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皇位爭奪戰之康熙帝

Hello大家好,我是一位歷史迷,尤其對清史和民國的歷史我是特別感興趣的,今天是我第一次發推文,如果有寫的不好的地方請各位多多指正。話不多說,馬上進入今天的主題。

從今天開始,我開始寫一段連續的清朝康熙年間皇位爭奪史,九子奪嫡。可能有些人已經聽過了這段歷史,但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重溫一下這段歷史,感受一下古代皇室內部的紛爭,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清朝。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故事的主線人物——康熙帝

康熙末年皇位爭奪戰之康熙帝

康熙帝簡介

康熙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是他的年號,他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傳奇色彩的。

幼年勤學

順治十一年{1654年},玄燁出生於紫禁城的景仁宮,他一出生就深得父母的喜歡,可是他一出生就染上了天花,即我們今天常說的水痘,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來的,所以順治帝就委託可靠的奶媽到紫禁城外哺養。但這種在當時看起來時最可怕的病並沒有奪走玄燁的性命,僅在他臉上留下了幾個細小的點。當時所有人都震驚了,從此之後,玄燁就對天花有了免疫力,這就為他以後繼承皇位提供了有利條件,玄燁五歲即開始讀書識字,很快就顯露出天賦,玄燁非常的勤奮好學,據史料記載,玄燁外表英俊,聲音洪壯有力。深得順治帝的喜愛,玄燁不僅外表英俊,還很有雄心壯志,有一次皇子們結伴向順治帝問安,順治帝問皇子們長大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皇子說成為一個賢王足矣,只有玄燁想效法父皇治理天下,這展現出玄燁的雄心與志向,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目光非常堅定,順治帝看著非常高興,這時他就有了要傳位給玄燁的想法了,此後玄燁越發努力的學習,他對知識的渴求遠遠超過其他人,據史料記載,康熙後來談到自己學習情況時,八歲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方才罷休,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不自欺欺人。這在現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玄燁他卻一直在堅持著,他直到咯血也不停止讀書,這種吃苦耐勞,一絲不苟的精神造就了玄燁堅毅的性格,他目光遠大,志存高遠,是君王的不二人選。

康熙末年皇位爭奪戰之康熙帝

少年天子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24歲的順治帝突然病逝,當時玄燁年僅8歲,順治生前沒有冊立太子,他在臨終前接受湯若望的建議{當然順治自己也是有這個想法的}以遺詔的形式冊封玄燁為太子,當年正月初九,玄燁於太和殿登基,並頒詔大赦,於明年改年號為康熙。同時順治帝考慮到玄燁年幼,所以在遺詔中同時指派了索克、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但四位大臣並不是專心輔政的,他們之間矛盾叢叢,每個都想獨斷專政,康熙帝當時年幼,手中沒有實權,尚不能與他們直接對抗。到康熙十四歲時,首輔索克病逝,康熙在這年正式親政,此後鰲拜擅自殺害了輔臣蘇克薩哈,此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

康熙末年皇位爭奪戰之康熙帝

巧奪大權

康熙之後命令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們們列出了鰲拜的三十宗罪,請求康熙帝誅其族,康熙念其功勞免其死罪,將其拘禁。但誅殺了他許多的親屬,不久鰲拜也死於禁所。僅存的遏必隆也因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爵位。康熙帝完全奪回朝廷大權,他完全親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吏治,使到社會的風氣大為改觀。康熙帝善於納諫,他採納了許多大臣的建議。進行了很多改革,使到人們安居樂業,社會一片和諧,為康乾盛世的開創奠定良好的基礎。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諸多方面都是大有建樹,然而,他的登基也充滿著傳奇色彩,如果說他的父親順治皇帝登基,多少是有點運氣成分,他的兒子雍正皇帝登基,瀰漫著詭異和血腥,那麼康熙的登基呢?筆者想說,絕對也有一番鬥爭,不過,這場鬥爭的結局應該算是大團圓了。

順治皇帝有鑑於自己的親身經歷,他一開始是準備傳位與安親王嶽樂的,他的想法比較單純,因為皇子年幼,由親王輔政,極易重蹈當年多爾袞攝政的覆轍,國家需要一個有執政能力,而且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人來統治,為了保證清朝統治階層的團結,他有點傾向與傳位與嶽樂。

康熙末年皇位爭奪戰之康熙帝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