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作為中國歷史中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宋王朝的口碑向來處在很大矛盾中,一方面是有賴於諸如湯因比或陳寅恪這種歷史學界大師口中的極盡褒美之能事,很多人眼中的宋王朝是"文物極盛、豐裕昌隆"的理想型社會,甚至被看做是近代文明之光;但是另一方面,宋王朝盛行的重文輕武政策也確實讓其備受詬病,尤其是對外政策的無能,使自身常年被北方民族吊打,並最終連續被金、元兩朝痛毆至亡國。正是因為這種兩極化的評價,宋王朝才以一種非常分裂的形象示人,並且託了信息傳播媒介發達的洪福,這種情況在近幾年更加極端了。

然而,實際上與宋王朝同時期存在的遼王朝,則有著更加獨特的文明形式,並且宋吹口中所謂的"三寶":燕雲、沒馬、敵太牛,至少最後一點用在遼王朝身上在合適不過。它是第一個使國祚達到了兩百年以上的大型異民族政權,而能夠做到這點,核心原因便是它徹底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並且加以本土化改造,從而將漢族和契丹族的民族矛盾影響降至最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異民族最大的政治隱患。但是"收之東隅,失之桑榆",幾乎全盤接受了漢化改造後的契丹人不會想到,中原政權的羈縻制度只是看上去很美,最終卻成為了自己亡國的禍根。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廟算而勝:契丹人的女真征服計劃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正式建立了遼王朝,但實際上對他來說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此時遼國的領土核心區是蒙古高原,對外擴張成了遼國有且只有的唯一選擇,然而不走運的是耶律阿保機的對手是後唐莊宗李存勖。作為五代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李存勖用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為阿保機好好地"上了一課",幽州和定州兩場大戰,打的阿保機從此得了"恐勖症",史書記載:

契丹大敗,委棄毳幕、氈廬、弓矢、羊馬不可勝紀,進軍追討,俘斬萬計。

契丹萬餘騎,遽見帝軍,惶駭而退。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

自此之後阿保機終生沒有踏足中原,而這件事留下的後遺症也是明顯的,到了二代目遼太宗耶律德光時代,即使是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舔狗石敬塘雙手奉上的幽雲十六州,還是依然在後來企圖進一步擴大戰果的徵晉之戰中碰了釘子,連自己的屍體都被做成了木乃伊,名曰"帝羓"。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為何包括契丹在內的異民族政權為何會如此熱衷於擴張領土,其實這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於他們大多數發源於蒙古高原,其土地環境不適宜農業生產,而畜牧業只能維持較少的人口增長數量,如果想要突破草原民族的瓶頸成為真正的大一統式帝國,必須奪取中原核心的農耕土地,並且藉由擴張來掠奪大量的漢族人口;另一方面,大部分異民族政權的本質是依託于軍事征伐和武力兼併之上的軍事政體,對於這種政權來說,什麼時候停下了征戰的腳步,就意味著什麼時候政權的根基出現了問題,有鑑於此,當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契丹在中原地區的版圖擴張達到了極限之時,他們就把目光盯準了遼東地區。

此時的遼東的主體民族是女真人,據記載:

"金之先,出氏。……隋稱靺鞨;唐初,有,。"

——《·世紀》

也就是說女真人的祖先是族,然而與自己曾經在唐代建立過地區強權渤海國的親戚粟末靺鞨處境大相徑庭,女真人的先祖黑水靺鞨直到五代時間還處在原始的奴隸制部落時代,也因此黑水靺鞨在幾百年中一直被渤海國所統治和奴役,在整個國家的統治網絡中處在最底層,這種情況直到爭霸中原的阿保機被打回長城以外,轉而進攻並滅亡了渤海國才宣告終結。然而對於此刻已改名為女真的黑水靺鞨來說,契丹人不過是新的殖民者而已。

時東北諸夷皆服屬,唯渤海未服。太祖謀南征,恐渤海掎其後,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

——《契丹國志》卷一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畫虎已成:復刻版羈縻政策

客觀的說,契丹人選擇進攻渤海國能夠反映出的是其自建國伊始,便深受漢化的影響,在"夷入夏則夏"的理念支配下,遼王朝將自己同樣視為擁有東亞法理統治權的正統帝國。如果說對於南方的漢人政權還可以用南北朝並立的歷史傳統加以自我麻醉的話,那麼周邊由其他民族所建立的多個割據小政權便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了,規模比較小的部落還可以加以籠絡,而像渤海國這種業已成型並且統治了數百年擁有完備的國家體系和文化傳承的區域性強國則是必須剪除的目標。

因而終遼太祖和太宗兩代,遼王朝的重點就是徹底消滅渤海國,使它不能夠在威脅到遼王朝的國家安全,當然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要藉由吸納渤海國的人口來進行遼王朝本國的人口補充,畢竟當中原地區出現了新興的統一政權宋王朝時,契丹人的掠奪和擴張計劃徹底停滯,"堤外損失堤內補",相對漢人,至少在遼王朝的統治者眼中,作為跟契丹人親緣關係更近的女真人似乎更加容易管理。

於是在滅亡了渤海國後,遼國再次從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手中取經,將其用於對付邊境異民族的法寶"羈縻政策"拿出來活學活用,首先是將全體女真人分為兩部,種群和人口數量較多,且總體比較發達的被稱為"熟女真",而發展水平比較低下,還停留在奴隸制部落的女真人被稱為"生女真":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其南者籍契丹,號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生女真。"

——《金史》

有了分治,接下來就是人為設置階級障礙,契丹人將主體為粟末靺鞨和黑水上層的熟女真大規模遷徙到契丹境內,將之編入契丹本國的戶籍中,直接視為契丹國民統治;而黑水中位於中下層的生女真則被契丹人當做羈縻中的外藩對待,並不加以直接的行政規劃,而是放任他們自治,只是定期加以視察和徵收貢品,確保名義上的宗主權:

阿保機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

——《北風揚沙錄》

嚴格意義上將,契丹人的模仿並不能算錯,而且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作用,實際上在遼王朝的前期和中期,生女真問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遼王朝的外患,相反,同樣屬於異民族的契丹人對於女真人的管理要比中原漢族統治者對於邊境上異民族的管理更加具備優勢,既能夠將羈縻政策中分而治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同時也能夠利用武力上的壓制將生女真的零星反抗及時撲滅,而且大批接受過契丹本土內教育和同化熟女真在洗腦後又被任命為各個地區女真部落的節度使,確保了中上層的控制權永遠遊刃有餘的掌握在契丹人手中,幾乎已經做到了萬無一失。然而,契丹人並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堅固的堡壘永遠是從內部攻破的。

反類犬乎:貢品掠奪背後的遼金相鬥

從遼王朝統治的中期開始,契丹人對於生女真的統治開始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偏差,具體的表現就是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掠奪,掠奪對象以東珠和海東青為主。所謂東珠,指的是形狀大小一致且色澤圓潤的大型珍珠,因為數量稀少且只產於東北而成為珍貴的寶物;而海東青則是一種以兇猛和敏捷著稱的猛禽,遊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人在行獵時常將海東青作為重要的幫手使用。本來生女真將此兩者作為進獻給遼國的貢品,類似於"花錢買個平安",而遼國收下後也就心照不尋的接受了女真人的自主權,兩者相安無事,倒也輕鬆,可是隨著遼國跟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國勢承平日久,對於奢侈品和嗜好品的需求越發龐大,同時擁有兩者的生女真自然而然也就遭了秧,被遼國拼命的壓榨,最終生女真的首領完顏阿骨打忍無可忍,發動了反遼暴動,一舉推翻了曾經稱霸一時的遼王朝。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上面是官方正統觀點對於遼帝國滅亡的敘述,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細一看,就有幾個很關鍵的邏輯問題,第一,遼帝國對於東珠和海東青的徵繳並不是從遼王朝統治中期才開始的,實際上從生女真被遼王朝羈縻伊始,東珠即有"朝貴已重尚之,謂之北珠"的說法,而對於海東青則更有"必命女真發甲馬數百,至五國界取之"這種直接動用武裝力量配合捕捉野生動物的舉動,說女真人能忍十年也就罷了,能忍兩百年再發動暴亂,怎麼也不太符合他們驍勇善戰的個性。

第二,"澶淵之盟"後,遼國上層加速漢化,即使偶爾有一部分貴族或者皇帝還沉浸在對東珠和海東青的喜好中,大部分的貴族都已經開始逐漸喜愛上漢文化所帶來的審美喜好和瓷器玉器這種相對高雅的賞物,完全沒必要過度的對女真部落進行掠奪,這種操作從常理上難以理解。因此,契丹的滅亡實則別有原因,而這個原因,則要通過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契丹人認為自己跟女真人同樣屬於異民族,但實質上兩個民族之間可謂大相徑庭,契丹人與在它們之前稱霸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如突厥,柔然,匈奴等部族一脈相成,都屬於"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民族生產活動的主體,而畜牧業"逐水草而居",對生活環境本身沒有更多的依賴,以流動為主;而女真人則不然,他們的本質是"漁獵民族",漁獵民族顧名思義,以捕魚業和狩獵作為民族生產活動的主體,雖然不像漢人那樣完全靠天吃飯,但是也同樣對於生活環境有非常強的依賴性。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隨著遼帝國統治中後期,其王朝性質開始漸漸的農耕化和定居化,原有的遊牧特性變得越來越少,此時的遼帝國內,在和平的外部條件下人口數量逐漸增多,而蒙古高原前文已經說到,適宜農耕的土地少得可憐,為了養育大量的新增人口,必然要向土地更加肥沃,人口也更加稀少的遼東地區進行開發和遷移,而這種舉動毫無疑問的侵犯了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生女真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漁獵民族的組織特性,也決定了生女真更易於獨立發展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結構,試想一下,無論是捕魚還是狩獵,最重要的都是團隊作戰,集群聯合,相對於社會形態鬆散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的內部動員力本來就在基礎形態上更高一層,相當於種族天賦,再加上多年中向遼帝國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摸索,到了遼帝國的中晚期,女真人早已經無師自通的出現了原始的統一國家和政權雛形,這也就是以完顏氏為主體的金王朝的前身,一方面是新興的金王朝對於領土的訴求和渴望,另一方面是遼帝國出於人口問題進一步的擴張和掠奪,兩者之間的矛盾,在遼帝國統治的末期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謹慎操作,都很難徹底保證萬無一失,不會過度刺激生女真,更何況是遼代中晚期依然以舊有的粗暴狀態威脅和干涉生女真的生存,這種操作正可謂是"自尋死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東珠和海東青的貢品問題,不過是個導火索而已,即使沒有這兩點,遼帝國的崩塌,也不過是早晚而已。

契丹滅亡的罪魁禍首:羈縻制度折射出的遼金之爭

總結

我們去讀歷史,尤其是一些相對來說並不熟悉的民族史,最重要的關鍵事實上結合時代背景和文化色彩去更加全面的分析,具體到遼王朝的滅亡上也是如此,如果只看表面,會有一種非常深刻的不真實感,一個曾經雄霸東亞,威震中亞的強大王朝,居然在一夕之間被遼東的野人部落所打垮,怎麼想都覺得魔幻,但是當我們去深究其內在的根本時,就會發現很多不可思議的歷史問題都有一個非常符合邏輯的解釋,而這也正是我們去閱讀歷史的真正價值,即從不可能中看到可能。


《舊五代史》、《金史》、《契丹國志》、《遼史》、《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