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 東風解凍,百草回芽。”每年清明節前後,天氣漸漸變得舒適宜人。


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有傳統節日童謠是這樣唱的: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民間極為重視的以親情為主題的民俗節日。


江南綿綿春雨中獨特的清明食俗,為這個原本有些憂傷的節日增添了些許生活的美好。



好看又好吃的“青團”

每年臨近清明節,在江浙一帶,都有吃青糰子的習慣。每年吃第一口青團,叫“嘗春”,所以幾乎家家都做青糰子,一為開胃嚐鮮,二為祭祖上供。


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青團”是一種用江南地區特有的野生植物——艾草的嫩芽汁液,拌以糯米粉和勻而做成的一種圓形食品。做青團的糯米粉必須是水磨而成,為的是突出一個細膩軟弱。青團所用的餡兒多是糖豆沙或者芝麻,這種口味就甜甜糯糯的;也有用雪裡紅、鮮筍和鹹肉的組合,這種口味就鹹香不膩。


包好後,上鍋蒸熟。出鍋前,每個青團上還要塗上一層熟菜油。放到到盤裡的一個個圓圓的青團,顏色翠綠可人,而且這樣做出來的青團有一股艾草特有的清香,口感更是柔韌香糯。


烏黑悠香的“烏稔飯”

每年清明節期間,家裡的阿婆嬸嬸們都要忙著做一種時令美食——“烏稔飯”。烏稔飯的主料是糯米,烏飯不是用黑米燒出來的,而是用烏稔樹葉子浸泡出來的。當白色的糯米遇到綠色的烏稔樹葉,就會發生一種神奇的變化。


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春天正是烏稔樹抽芽的季節,所以阿婆嬸嬸們要抓住時機上山,把新鮮的烏稔樹葉摘回家,洗淨後,去莖,挑出老葉和其他雜質。在清洗的過程中,就已經會有一陣陣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


把清洗後的烏稔樹葉瀝乾滴水,然後用力搓揉,將其碾碎,再倒入清水,加入淘洗好的糯米,浸泡24小時。


糯米經過24小時的浸泡後,烏稔樹葉的汁會把糯米染成藍青色。撈出糯米,上鍋蒸熟,一鍋烏稔飯就做成了。蒸熟後糯米就變成了烏稔飯,烏稔飯看似烏黑,但其實這個顏色並不是真正的黑色,而是紫黑色。這個顏色來自烏稔樹葉裡的花青素。


烏稔飯非常好吃,軟糯中帶著一絲甜味和清香,入口溼潤綿軟,甜而不膩,吃完唇齒生香,令人回味無窮。


薄如紙的春餅


春餅是一種用麵粉烙制的薄餅。熟練的攤餅人拿著小麵糰在平板鍋上轉一圈,因為麵粉攤得均勻而且薄,所以一會兒功夫就可以做好。白白的一層,絕對跟紙一樣薄透,幾近透明,但是卻有淡淡的麥香味。這是一種功夫和手藝。


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包裹時,由於餅薄,春餅的配菜宜選用比較爽脆的,不能有太多湯水。很多地方稍微有些不同,我們小時候吃的比較多的是豆腐乾、蘿蔔絲餃、炒豆芽、捲心菜粉絲、肥腸等等,各種各樣的菜餡可以按個人喜好用春餅捲成筒狀吃。


外皮薄薄的麵皮玲瓏剔透,透著精緻;吃到嘴裡,嫩脆甜潤香,五味俱全,格外讓人喜歡。所以必須得用兩張餅才能包住中間的菜。吃時,可以在裡面加上甜麵醬或者辣醬,入口,醇香多味。



吻別“清明螺”

清明時節,吃螺螄是南方水鄉的清明食俗。螺螄有“盤中明珠”之美譽,肉質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清淡爽口,堪與法國蝸牛相媲美。清明時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為此時的螺螄尚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江南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清明螺的家常做法通常是醬爆螺螄,即用油鍋、黃豆醬爆炒螺螄。再加蔥、姜、醬油、料酒、白糖。美味快捷方便就能上桌。


因為吃螺螄的時候,熟練的人一般只要用嘴對著螺螄的口子,親親一嘬,就能把螺肉吸出來,所以很多人也喜歡說是在“吻別”。

清明食螺,可謂“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在清明節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願我們在這美好的春光中能夠懂得滿足,明白生活可以忙碌、疲憊,但是心態要悠閒、詩意從容。喝喝茶,親朋好友一起聊聊天,隨心隨緣,逍遙自在,灑脫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