力的侄子们。

这是人世间罕见的人伦惨剧,偏偏是李世民逃不过的历史宿命。

李建成出生于公元589年,死于公元626年7月2日,终年37岁,当时他已经生了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李建成还是低估了失败者的悲惨命运↑

长子李承宗早卒,现在看来,反而是一件幸事,躲过了残酷的兄弟们一起被处死的场面。

次子李承道,当时应该有10多岁,具体年龄没有被记载,史书上唯一一件关于他的记载,是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六月,被唐高祖李渊封为安陆郡主。这一年的封王,规模很大,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和次子李承道都被封为郡主,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也同时被封为郡主。

其中,李世民的儿子李泰正好是公元620年出生,结果也被封王。但李建成后面四个儿子均为被封王,推测他们应该是在公元620年后才出生,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诛杀的儿子里,有四个不满六岁,甚至不排除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李世民也真是造孽啊。

↑齐王李元吉死时年仅23岁,他的五个儿子还是婴幼儿的年纪↑

齐王李元吉呢,情况比他长兄李建成更惨烈,他死时年仅23岁,从他的年龄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儿子们年龄肯定很小。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大规模给子孙封王,其中李元吉没有一个儿子被封王,可见,这时候年仅17岁的李元吉还没有自己的儿子。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元吉已经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年龄必然都小于6岁,很大概率其中有婴儿。

那为什么李世民要诛杀这十个年幼无辜的侄子们呢,因为他们的身份——天然就是王室尊贵身份,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当时有很大的政治势力,如果留下这十个侄子,就算他们没有报复之心,也必然会被野心家利用。

而且,这十个侄子,怎么可能会没有报复之心呢?如果其中再出现像李世民这样英姿神武的人物,那将来岂不是要搞一场宫闱惨斗,甚至可能演变成全国内战?

李世民如果心慈手软,那他在世的时候或许还能压制住这些侄子们,但一旦他去世之后呢,政局极有可能陷入大的动荡之中,他的侄子们很有可能展开政治报复,万一李世民的接班人是一个草包,怎么应对?重新被李建成后人夺取皇位,那岂不是自己这一脉要被灭绝了吗?

↑李世民的心腹们绝不会同意李世民心慈手软↑

以上这些推演和设想,李世民和他的心腹们肯定都想过,就算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这些心腹可都不是善茬,他们必然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养虎为患的政治风险,肯定也会力劝李世民斩草除根。

这就是政治游戏最残酷的地方,没有什么亲情友情可言,一切都从政治利益角度考量,就像曹操曾经形容的那样:你是骑在老虎背上,你要是不咬死你的政治对手,你就会跌落下老虎背,反被老虎咬死。

实际上,对比以后朱元璋和历史上许多其他帝王来看,李世民在诛杀潜在政敌的时候,已经算是宽宏大量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发动玄武门政变,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双双被杀,秦王李世民夺得皇太子之位。

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他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李承宗早死。剩下的五个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都被李世民下令处死。

齐王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他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也全部被杀。

李世民一下子杀掉十个侄子,这种做法非常残酷,也有悖人伦道德,却符合封建社会权力争夺的逻辑。

玄武门政变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皇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冯立和薛万彻听到政变的消息之后,率领东宫的大批卫兵奔向玄武门。齐王李元吉的亲信谢叔方也带领齐王府的兵士赶到,两下里汇合一处,猛攻玄武门。

激战过程中,薛万彻大喊,要带领人马攻入李世民的秦王府。玄武门上的秦王府的将士顿时一阵慌乱,形势危急。

实际上,此时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死了。所以尉迟敬德立刻砍下李建成的头颅,丢到玄武门外的东宫将士们面前。薛万彻和冯立看到皇太子真的死了,这仗再打下去没有意义了,立刻带着人马逃走。

但是,谢叔方和齐王府的兵士还在坚持,尉迟敬德如法炮制,把李元吉的头颅也丢到谢叔方的面前。谢叔方下马痛哭,再没有战斗的动力了。

这个例子说明,像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种具有正统身份的人物,有着天然的号召力。拥护他们,如顺水推舟,可以号召许多人起来支持。

他们的儿子也是一样,只要活在世上,遇到有心之人,把他们推上台面,就有号召力,就能对李世民构成威胁。所以李世民要除掉他们,要斩草除根,消除后患。

通常,这种消灭是公开进行的,目的是要让世人皆知,不然的话,也会造成许多的麻烦。

比如明末清初,崇祯皇帝的几个儿子的下落有些含糊,于是就有所谓的真假皇太子、朱三太子之类,打起皇子的名号,这些人利用的正是皇子的正统性和号召力,很有扇动性。


于左


这个原因是不靠谱的。这是缘于李世民的担心,他想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李世屁创立了贞观之治,与秦王府的大臣们关系大都融洽,甚至对李建成的旧部魏征、薛万彻也大为重用。但他作为谋朝篡位的君主,始终心怀鬼胎,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他下手是狠辣的。

建成虽死,但他作为曾经的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他虽死,但儿子作为皇太孙仍是一面大旗,一旦谋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搜朱允炆的下落道理是一样的。

建成、元吉已被世民杀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们如若不死,必定封王,难免与世民近距离接触,关系十分难处,世民身兼国君、长辈、杀父仇人三重身份,这些侄子们对他的人身安全势必构成威胁,这些都是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能够考虑到的,无需谋土提醒。

李世民能够原谅老战友尉迟恭的居功自傲,能够原谅老怨家魏征,因为他们对他的皇权已经不构成威胁,但他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侯君集、张亮下手从不含糊。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话说唐高祖李渊听说了玄武门政变之后,将李世民召入宫中,对他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句话太高明了,将之前他们父子俩所有发生不愉快的根源都推到了李建成及其党羽身上。

政变之后,“诸将欲仅诛建成、元吉左右百余人,籍没其家”,在尉迟敬德的坚持下,李渊“下诏”将这些党羽都赦免了。但奇怪的是,参与政变(或者说长期与李世民作对)的官员们没有收到连坐,而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大部分都不满十八岁,李世民也没有他们参与政变的证据,李世民为什么要将这些侄子斩尽杀绝呢?

这个原因史书上当然不会做出解释,但是看看三百多年后却发生的类似事件,我们大概就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想的了——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但是赵匡胤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只是没有立太子而已,赵光义凭什么当皇帝呢?于是,赵光义不断地在通过各种行动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比如通过不厚道的政治压力以及战争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后来又发动了几次北伐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解释他皇位的来源,幸好后来赵普拿出了“金匮之盟”,才将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完美解决了。

但是,即便是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的皇位仍存在威胁,他仍然没有资格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又对外公开了一个“家丑”——他的弟弟赵廷美其实不是他妈生的,是他奶妈生的!又通过先褒后贬的形式,将赵廷美发配房州(赵廷美最终死在了那里)。赵光义还抓住机会,在北伐失败之后逼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自杀。不久之后,赵匡胤唯一在世的儿子赵德芳离奇身亡。

此时,赵光义可以舒一口气——终于完事了!太折腾了!李世民太走运了!太祖驾崩时咱怎么就没赶上点政变呢?我夺权之后直接把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全杀了,哪用这么多年,这么多精力!


国史通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成功登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血政变之一。在这次政变中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

首先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李世民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要是留着这两人的儿子怎么处置?要是善待兄弟的子孙要防着这些人报仇,要是薄待兄弟的子孙要被人戳脊梁骨,不如杀了一了百了。

其次当时大唐初建国内外都还有很多敌人,大唐北方有着大敌突厥、东北有高句丽、西南有吐蕃;而大唐内部李氏皇族的敌人更多,山东士族五姓七望明里暗里对抗朝廷,甚至于李唐赖以立国的关陇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旦李建成、李元吉这些子孙活着就会被李唐的敌人利用,别忘了当年李渊夺天下也是先用隋炀帝孙代王杨侑当傀儡,打着给杨广报仇的旗号起兵的。

最重要的是要断了李渊的退路,让李渊没的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变数其实就是父亲唐高祖李渊会不会和自己翻脸,毕竟李渊在当时才是大唐的皇帝,政权、兵权全在李渊手里,一旦李渊翻脸就李世民手里那点人马根本挡不住。所以李世民干脆将李渊的其他嫡系子孙杀光逼着父亲只能将皇位传给自己,毕竟李渊总不可能将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留给旁系的亲属吧。

所以李世民杀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他们的所有男性后代应该是处心积虑的结果,并没有李世民自己说的那么无辜。


当狗容易做人难


在权利的游戏中,斩草除根是很有必要的,最万无一失。

如果江山是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尤其是同族之时,留下敌人血脉很多时候是很致命的。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假用的是公子扶苏的名义。可想而知,一个死人都能被拿来利用,何况活人乎?楚霸王项羽叔侄起义,也是尊楚怀王熊心。 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也只能尊皇族刘玄为帝,而不敢打自己的名头。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有人假借明朱三太子名义起义,搞得天下人心惶惶,直接导致明皇族遗民惨遭清政府屠戮。

这个世界,有一种投机分子叫做有心人。武则天夺了李唐江山,改换武周。可是到头来呢,有心人趁着武则天病重,兵谏复辟,强逼武则天退位。最后武则天在病痛中绝望而死。明朝也有一个例子,明景帝临危登基,和于谦等一干重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住了大明江山。后来呢,他被迫接回太上皇英宗皇帝,只是软禁起来,结果发生了什么?结果是景帝卧病之时,投机分子夺门宫变,拥立旧皇帝登基。明景帝被软禁,在绝望中离奇死亡,死后被明英宗剥夺帝号,赠恶谥,其皇后也被剥夺称号,死后没有资格被葬入帝陵。

如果李世民留下旧太子李建成嫡子。在李世民春秋鼎盛之时,自然没有人敢动歪念头,那么,会不会有一天,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有心人逼宫,迎立李建成之子复辟?或者李世民出征的时候,比如出征高句丽之时,李建成余党携李建成遗子突然兵变,杀死留守太子,宣布复辟呢?那李世民该如何收场?


小哇是个读书人


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谋士以西汉淮南王刘安故事”劝谏李世民,促成他杀戮十个侄子的记载。

李世民是什么人?文治武功横越千古,连老爹李渊这个堂堂开国皇帝都逼他退位了,难道真会忌惮几个奶娃娃不成?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并胁迫父皇李渊退位后,之所以要连杀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个年幼侄子,固然极其残忍,确实可以说是为了“斩草除根,杜绝后患”,

但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皇位更加安稳,他为的另有其人——那就是豁出性命跟着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天策府诸将们。

唐高祖李渊任用次子秦王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并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而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太原公子英才天纵,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众多英雄豪杰归心。

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

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皇帝李渊与李唐皇族亦无半分忠诚度可言。

如猛将尉迟恭,本是李世民自统一战争中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两人在战场形影不离,多次一同出生入死,十万敌军概莫能当。

尉迟恭

如攻打王世充时,尉迟恭和李世民两人去观察敌情,王世充发动了步骑数万人来围攻,其骁将单雄信率军直指李世民,尉迟恭跃马横刺,将单雄信挑落马下,救李世民于万军中,凯旋而归。

如攻打窦建德时,李世民与尉迟恭仅仅两人为斥候,亲自观察敌阵,扰乱敌军军心,挫败敌军士气,最终将窦建德军引入唐军埋伏圈,一举聚歼,一战奠定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李世民曾对尉迟恭放言:「我持弓矢,你拿马槊相随,敌军纵有百万之众,能奈你我二人何?」(【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因此,比起为争皇位势同水火的李建成、李元吉,还是尉迟恭更好似李世民的亲兄弟一般,称得上“恩若骨肉”。

尉迟恭于玄武门事变当日,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囚禁并逼迫李渊让位,他此举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和皇室的敬畏?李渊若不当场屈服,多半也要跟着二个儿子一起下地府了。

而与尉迟恭类似的天策府诸将尚有多人。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皆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李世民闯进皇宫,和李渊父子抱头痛哭这温情脉脉一幕后,紧接着史官在那之后的记述,便是李渊在李世民胁迫下下旨,连杀十个年幼的孙儿。

【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史家褒贬,以行文次序即可皮里阳秋,此父子二人之忍、酷、伪,跃然纸上,甚至无需特意强调。

而李世民此举,就是给天策府功臣们的安心丸,让他们免除兔死狗烹之忧。

否则的话,这些追随他发动政变的功臣们自然会担心,李二会不会等小孩子长大以后,给他们封王,以安抚了李氏宗族,把杀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的责任,全往尉迟恭们身上一推,甚至任由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对他们大肆报复,而自己依旧是兄友弟恭一代圣君。

之前魏晋南北朝,皇室更迭如走马灯一般,许多文臣武将积极参与皇族内斗,事后却被长大成人的皇族后裔清算报复,因此惨遭灭门的事例,数不胜数。

而早已坐稳江山的皇帝一系,对这种“血族复仇”式的报复,往往不闻不问,或是大事化小,轻描淡写处置。

比如南朝刘宋王朝,辅政大臣傅亮、徐羡之、谢晦等人,废杀宋少帝刘义符,改立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并不以此感激,掌握政权后便将这些大臣陆续杀死。

又比如三国后期名将文鸯,曾跟随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氏,因为诸葛诞杀死他父亲文钦,便愤然归顺司马氏。

文鸯

三十四年后的“八王之乱”中,诸葛诞的外孙、晋朝东安王司马繇掌握了大权,他认定是文鸯当年的叛变,导致了他外公当年兵败身死,便杀光了文鸯全族,来为他那个和他自己所在的司马氏家族势同水火的外公报仇。

——皇族中人往往便是如此自持天潢贵胄,将臣民视为尘埃,持如此混账逻辑的,不胜枚举。

天策府诸将们豁出命不计后果,跟李世民干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李世民便也投桃报李,把亲侄子们斩尽杀绝,就证明了自己把君臣之义看得远重于骨肉亲情,大伙儿当然欢欣鼓舞,感激涕零。

所以,如果说李建成的儿子还是“前太子”的子嗣,有血统上的威胁,所以要杀。李元吉儿子的血统根本没有丝毫优势,也一样被杀光了。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后,居功自傲,嚣张跋扈,哪怕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些宰相重臣,无不被其当面讥刺凌辱。连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饮宴时一言不合,就差点被他一顿饱拳打成独眼龙。真换了历史上八成的帝王,都正可以此为由,下令把尉迟恭诛杀甚至灭门了,也无人能说这样不对。

然而也就是李世民对自己人实在太念旧情,竟然容了下来,只是轻轻训诫,令他往后收敛;尉迟恭此后亦知悔改,终于成为凌烟阁名臣,君臣二人全始全终。并和秦琼并列为两大“门神”,英名流传至今。

如此优容礼遇,不论是被曹操杀掉的许攸,还是被雍正处死的年羹尧,只怕都要泪目:真碰到了跟对的老板,真有怎么作(第一声)也不会死的。

也正是李世民如此爱才似渴,所以无论是曾经在东宫李建成幕中各种出谋划策、一心要取他性命的魏征,还是武如薛万彻、文如王珪,这些原太子东宫的核心僚属,都对他倾心臣服,同样成为贞观名臣。

在各方人才的齐心协力下,君臣众人如鱼得水,开创了传颂千古、百代效仿的“贞观之治”。


狐狸晨曦


很简单。永绝后患。

封建王朝奉行的是“家天下”的规则,就是因为李渊不肯把皇位传给李世民,他才愤然法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帝王家族内部的斗争,残暴程度比之战场杀伐毫不逊色。

既然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不能对他们的孩子网开一面?一方面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后边总还得担心这些小朋友长大之后成为朝廷统治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李世民要为自己的儿子考虑,太宗英明神武,即便有几个闹事儿的他也不怕,但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也同样英明神武吧,万一李世民的儿子是个二世祖,而仇人中又出来个天纵奇才者,这可咋办?想想都觉得可怕,索性永绝后患了吧……

不光是帝王家族内部,古代有几大罪(比如谋逆),那动不动就是诛九族……为什么?思路都差不多……


搬不动的小强


简单来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了十个侄子的原因,就是“斩草除根”。再进一步讲,这不过是权力斗争的规则罢了。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会提到一句话:皇权面前无亲情。

残忍吗?真的很残忍!残酷吗?真的很残酷。

李世民害怕这些年少或者年幼的侄子长大后找他复仇吗?

在我看来,他并不怕。即便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这些侄子们也绝对不会是太宗皇帝的对手。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考虑进去。就是如果这些侄子们活着,难保将来不会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他们的复仇心理,打着他们的旗号出来兴风作浪。

于公,为了将来帝国的安定繁荣;于私,铲除潜在的异己势力。李世民也只能按照规则去做,向自己的侄子们挥起屠刀。

何苦生在帝王家。

这个世上有一种东西,看不着,摸不到,但它的的确确存在,而且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规则,很多人更愿意叫它:游戏规则。

这些小王爷们自打出生的那一刻,便注定要成为权力斗争规则下的一颗棋子。他们不能超出规则的范围,更不能改变规则,只能最大限度的适应规则,或者在规则里游刃有余。

假如,玄武门之变中胜出的并非李世民而是李建成、李元吉,那么在李世民被杀后,李建成是否会放过他的儿子们呢?

我想,答案一定是不会放过。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所以,当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后面的“屠侄”悲剧。只不过历史选择了李世民,既让他获得胜利的荣耀,又让他背负“弑兄”、“杀弟”、“屠侄”的罪名。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十个年幼的名字吧。

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锯鹿王李承义。

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浆、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