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浙江製造“眾生相”!浙江“智”造,怎樣危中尋機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對浙江製造業進行了一次突擊考試。近期,記者在多地採訪時發現,疫情在給浙江製造業帶來較大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倒逼製造業企業加大技改力度,不少企業危中尋機主動提升智能化水平。僅在溫州樂清,截至當前,技改備案立項5000萬元以上項目就達到去年全年的1.6倍。

在這場考試中,浙江製造業企業究竟會如何答卷?疫情下的浙江製造“眾生相”,或許能給我們更多啟示。

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浙江“智”造,怎样危中寻机

“智”救

快速扭轉口罩生產困局

這段時間,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勝電子”)應急口罩生產項目的負責人徐剛一天到晚不停接電話,其中九成以上是要口罩。“現在國內訂單穩住了,國外訂單增長很快,本週將出口500萬隻口罩。”他介紹,3月中旬以來,公司已陸續向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歐洲國家出口超過300萬隻口罩。

從疫情初的“一罩難求”到如今的平穩供應,且有盈餘出口,徐剛親歷的這一切,背後實則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浙江自救大片。抗疫之初,正值春節,浙江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服產量基本為零。僅用1個多月時間,浙江就扭轉了醫療防護物資供應難的局面,這背後,一批衝在一線的浙江智能製造企業表現可圈可點。

疫情中,藉助兄弟公司均普智能全球領先的工業自動化設計和製造能力,全球汽車零部件商均勝電子“轉身”生產口罩。在1個月的時間裡,它們先是火速“復活”了2條“沉睡”近10年的口罩生產線,後又迅速自研自產數十條口罩生產線,目前共投入9條線日產口罩近70萬隻。

“起初我們只是為了滿足企業自身防疫需要,後來看到全社會面臨防疫物資緊缺的情況,我們剛好有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就順勢而為了。”均勝電子副董事長朱雪松介紹,汽車工業是目前涉及零部件最多、產業鏈最長、離散程度最高且標準化最徹底的行業,企業多年的標準大工業基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將自身製造能力和全國軟件百強兩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從圖紙設計到原型大樣機均是自主研發,在口罩機零部件緊缺的情況下,通過優化設計,減少零部件使用量。目前,自產口罩機的訂單紛至沓來,口罩產量也屢破新高。

這樣的故事還在浙江各地上演。

在金華,過去一個多月來,浙江碩和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興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正經歷著創業以來最開心也最艱難的日子。公司技術團隊用15天時間,幫助市內5家口罩企業產能提升20倍,從日產3萬隻到60萬隻。

儘管如此,本地口罩產量依然跟不上需求、口罩機又“一機難求”,“碩和”迅速成立“醫用普通口罩全自動設備研製小組”,用時17天,首條自主研發的口罩機就下線了。如今,“碩和”首批10條口罩生產線日產量已達100萬隻,第二批15條生產線正在加緊製造組裝,預計4月初投入生產。

在溫嶺,常年研發生產工具磨床和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的北平機床有限公司,也加入口罩機研製的隊伍中。用時不到一個月,其研發出兩種型號的柔性口罩生產線,日產量分別可達10萬隻和80萬隻。

數據顯示,3月份,浙江重點口罩機生產企業產能和產量分別達到400臺和350臺。據不完全統計,2月份這兩個數據分別是26臺和6臺。由此可見浙江製造反應之迅捷。

智造“新秀”紛紛加入,省內口罩生產企業隨之擴容,口罩產量持續攀升。與此同時,一度四處求購口罩的浙江老百姓也發現,如今各大網絡平臺、藥店基本都能順利買到口罩。

“扭轉困局的背後,浙江智能製造功勞不小。而它們之所以能迅速‘轉身’,不是湊巧,背後實則為浙江製造之變。”省經信廳投資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2年浙江開始推動“機器換人”,到2018年啟動智能化改造提升,這些年持續不斷地推動製造升級,大批裝備製造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提升的專業團隊積累了豐富經驗。此次疫情突然襲擊,尤其在防疫物資緊缺的情況下,這些經驗得以迅速轉化為擴大防疫物資產能的“利器”,幫助浙江實現“智”救。

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浙江“智”造,怎样危中寻机

“智”變

不約而同走上技改路

疫情來襲,用工需求量大的溫州工業企業率先意識到,以往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生產方式,很難經得起這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據溫州市經信局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本地製造業企業員工約200萬人,其中外地員工佔60%以上。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小企業各有各的發展路徑,然而疫情的倒逼,讓不少製造企業都不約而同走上了“技改”這條路。

3月25日,入夜的溫州大學城,寂靜無聲,只有入口處的一棟大樓依然燈火通明,這裡是溫州市智能製造研究院。一天跑了2個縣3家企業,正忙著整理資料的院長助理、技改評估師凌見君直到肚子“咕咕”叫了才想起來,這一整天都沒來得及吃飯。

溫州市智能製造研究院是當地一家以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和智能製造新興產業孵化培育為核心業務的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臺。凌見君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為有技改需要的企業提供政府買單的技改診斷和建議。從2月23日研究院恢復工作以來,不斷有企業主動找上門要求“體檢”,“忘了吃飯”已經成為凌見君的常態。可就在去年的這段時間,他才收到零星幾家製造企業的技改評估預約。

變化從今年2月初就開始了。看著疫情防控越來越嚴,朝泰機車負責人程克俊嗅到了“復工危機”。對於這家主要生產摩托車配件的傳統制造企業來說,滿滿的訂單和無法返崗的員工,意味著想快速復產必須另尋良方。“有什麼辦法可以替代員工,或者減少員工人數?”這個問題在程克俊的腦子裡轉了一圈又一圈,但依靠現有的設備和管理辦法,再怎麼調整效果都有限。2月7日,程克俊打電話給凌見君預約見面評估的時間。2月23日,研究院一復工,朝泰機車的“技改”評估就開始了。“疫情讓招工難的問題更凸顯,也讓我們企業主在準備復工時有了更多時間靜下來思考未來資金投入的方向。”程克俊感慨道。

如果說,疫情催化之下,“上不上”技改是企業對技改態度的“變化”,那麼“大膽上”則是技改讓企業在“智變”中嚐到的甜頭。

原料抓取、自動衝壓、成品出爐……浙江銘博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廠車間裡,一條由數控壓力機、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組成的自動化衝壓生產線,只需5名工人在終端打包搬貨就可完成工作,比過去減少了15人。銘博汽車部件是吉利汽車內飾衝壓件的主供應商之一,正是有了新運行的這條自動化衝壓線,復工以來這一車間的產能迅速恢復至95%。

“有了‘試驗’效果,在技改方面我們有了更大膽的打算。”三廠負責人丁海星正忙著為今年建設全自動“透明工廠”做準備,這項技改需要再投入7000萬元。這樣的投入並不是拍腦袋的決定,丁海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透明工廠”的數控設備覆蓋率可達80%,產品不良率可降至3%以下,“智變”後的銘博車間工人人均產出將從4500元/天提升到5.4萬元/天。

事實上,疫情下很多製造企業在橫向比較中發現,已經完成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化水平較高的企業,往往復產速度更快,復產質量更高。

“如果說過去技改直觀帶來生產效能的提升,那麼在此次疫情期間,我們能更明顯感受到技改之下的製造業,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嘉得電子負責人周如勇說。他的企業去年投入3500萬元建設的數字化工廠經過系統導入調試,在復工時剛好派上了用場,在工人到崗70%的情況下,產能順利恢復到了95%。

在企業自發自覺積極開展智能化改造的同時,政府也伸出援手。當地出臺“溫32條”,溫州市經信局出臺《2020年溫州市制造業智能化技術改造工作實施方案》,計劃對全市1000家企業開展“一對一”入戶診斷服務,提高補助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溫州樂清、瑞安等地最高補助比例超過30%。同時,改集中申報為隨時申報、即時受理,縮短資金撥付時間,讓企業儘早享受政策紅利。截至3月底,溫州已為18家企業兌付獎勵資金2200萬元。

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浙江“智”造,怎样危中寻机

“智”強

建智能工廠搶佔制高點

其實,不管有沒有疫情,對浙江製造而言,智能製造早已成為重構製造業新格局的重要動力和搶佔製造業競爭制高點的必由之路。只是疫情的突然襲擊,有望加速浙江製造龍頭企業練好內功的逆週期投資。

3月20日,在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新二路以南、文華南路西側,中國巨石智能製造基地二期百億工程開工。2021年,一座全新的智能化工廠將在這裡崛起。

“新智能工廠將生產玻璃纖維電子布、風力發電用紗、熱塑性短切原絲等高端產品,滿足5G通訊、智能汽車、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需求。”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四分廠廠長陳國衛告訴記者,新項目將建設3條超大型電子級玻璃纖維生產線和3條超大型增強型玻璃纖維生產線,最終形成年產8億米電子布和45萬噸增強紗的生產能力。

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浙江“智”造,怎样危中寻机

不僅僅是玻纖巨頭“巨石”在行動。在寧波,3月11日,服裝巨頭雅戈爾與中國聯通簽約,啟動了寧波首個“5G+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建成後,雅戈爾將實現寧波總部、吉林琿春及雲南瑞麗三大製造基地數據的實時共享,生產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20%。

“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產業的變化日新月異。此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製造等新技術新產業展現出的強大發展潛能。”雅戈爾服裝製造IT總監顧躍君如是說。

對此,陳國衛感受更深。“這次疫情中企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人回不來,而智能製造恰恰可以減少對人的依賴。以我們織布車間為例,一個工人管50臺機器,759臺機器大概15名工人就足夠了。就連工人之間也相隔甚遠,對防疫來說也是好事。”他進一步解釋,用工少、產量高也意味著生產效率高,這本身就是優於同行的競爭力。對企業來說,優於同行意味著能在危機中收穫更多機遇。

智能製造對產品結構的影響更深遠。就如好馬配好鞍,對任何一家制造企業而言,投入大量資金打造的智能工廠,一般都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整個春節,包括疫情期間,我們保持連續生產,除了生產線不能停產的特殊性,最根本原因在於下游客戶旺盛的需求。這也是我們再投新工廠的原因。”據陳國衛介紹,相較於四分廠,新開工項目的高端產品比重更高,客戶應用領域更高端,生產效率也將更高。

在前不久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浙江提出“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智能製造是必不可少的題中之義。令人欣慰的是,浙江製造龍頭企業已經行動起來。

風起時,有人築高牆,有人造風車,區別就在於是否有眼光和胸襟。當下全球蔓延的疫情,正給浙江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可越是難關當頭,越要作正確的抉擇。投資智能製造,立志先進製造,我們看到一批浙江製造正在勇敢“逆行”!

【浙江新聞+】

該出手時就出手

夏丹

著名經濟學家威廉·拉佐尼克在《車間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迄今為止的歷次工業革命,都是從車間的技術革新開始的。

縱觀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工廠以來,人類社會形成了一個個以工廠形式存在的生產單元,由此拉開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序幕。如今工業4.0時代到來,車間革命將繼續高階演化。

在浙江,以車間為核心的技術革新從未間斷。從2012年浙江開始“機器換人”,到2018年浙江在“機器換人”基礎上提出智能化改造提升,推進車間革命進入全新的智能化階段。這些年,由於工作關係,筆者曾頻繁走進多家浙江製造企業。從起初星星點點的自動化車間,到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化車間,甚至智造工廠。

循序漸進的浙江智造演進,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撞了一下腰”。這一次疫情的突然襲擊,反而讓不少浙江製造企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智能製造的價值,動作快的已經主動加大技改投入,以期通過提升製造能力,練好內功,挺過危機。

對製造業來說,或許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或許也是一個因變革而充滿機遇的時代。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雲計算、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趨成熟,經濟社會全面進入數字化階段。這些年,浙江搶抓數字時代的機遇,堅持發展數字經濟,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此次疫情為鏡,恰恰證明浙江推動製造升級的努力是對的,這也正是浙江製造抵禦危機的底氣。

有專家預見,疫情後最大的趨勢將是數字化、智能化,智能製造或將迎來更大的爆發。馬雲也曾說過,“中國90%以上的機器設備都沒有互相連接,只是一個個獨立載體,如果把製造業所有的機器設備、所有生產線數據全部打通,智能化,我們將會徹底改變、改革經濟發展的方式。”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會用勢者可成大事。畢竟,疫情是暫時的,眼下的困難也是暫時的。面對智造強企的必然趨勢,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格局,浙江製造企業家們該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該出手時就要果斷出手。

疫情下的浙江制造“众生相”!浙江“智”造,怎样危中寻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