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上一期的“云·看兰州”运用现代拍摄技术手段,结合丰富的讲解内容,灵活切换展馆内外讲解场地,带领大家穿越历史中的“老城门”,开启了金城故事的奇妙之旅,让许多人回想起那些属于兰州的历史记忆。

意犹未尽的趣味探索正在如火如荼的继续着,这一次,让我们把脚步放慢,静下来,寻找一下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兰州鼓子】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伴唱乐器以三弦为主,有条件的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等。一般是自弹自唱,故而讲究说、噱、弹、唱。演出时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给听众一种美的感受。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宽广,表白清晰,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兰州鼓子有单档(一人)、双档(双人)、三人演唱之分。茶余饭后,在农村的庭堂、院落,集镇的茶肆、酒馆,老兰州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弹唱兰州鼓子。唱到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当时大街小巷兰州鼓子茶园随处可见。1958年,兰州鼓子曾被搬上舞台演出,参加过北京曲艺汇演。兰州鼓子曲牌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悲壮的“边关调”, 凄凉的“北宫调”, 喜悦的“金钱调”, 轻快的“慢诉”等。兰州鼓子的兴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鼓子艺人去演唱助兴。

【兰州太平鼓】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兰州太平鼓

元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反抗元朝暴政,朱元璋挥师北伐,攻取大都,建立明朝。元朝官员将军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誓不降明,自中原与明军边打边退,一直撤退到兰州,坚守兰州城。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精兵西征,被雄踞黄河渡口的兰州城所阻挡,徐达指挥将士多次攻城,怎奈城高池深,城上箭如蝗飞,滚木垒石倾泻,明军死伤惨重,根本不能越雷池一步,徐达只好将兰州城层层围定,静待其变。转眼就到元宵节,兰州城里城外都在闹元宵,老百姓披红挂绿,粉墨登场,大闹社火。徐达见此心生一计,精选武艺高强、反应敏捷的士卒,乔庄打扮为社火鼓手,背长桶鼓,内藏短刀利刃,掺杂在农社火队中,混入城内,满城四关巡游闹社火,乘机偷偷占据要害地点 。待月上中天,歌舞喧腾,元军懈于防守时,鼓手打开城门,放进明军,里应外合,一阵冲杀,元军措手不及,死伤枕藉,望风披靡。王保保一看大势已去,只带几个亲兵杀出城外,洛荒而逃。徐达智取兰州城后,兰州老百姓每逢元宵节都要背上长桶鼓,尽情击打,用以期盼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口平安,相沿成习,并把这种长桶鼓命名为太平鼓。

Tips:社火

社火是过年过节时,迎神赛会所表演的杂剧、杂耍,用来娱神娱人。兰州社火有其独特的组成元素和表演特点。成龙配套的社火队,由风婆、雨师打头阵,男左女右,分列两旁,踏着锣鼓点子,扭着秧歌行进开路。其后是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的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刻葫芦】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始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时兰州有个姓王的裁缝,经常在鸡蛋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欣赏,这算是兰州刻葫芦的始祖。最早的雕刻葫芦只是刻些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作为儿童玩具在闹市出售。到了清朝末年,有一个名叫李文斋的秀才,由于穷困潦倒而以雕刻葫芦谋生。因为他有绘画和文学知识,所以设计和雕刻的葫芦,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序》等。雕刻的葫芦都要做如下处理:先剔去原生表皮,再涂上红、黄两种颜色,然后才进行刻画。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刻葫芦,虽然色泽比较鲜艳,线条也比较明显,但不为多数顾客所接受,后来又恢复为本色雕刻。在雕刻技巧上,主要特点是:人物寥寥数笔,求其意境,强调“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具,注意风致,题款文字细如蚊足,点缀成行,图文并茂,潇洒自如,成为赏玩的精品,让人爱不释手。他雕刻的葫芦开始只流传于甘肃官吏和商人之手,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由兰州的古董商人带到北京,受到同行关注,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 并高价求购。但这并没有给李文斋带来多少好处。恰恰相反,因为李文斋拒绝给当时的兰州警察局长免费刻葫芦,被无辜抓进监狱,死于非命。到20世纪40年代初,又一位雕刻艺人阮光宇,在继承前人雕刻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技术。阮光宇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画面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他雕技娴熟,刻工细致,使这项美术工艺品更臻完美。

金城兰州是甘肃省会、丝路重镇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研究兰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关照当代人的精神情感亦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价值,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和宣传都势在必行,让我们携手并进推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工作!

文字资料参考自《兰州市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之太平鼓韵》、《兰州史话丛书之城关史话》、《兰州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之艺苑经典》;视频音频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0931-8331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