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只有保持莊嚴的心境,才可能進入莊嚴的工作

路遙與他的作品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如果不確立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人提出嚴峻的問題,讓其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後果。

如果你對這兩段話似曾相識,那麼可能你也讀過路遙的《人生》,而我首次讀路遙的作品是在2009年所讀的《人生》,當時只覺得過癮。2016年再讀了一次紙質版,而如今再回望一路走來,對這兩段話深有體會。

《平凡的世界》我在2016年中旬時閱讀的,對於這百萬字的宏篇鉅著,還是有些擔心能否堅持看完,可是沒想到竟徹夜捧讀,至終仍餘韻未盡,捨不得讀完。於是我終於明白,什麼是寫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以其恢宏的氣勢,全景式的地描寫了中國改革初期的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而使人得到成長,形象地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的狀態,講述了人生的自尊、自強、自信,人生的奮鬥與追求,人生的挫折與拼搏,情感紛繁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2015年7月,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給每位入學新生贈送一套小說《平凡的世界》,邱勇在致新生信中解釋了贈送這部小說的原因:“作家路遙用畢生心血寫就的《平凡的世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時代大變革進程中所走過的既平凡又壯美的人生畫卷。雖然書中所涉及的年代對你們而言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奮鬥、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時代都是相似的。希望你們在閱讀此書時能與父母長輩討論交流,瞭解並走進他們的平凡世界。”

路遙與海波

海波與路遙的交情有多深?據書中所說,路遙一生給別人寫了31封信,海波有14封,都是對海波仕途的奔波和寫作上的建議。三十年間的兄弟感情,當海波得知路遙仙去的消息,他是何種狀態?“當我跌跌撞撞跑下樓,跑出西影廠大門時,我無可奈何地收住了腳步,面對縱橫交錯的街道,面對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不知道該往哪兒跑——這裡不是我們熟悉的延川縣,不是李家河,這是一個令我們生也陌生、死也陌生的地方”。

什麼樣的交情才會是這樣的狀態?趙勇在書序中寫了一段話:“當山一般的路遙矗立在海波面前時,他給海波帶來了什麼?當這座山轟然倒塌時,他又給海波帶去了什麼?”我想或許那一刻,僅剩一種難以忍受的孤獨與悲涼吧!

閱讀完海波寫的《人生路遙》後,我覺得人生真的是得一知己足矣。從來往的信件與交談中可見,路遙與海波都是彼此的良師益友,路遙之於海波,是仕途上的幫助與寫作上的建議,是人生目標的追求;海波之於路遙,是事業上的陪伴,是精神上的鼓舞。

路遙:只有保持莊嚴的心境,才可能進入莊嚴的工作

從路遙的成長軌跡來看,他從小就是個要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是個領導的角色,他有著遠大的理想,有著清晰的目標,並且能為之付出異於常人的奮鬥精神。他不走大伯給他設定好的人生軌道,他從貧瘠的農村走向城市,走向大眾視野。但他不忘根,他是介於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人,他牽掛的依舊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故鄉。作為作家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報恩,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擔當,他選擇寫出鄉親的真處境、真感情、真擔心、真期望,他選擇寫出好的作品來報恩。

怎樣寫出好的作品

我們知道,《人生》是他的成名作,《平凡的世界》則在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奠定了他在讀者群中無可替代的顯赫地位。作為一位作家,他無疑是成功的,而路遙又是怎樣寫出好的作品?好的文學作品必然以一個好的選題,以一個正確的方式切入其中,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如何選題?路遙說:“作家首先應該是政治家,政治上不敏銳、不正確、不堅定,寫得再好也是雞零狗碎、小兒科,所以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選擇主題,首先取得高層認可,然後向民間“倒灌”。

綜觀路遙的人生,如果不是初戀的傷害或許他會是個政治家,而不會開始文學創作之路,而由於良好的政治素養和文學天賦在《驚心動魂的一幕》中得到了統一後,他的創作才成熟起來,再接著他的創作已經不是“喜歡什麼寫什麼了”,而是“需要什麼寫什麼了”。由於他在政治上的敏感和看問題的深遠,選擇的題材都非常準確,1981年寫的《人生》配合的是正在全面展開的農村改革。作為路遙的成名作,實質很多情節上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初戀的離去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說“你拋棄了我,但我堅信這個世界將會熱情地接受我”。

可能寫作技巧上我們在何處都可以學得到,但是好的作品,它不是技巧堆出的空中樓閣,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表達這個時代人的心聲。所以寫作者選好題後還要經歷!思考!經歷!思考!經歷!思考!寫作,要研究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質,寫出的東西才會有靈魂。正如路遙所說:“好作品是痛定思痛的產物、汗水凝成的結晶,像莊稼人的糧食一樣,粒粒皆辛苦,不好好勞動的人既可笑又愚蠢”。為了政治時勢選題而寫是正確的,但沒有深入去了解本質經思考後就寫,則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路遙:只有保持莊嚴的心境,才可能進入莊嚴的工作

1984年開始著手準備的《平凡的世界》試圖展現農村改革的全貌,為了準備和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夠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他過了七年苦行僧般的生活,每天睡四五個小時,沉浸創作其中,在遠離塵囂、繁華、現代物質生活的地方,下煤礦、走鄉村、絕浮華、處陋室,殫精竭慮。在茫茫的思緒中獨自摸索,翻閱了小說涉及的十幾年間中央和有關地方的主要報紙,訪問和考察了幾乎所有人物原型。“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路遙的名言,也是他精神的最好概括。我突然想到了冰心的一句話:“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他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路遙:只有保持莊嚴的心境,才可能進入莊嚴的工作

想寫出好的作品,還要有好的態度,那就是莊嚴的態度,何為莊嚴?即莊重而嚴肅,不隨便不輕浮,嚴謹而有法度。對待寫作(或者任何能稱之為你事業的東西),就不能隨意,必須有非凡的付出。你選好的題,你付出的艱辛去收集材料,難道就不想出成績?還是用迴路遙說的話:“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收心務正,只有保持莊嚴的心境,才可能進入莊嚴的工作,也才可能取得成績,這一切都是統一的”。

興趣是最卓越的老師,鼓勵是最有力的促進,群眾的口碑是最恆定的檢驗標準,好的作品除了能警醒自我,必然也是能為他人帶來啟發與價值的。

如果你的人生也將寫成一部作品,你又將如何寫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