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少陵原祭“杜牧”》

《清明——少陵原祭“杜牧”》


《清明——少陵原祭“杜牧”》


《清明——少陵原祭“杜牧”》


诗赋多灰烬,

十之存二三。

诗风豪且艳,

壮志老弥坚。

兵法丁年注,

文章万世传。

风流江左地,

叶落少陵原。

少陵原上墓葬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胜枚举。偏偏又是清明节即将到来,久违了的春雨淅淅沥沥,不由得让人想起他,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杜牧,他就长眠在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的杜氏祖茔。

中国是诗的国度,所有的节日都能找出相对应的诗来。清明节,每个中国人随口能吟出的必然是晩唐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这一年清明节,身处他乡的诗人不能亲自回到长安少陵原祭祖,多少有些伤感,但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诵传的《清明》,警示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性。然而千年之后的诗人自己却荒冢难寻、冷清凄凉。幸有诗名传天下,他的文化血脉滋养着一代一代有情怀的文人雅士。每到清明,总有长安一些文学青年,自发前往司马村,在曾经的杜牧坟冢遗址周围摆上鲜花,焚香祭拜,使这位文采风流、踌躇满志的大诗人在天之灵得到慰藉。杜牧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美国当代汉学家比尔•波特也曾来少陵原司马村虔诚地祭拜。

杜牧出身唐代长安旺族“京兆杜氏”,古语有云:”长安韦杜,去天尺五”,家族地位显赫可见一斑。祖父杜佑在唐德宗时任宰相,杜牧出生时父亲杜从郁在朝廷为官,可谓家道殷实,且家藏万卷经史子集。杜牧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且对治国安邦有超乎常人的天才,20岁前便注《孙子兵法》,在军事战略上显露出奇才。杜牧23岁时所作的《阿房宫赋》广为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在杜牧笔下将雄伟奢华的秦阿房宫描写得淋漓尽致,几乎成为日后史实的依据,其不知秦时的阿房宫并未建成,只停留在一个宏伟的蓝图上。可贵的是诗人在赋文结尾发出历史的感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此警示世风日下的唐王朝应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再续辉煌。

古人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26岁进士及第的杜牧可谓少年得志,令人羡慕。然而雄才大略的杜牧却在仕途上总不如意,又身不由己地陷入“牛李党争”。宣宗大和四年(公元850年),47岁的杜牧在朝廷不受重用,自请外放到湖州任刺史,离开长安之时内心无限惆怅,登上长安城南的乐游原思古舒怀。遥想“贞观之治”的明君李世民,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诗人感叹自己不遇圣主、难有作为,写下了七绝《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次请求外放湖州,除了自己不满闲职之外还另有“隐情”,其实是为了圆多年前一段浪漫的婚约。到达湖州,杜牧见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原来十三年前杜牧曾经在湖州相中了一位十三岁的少女,发誓要到湖州做地方官迎娶佳人,怎奈时光如梭、岁月无情,如今这位姑娘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得知姑娘苦苦等了自己十年方才出嫁,杜牧深为感动,又因自己有违婚约而懊悔不已。爱情犹如仕途,总不如意,当即写下了七绝《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

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

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只在湖州待了一年多便回到长安,迁官中书舍人。在长安的两年时间,杜收重修祖宅樊川别墅,与文朋诗友饮酒唱和,过着悠然自得的晩年生活。大中6年(公元852年)冬天,50岁的杜牧病逝于长安樊川,临终前诗人烧毁了自己的大部分诗文,仅余十之二三。从仅存的诗作中,我们还是能读慬这个文武兼备、才华绝世的传奇人物。性格时而勇猛精进,时而消沉奢靡;诗风时而豪迈恣肆,时而细腻香艳。既有“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的豪言壮语,又有“十年一觉杨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花雪月。除此之外,两个绝色歌女也因杜牧而名传后世,镇江杜秋娘,南昌张好好。不可多得的晚唐书法珍品《张好好诗》,深得晋人神韵,文书合璧,堪称极品。

家人遵从礼制,将杜牧葬在少陵原祖茔,这是无限的幸运与荣光。比起那些被流放边关、客死他乡的清高文人,杜牧可以算得上是幸运的;以杜牧的诗名在后世的影响,足可以称得上荣光。

啊!

壮哉少陵原,

千古杜樊川。

2020年4月1日于鲍陂上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