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近來網絡上糧食安全話題被熱炒。一些國家封鎖糧食出口引發了人們對要不要囤糧等問題的爭論。

網上有某大V說,我國的主糧儲備量保證兩年左右的消費量沒問題。他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安撫人心”。

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的糧食生產和庫存都很“給力”,多年來做到了中國人的碗裡主要裝的是中國糧。不過,兩年儲備量這種說法並不是事實,畢竟安撫人心不靠文章而是靠糧食。

本文作者對這個領域關注和研究多年,針對網友關心的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希望對關心中國糧食問題的朋友有幫助。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一、儲備量和庫消比

我國的糧食儲備數量是不公開的。如果網上有相關數字,一般來說可信度不高。

國際上有個標準:一國的食糧儲備如果低於3個月的居民消費量,就被認為會對糧食安全產生嚴重影響,所以3個月就是確保糧食安全的紅線之一。我國肯定不會低或者接近這條紅線。

新糧收穫、舊糧吃完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國家也要有一定的糧食庫存以供接續週轉,這和每家每戶過日子是一個道理。

按照FAO標準,糧食的庫存消費比在17%至18%就屬於安全區域,而目前我國糧食庫銷比遠高於這一標準。有心的小夥伴可以用這個標準算一算、倒推一下,庫存的低線大概是多少。基本上和你家把15%的家庭收入用來存到銀行是一個意思。

當然,即使算出這個數,也不是很準確。因為還有很多糧食存在農民家裡。現在賣糧的季節性越來越不明顯,可以視為

“藏糧於民”吧。這部分糧食數量,即使是國家相關部門也只是估算,很難有精確數字。

那麼我國的糧食供應(也就是生產和需求)基本格局如何?這就涉及到兩個概念:糧食自給率和緊平衡。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二、自給率和緊平衡

那麼,我國的糧食庫存大概能管人們吃多長時間?這需要從糧食生產環節就開始進行分析。

來看一組數據:全國的主糧(不算大豆)自給率在95%以上,如果只看小麥、水稻兩大口糧,自給率是98%以上。這就是說,基本上是自產自銷了,用句官方的話叫做“緊平衡”,也就是種的剛剛夠吃的。

糧食年年生產,每年大體上是種兩季——夏糧、秋糧。其實這兩季糧食之間,還有一茬是早稻,不過早稻產量太小了,而且由於種地不怎麼賺錢、很多能種早、晚雙季稻的地方都只種一季中晚稻了。所以早稻產量一般都不算。

如果像美、加、澳、法、阿根廷等國那樣,生產的糧食自己吃不了、出口佔比很高的話,糧食自給率就是超過100%了。這些國家的糧食自給率確實在100%——200%之間、甚至200%以上。

接下來再看庫存情況。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三、去庫存和調結構

從全社會的存糧情況看,如果糧食貯存太多就不是有效的消費需求,而成了多餘的庫存,會佔用大量存儲資金,耗費大量人力財力。

我國的糧食沒必要從總量上保證2年的需求,不僅是因為這需要消耗大量資金,而且糧食也是有倉儲損耗和保存期限的。

如果以兩年的標準來存糧,即使是每年“輪庫”,實際中的陳化糧比例也可能要比現在大得多,但3年以上的陳化糧按規定是不能用於食用的,這將會對從種植到收儲到市場各環節造成巨大的壓力和資源浪費。

前些年由於政策導向等原因,對糧食生產過多從數量而非品質上進行要求,導致大量糧食(甚至是口糧)積壓、無法順價銷售(這個影響的是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對糧食加工企業來說,似乎又總是隻有從糧庫買陳糧(你如果能在市場上買到新米是運氣)。所以後來國家先從玉米下手搞“去庫存”,已經見到了效果。

說到什麼是有效需求、什麼是不得不去掉的庫存這個話題,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留心過,你家吃的米越來越多東北大米了?即使是南方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吃的是東北梗米了。這是糧食生產格局的一個新變化:結構調整。

調結構主要是減少低質米的種植,增加市場需求量大的優質米生產。在小麥方面,則是減少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種植,增加高筋、低筋等專用小麥種植面積。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四、確保糧食安全需要綜合手段齊發力

說了半天,到底我國的糧食儲備夠多長時間?

開始時說了,這是個類似中國有多少核彈頭的秘密。之所以不公開,是因為如果公開的話,將對國際糧食市場造成很大影響,畢竟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買家”。你想,你去商業談判,結果人家都知道了你的底牌,那還怎麼談?

不光底牌不會公開,中國每年的糧食生產一有個風吹草動,都往往影響到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也對國內的老百姓心理可能造成影響。最近許多人去超市囤糧就是一個例子。

但老實說,中國在確保糧食安全上做得相當到位,有些人拿這次疫情初期的口罩供應不夠類比,但糧食安全不是突發事件,以我這麼多年和政府官員們打交道的經歷來說,這件事就沒有哪天他們不操心的。所以反正我是不會囤糧的。

那麼,前面不是說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是95%、98%嗎?不是已經做到“緊平衡”了嗎?怎麼中國又成了國際糧食的大買家?這又涉及到進口糧食品種的話題。

簡單地說,我們進口的糧食,九成以上是大豆。這個品種在中國算糧食、在國外不算糧食而算油料。進口的玉米、豆粕又主要都用於飼料加工。而一般公眾關心的糧食是指口糧,想要囤米囤面也是怕餓肚子的基本需求,而不是用來做飼料的大豆、玉米。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最後小結一下:確保糧食安全,不僅要庫裡存夠糧食,更要種夠糧食,也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們需求不斷調整。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適當進口一些緊缺的糧食,某種程度上就就是進口水和耕地資源,從而給國內已經繃得很緊的生產減減壓、更可持續發展。

這既需要有超前的戰略眼光統籌規劃佈局,又要有靈活高效的綜合手段動態調整平衡,從財政、金融、貿易、科技等多方面持續發力,才能把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人民的飯碗端得更牢。

【深思】“大國糧倉”究竟存了多少糧?

大國三農工作室 出 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