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這是作家賈平凹對著名作家路遙的評價。

如果非要給每位作家貼一個標籤,苦難,無疑是路遙最鮮明、最獨特的標籤。他苦難的生活經歷、坎坷的婚戀情感,他作品中的苦難情結、奮鬥品格,以及他自尋苦難的創作生活、人生態度,無不伴隨著苦難。可以說,沒有苦難就沒有路遙那獨特的精神品質,就沒有路遙那些具有苦難情結的震撼心靈的作品,同樣,如果路遙沒有"苦行僧"式的創作過程,也就不會有他悲壯的、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的生命悲歌。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一、 苦難的成長經歷,造就了路遙獨特的精神世界

1、幼年的苦:路遙出生於陝北清澗山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便開始承受沉重的生活壓力,開始了苦難的人生,"童年不堪回首,貧窮飢餓始終相伴,記得經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打得鼻青臉腫撤退回家,回家後又被父親打罵一通,整個童年吃過的好飯幾乎能一頓不拉地記起來。"他的父親一字不識,家裡十來口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甚至一家人只有一條被子。七歲時,這個苦難的家庭在貧窮重壓下,不得不將他過繼給大伯,幼小的心靈即開始品味苦難的人生。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2、少年的苦:伯父家的光景雖然不比自家強多少,但伯父伯母寧可討飯吃,也要讓他上學讀書,儘管如此,只能勉強讀完村裡的小學。考上中學後,家裡的日子越發艱難,伯父根本沒有糧食供他上學,交不起最低生活費,有時連5分錢的清水蘿蔔湯都喝不起。"飢餓經常使我一陣又一陣的眩暈,走路時都東倒西歪。"初中畢業後,路遙以優異的成績考西安石油化工學校,卻因文革開始而取消招生,再次回到家鄉。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3、中青年的苦:1973年,他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這是他生命的又一個轉折點,從此,也使他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76年大學畢業分配到省城西安,在《延河》編輯部工作,1982年成為一名專業作家。但家裡沉重的負擔、對親戚們的幫襯,使他經濟上依然十分很貧窮。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榮獲茅盾文學獎,但他沒有去北京領獎的路費,還是他弟弟借了5000元錢給他。42歲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已經成為著名作家的他,在一家普通的醫院病房裡,孤獨地與病魔作鬥爭,同時還經歷妻子逼他在離婚書上簽字的傷害,在這裡他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極度艱辛、窮困的經歷生活,使路遙形成了倔強、不示弱,不服輸的勁頭,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極強的自尊心;苦難、屈辱的生活經歷,使他形成了接受苦難、戰勝苦難,甚至主動擁抱苦難,決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特質;苦難的生活也給路遙的記憶留下了難忘的情感傷痕,深刻影響了他的作品,使他心中貯滿了對於人生苦難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形成了路遙作品所獨有的苦難情結。

二、苦難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成就了路遙的文學

作為一位農村出身,經過奮鬥走進城市成為一名作家的路遙,苦難的生活經歷,無意中成為他文學創作的寶貴精神財富。他既熟悉農村生活,又熟悉城市生活,因此,他把目光聚集在處於城鄉交叉區域的社會生活,創作出了一批有濃郁的陝北文化氣息、揭示底層苦難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文學精品。其中,他作品中的人物被有的評論家稱為"高加林家族",主要有《在困難的日了裡》的馬健強、《人生》裡的高加林、《平凡世界》裡的孫少安、孫少平。特點是農民+知識分子,他們受過初等教育,不再滿足現狀,有了理想追求,並在通過奮鬥離開這苦難的農村的過程中,書寫了他們超越苦難的不平凡的人生。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1、物質上的苦。求學路上的艱辛,馬健強、孫少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路遙筆下的馬健強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但這恰恰成為他和父親眼中的不幸,父親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家裡糧食少的可憐,村裡的父老鄉親們紛紛拿出僅有的一點吃的救濟他,飢餓常常使他走出教室的力氣都沒有。孫少安、孫少平家也是如此,經常食不果腹,餓的眼冒金花,全家人常年煎熬在飢餓線上,"爛包日子"窮到了骨頭裡,雖然一年到頭勤勤懇懇,累死累活,卻仍在飢餓中掙扎,艱難地生活著。後來孫少安到了煤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作交換籌碼,在向著自己嚮往的城市生活奮力掘進。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2、精神上的苦。高加林的苦主要來自精神上的,現實與理想相矛盾,使他感到極度痛苦,高考落榜、民辦老師被人頂替,使他所有的希望即將破滅,再到最後,他"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被舉報受到處理時,使他的痛苦達到極致。馬健強和高大年,則是由於個人奮鬥經歷的曲折而遭受打擊。精神上的苦難時刻伴隨著"高加林家族"。主人公不懈追求的夢想與現實生活的嚴峻與無奈,構成了路遙文學中永恆的矛盾主線。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3、情感上的苦。在"高加林家族"艱苦奮鬥過程中也時刻伴隨著的還有情感上的困苦。高加林是位地道農民的兒子,又接受了現代文明教育洗禮,這種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心理使得他在面對"像流水一樣柔情"的農家女劉巧珍和"像火一樣的熱情"的城市女黃亞萍時,感到陷入了矛盾的兩難境地,最後導致了愛情的悲劇。孫少平與田曉霞相愛看上去很完美,雖然孫少平時常感到自卑,但就在他們的愛情走向成熟時,一場洪水奪走了田曉霞的生命,讓孫少平經歷了"一個傷感而斷魂的季節"……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面對苦難,路遙正視自己的黃土之根,堅韌頑強地以文學審美之筆,承載苦難,深化孤獨,超越現實,高揚起陝北文學特有的苦質精神。路遙小說的這種苦難意識,不是對苦難的簡單渲洩和傾訴,而是在苦難的磨礪中主動地建構高尚的人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奮鬥人生。正因為如此,《人生》、《平凡的世界》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的經典著作。

三、苦行僧式的創作態度,導致了路遙的英年早逝

苦難成為陪伴路遙成長的最深刻記憶。但是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後,路遙卻主動選擇了這種精神的堅守,信仰的堅守,為了自己對文學的痴情熱愛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又主動地尋找苦難,擁抱苦難,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一部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1、拒絕安逸。《人生》獲得優秀中篇小說獎,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並被改編成了電影,轟動全國。此時靠著已取得的成績,路遙完全可以在文學界混其一生,但他沒有這樣。他在給一位編輯的信中寫道:"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心理上的寧靜感,不能把人生當包袱。"他不願意在追名逐利的生活中養尊處優。他再一次選擇了苦難,在"無數個焦慮而失眠的夜晚警告自己",要在"牛馬般的勞作中"去高揚自己生命的旗幟。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2、擁抱苦難。寫作對於路遙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為他不是做文字遊戲,而是在用生命寫作,在用生命去體驗。他"體會最深的倒不是歡樂,而是巨大的艱難和痛苦。寫作前為準備資料,他翻資料的手指頭竟磨出了毛細血管;每一次走向寫字檯就好像被綁赴刑場;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場大病。"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時,一方面他多次表達了為完成這一文學過程而願"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其實是一次命運的"賭博",而賭注則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3、生命絕響。他以一種"苦行僧"的方式投入創作,他"要拒絕舒適,要斬斷溫柔,只有在暴風雨中才可能有豪邁的飛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能彈拔出絕響。"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他從文壇上整整消失了6年。寫作整個地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寫完第二部時,他累到"吐了一口血",確診早期肝硬化,他幾乎倒下了,但為了不住院而影響創作,他找到老中醫一開就是100付中藥,躲在一孔偏僻的小窯洞裡一邊喝中藥、一邊進行創作。靠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全部創作,1991年獲得全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文學"苦行僧"路遙,終於登上了神聖而輝煌的文學巔峰。僅僅三年之後,路遙的生命之弦在發出最後的絕響之後終於崩了。

路遙: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

苦難不值得讚美,悲壯卻是最強的激勵。如果我們生活中必須面對苦難時,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接受苦難,超越苦難,昇華苦難。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創作出深沉而偉大的作品。路遙正是以自己苦難艱辛的成長經歷作為積澱,以悲壯的文學創作姿態,對黃土地人的生活現實和精神世界進行表現和謳歌。路遙以苦難的文學、悲壯的人生證明:只有對苦難的人生,經過歲月的熬製,才能創作出不平凡的作品,才有可能成為具有極強生命力的傳世之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