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理雜物時無意撿到一張“請假條”,珍藏3年,如今成無價之寶

20世紀,在戰亂和特殊年代裡面,大量古代的文化瑰寶損毀失蹤,不由得讓人感到痛心疾首,不幸中的萬幸在於,有些作品,因為巧合的發現,得以重新見於人世,比如下面所說的,一張來自於1700年以前的請假條。

1972年,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萬育仁參加書畫和工藝品的清理工作,他打開倉庫的大門,那個時候很多抄家的東西,全部放在了一個竹筐裡面,被人們認為是廢紙堆,然而萬育仁並不放心,他擔心自己錯過什麼東西,還是不放心的搜索了一遍。

就這樣,一張古色古香被裱好的紙張,進入了萬育仁的視野當中,他撿起一看,上面的書法筆走龍蛇,字體飄若驚龍,寫到:“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這幅作品什麼意思呢?“得到你的來信,我十分感激,然而我昨天晚上肚子痛,是在無法按照定下的時間和你相見,實在是太過遺憾!修齡(人名)曾經來過一次,他如今在上虞,月末應該就要離開,而重熙(人名)明早就會西行,和他分別痛不可言,不知道謝安在什麼地方,對於當前時局又有什麼看法?這令我耿耿於懷”。

從內容上,這應該是一張魏晉之時的作品,然而等到萬育仁再去看署名印章的時候,他不由得啞然失笑,上面的寫信人正是王羲之!王羲之的真跡,基本上大多已經失傳,而後人見到的基本為摹本,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王羲之的贗品出現。那麼這一張名義為王羲之筆下的作品,基本十有八九是假的了。但是出於保險,萬育仁還是決定,帶著它到博物館內,請有關專家鑑定一番。經過考證,專家也判斷其是一副贗品,最終這幅字帖和其他雜物,又一同被打入了冷宮。

然而萬育仁對於這封字帖,還是耿耿於懷,他放置在一個單獨的木箱裡,細細珍藏起來,三年過後,博物館館長沈之瑜重新返回工作崗位,而不甘心的萬育仁再次向館長提起了這封字帖,因此眾人又將其從倉庫當中找了出來仔細審核,從紙張的年代感,還有印章表明,這幅字帖的來歷都不簡單,但是沈之瑜也無法判斷,它是否真的就是王羲之的作品。

博物館方又請來了當時有名的書畫鑑定專家謝稚柳來做鑑定,謝在經過大量研究後,又和它將魏晉唐宋期間的作品相比較,他可以肯定,這應該是唐朝期間模仿王羲之的摹本,《上虞貼》上還有著南唐"內合同印"的蓋章,雖然印記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成為其起源於五代以前的有力證據,價值無比珍惜。

經過考證,終於水落石出,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發現王羲之《上虞貼》的作品,這件唐代摹本被珍藏,從此上海博物館也有了王羲之的作品。相信王羲之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因為肚子痛寫下的一張請假條,竟然會被人爭相複製傳誦,1700年以後成為了無價之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