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人生》的書中扉頁寫道: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一談到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因為這是我們生而為人必須思索的歷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我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有的人聽天由命,碌碌無為地潦草度過一生;有的人則積極向上,努力奮鬥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人生這條路上,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就是不同的命運。



1.失業回村,高加林何去何從

高加林高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也曾一腔熱血地想做一番大事業。可事與願違,高書記的兒子三星即使毫無經驗,也能輕而易舉地頂替高加林的職位。

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仰仗“知識改變命運”的高加林瞬間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回到村裡的他頹廢了許久,他害怕會辜負父母的期望,也害怕遭受村裡人的另眼相看。城裡的高樓大廈,頓時化為泡沫幻影。

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無法對抗眾多的不公平。尤其是當我們自己遇到時,那種無計可施的無助感,非體驗不能理解。

體驗過後,生活還得繼續。與其自怨自艾,還不如放平心態樂觀看待,始終堅信實力才是硬道理,即使這一天來的很遙遠。



2.接受農民身份,愛情的萌芽初顯

高加林的父親高玉德讓他去集市賣蒸饃維持生計,高加林看到城市的繁華,一想到自己竟淪落至此的悽慘境地,根本無心賣饃,最後一分錢買賣也沒做成。

回家路上高加林碰到了村裡的劉巧珍,當她知道高加林賣不出蒸饃的處境,便奪走他裝蒸饃的籃子幫他去賣。

不過,這一切都是巧珍蓄謀已久的,她早就對知識分子高加林心存愛慕。事實證明,巧珍成功地賣掉了蒸饃,也成功地俘虜了高加林的心。

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戀愛中的少女無疑是瘋狂的,劉巧珍暗地裡在高加林幹活的地方張望,每天變著花樣地討好高加林,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

愛情的魔力說不清道不明,它讓高加林表面上接受了現實,接受了農村姑娘劉巧珍,接受了這片落後的土地,但實際上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在現實方面,高加林的確無比思念巧珍,她的溫柔讓他沉溺在愛情的美妙中。

但在理想方面,他又覺得與她結合就等同放棄自己遠大的理想,一輩子待在農村無所作為。

這是現實與理想的第一次重大沖突,掩藏已久的理想始終會在落後不堪的現實中再度迸發

,這是高加林的人生轉折點。



3.再次進入城市工作,收穫意外的溫情

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以勞動局長的身份回村了,高加林依靠叔父重整旗鼓,回到縣城找了一份通訊文員的工作。

高加林雖然因“走後門”而有些惴惴不安,但他骨子裡存在著壓抑太久的雄心壯志,一切都只剩下對未來的期待。

高加林努力工作,迅速成為全城引人注目的人物。與此同時,高加林的中學同學黃亞萍得知他來到縣城,兩人見面後談天論地,亞萍臨走前還贈送給高加林一首詩表達情愫。黃亞萍的主動出擊和出眾的才華讓高加林漸漸心動。

後來巧珍來城裡看望高加林,跟他聊著農村的瑣事,黃亞萍海闊天空的談論與巧珍的雞毛蒜皮之事形成巨大反差,這讓高加林十分煩躁。

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當兩人分別再次擁抱時,高加林早已不似當初那般陶醉了。

在愛情裡面,心靈的契合似乎是必需品,沒有共同語言就是感情危機的前兆。我們常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巧珍給了高加林心靈上的慰藉,但是黃亞萍給了他精神上的需求和神秘感。巧珍偏重現實,她溫柔體貼,以後會是個好妻子。黃亞萍側重理想,她的才華可以幫助高加林,會是個賢內助。

高加林面臨著選擇,我們將來也可能會遇到。誰也不確定哪個人才是最完美的,最適合自己的,更無法猜測這個選擇背後,所要承擔的後果。

我們只能儘量遵從內心最真摯的想法,不摻雜任何利益和其他因素,追求最純真的感情。



4.被揭發“走後門”,事業愛情相繼離去

自此之後,巧珍便猜測高加林想要棄她而去。可她縱有萬般不捨,卻也只能含淚告別,成全她心上人的遠大抱負。

高加林從心底裡心疼這個陪他這麼久的姑娘,但是除了沉默,高加林連挽留都沒有做。

不久之後,高加林便與黃亞萍瘋狂地陶醉在他們羅曼蒂克的熱戀中。

對於高加林而言,黃亞萍就像是烈酒,能夠帶給他新鮮感,但是黃亞萍偶爾的小任性,促使他又忍不住想念巧珍的溫柔,這讓他處於矛盾之中而無能無力。

當得知巧珍嫁與他人時,他彷彿被雷劈了一般。緊接著,高加林被揭發“走後門”,導致常委會撤了高加林的工作。

高加林知道黃亞萍接受不了自己要回農村的事實,便提出分手,儘管黃亞萍難過不捨,但是兩人都明白,他們已經沒有可能在一起了,兩人終究還是分道揚鑣。

這一連串的打擊,讓高加林從理想的山頂一下子跌回了現實的谷底。回到村裡,村裡的老人感嘆他丟失了巧珍這塊“金子”,教導他為人處世的智慧。高加林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選擇,也下定決心重新開始生活。

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高加林的人生告一段落,未來的日子誰也猜不出來。他對於城市繁華的嚮往無錯,甚至是積極向上的,可他缺乏的是對選擇的正確認知,也缺乏承擔後果的勇氣。

他決定放棄巧珍,意味著告別農村生活,接受亞萍,意味著接近理想抱負。

孰是孰非,都取決於自己個人的能力,能否應對一切後果,能否承擔應盡的責任。

縱使書讀得再多,在某些方面,高加林既比不上巧珍的堅毅豁達,也比不上德順老漢的人生智慧。


總之,人生充滿著矛盾和選擇,沒有明確的是非對錯,僅僅在於我們是否具備承擔的勇氣。人生沒有界限,在愛情和事業這兩個方面,高加林的人生經歷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縮影。

路遙筆下的《人生》:如何權衡理想與現實,如何作出愛情的選擇


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既不要背棄理想,也不要偏離現實。只有我們不斷地去探索,才能發現它的奧秘,至於成功與否,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未來,一切不可知。

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的一樣:

“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


作者簡介:溫瑟生,一個琴棋書畫樣樣不精通但是想學的人。

※圖片為《人生》1984年版連環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