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生死交關的時刻,靠“樹皮”救活的一國之君

1693年溽暑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的病人斜靠在床上,背後墊了一大疊枕頭,一雙手顫動不已,還不停地緊抓著身上厚厚的被蓋;這兩隻曾在戰馬和弓箭之間扭動乾坤的大手,如今形容枯槁。

他的嘴唇已開始抽搐,在冰冷的內寒中黯然發紫,每次抽動都帶著巨大的痛苦;一雙眼窩深陷的眼睛,慌亂無神地瞧瞧這又瞧瞧那,有時彷彿無比懷疑地盯住身旁的每個人。

從夜間到白天,寒魔在他的體內肆虐橫行。好不容易捱到旭日初昇,一縷陽光透過紫禁城幹清宮的門窗投射到陰暗的臥室內,寒氣似乎正慢慢消退;然而,他睜開眼睛的次數卻愈來愈少了,被瘟神糟蹋得不成樣子的臉龐在日光映襯下,顯得愈來愈慘白。

康熙帝:在生死交關的時刻,靠“樹皮”救活的一國之君

此刻,高燒好像一場暴風雨,使他全身無不處在火焰的焚燒中,汗水把被單都浸溼了;他的軀體被病魔的長矛刺得千瘡百孔,被非人的痛苦折磨得不省人事,被這從天而降的妖風吹得扭曲變形!

大臣們、御醫們驚恐,彷徨不已。這位病人就是時年三十九歲的康熙帝,大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代君主。

鑑於病情加重,御醫治療效果欠佳,一向勤政的康熙帝這次不得不安心靜養,把國事託付給19歲的皇儲:“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辦理,付批辦處批發。”

當康熙帝病懨懨地躺在死神門口、眾人一籌莫展之時,宮內的西洋傳教士進獻了一種用“樹皮”提煉的西藥,說是能治療皇上的頑疾。太醫院頓時被一石激起千層浪,惱怒了:天下有什麼藥能比咱們的中藥更保險、更有療效?再說,這些傳教士並非郎中,他們懂什麼?敢拿當今聖上做試驗品?

康熙帝:在生死交關的時刻,靠“樹皮”救活的一國之君

然而,他們的傳統的“辨證治療”依然無法為皇上解除一絲一毫痛苦,眼看著未到不惑之年的康熙帝就要像其父那樣英年早逝了。生存的渴望使得這位千古一帝終究邁出了大膽的一步,他先讓下屬服藥證明無毒之後,果斷地服下這些藥物。

奇蹟很快出現了。當晚,康熙帝一夜甜睡,未覺寒氣來襲;第二天,熱潮再次擾人,遂又服下一劑,症狀竟逐漸減輕。康熙帝仍不相信會如此容易擊退頑疾,等待著可惡的寒熱再犯,一天一夜過去了,他的身體平安無事。龍體康復了,宮廷內一片歡騰。

康熙帝最終活到六十八歲。“大漸”、“崩”等極其不祥的字眼並沒有提前出現。這場大病只是人生的一段插曲。《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對此事輕描淡寫: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甲辰朔。……

癸丑。聖躬違和,不理事。……

壬戌。諭大學士等,朕躬違和,久未理事。今已稍愈,奏章著照常送進。……

壬午。諭大學士等,朕體已大愈矣,行步並無妨礙。

康熙帝:在生死交關的時刻,靠“樹皮”救活的一國之君

這個被官方史書遮遮掩掩的病魔,真面目到底如何?又是怎樣被打敗的呢?

筆者從當時的清宮傳教士記述中找到了答案。法國人都哈爾德記錄道:“聖祖(康熙帝)因被惡性熱病侵襲,徐日升、張誠神父奉命通夜留在宮內,並將法王路易十四世賜給舉國貧民的錠劑呈進,服用半帖,熱即解除。數日後,因飲食失調變為瘧疾,上下驚恐,邀頒佈詔書,徵求良法。特派四大臣專主其事,應徵者甚眾……但結果無效……天言教神父適時獲得金雞納一磅,此藥北京尚無人知其效,在宮中試於三個患症之人。一個發熱時服之,第二個發熱後一日服之,第三個無熱時服之,皆一劑見效。康熙帝見此,乃大膽服之而愈。”

法國傳教士白晉的《康熙帝傳》中也記錄:“我們用歐洲帶去的藥物治癒了大量病人,其中不少是宮廷大臣,甚至還有一駙馬。不久,皇帝也患了一場重病,服御醫藥無效,恰在此時,洪若翰與劉應兩神父(均為法國人)來到,並帶來緊急金雞納霜,治癒了帝病。”白晉還得意地說:大病初癒的康熙帝為了表彰傳教士的功勞,並把西藥發揚光大,陽曆七月四日在皇城西安門內,專賜法國傳教士廣廈一所……名為救世堂。

從西方的一系列記載看,康熙皇帝是患了瘧疾,民間俗稱“打擺子”,最後通過服用“金雞納”獲得了痊癒。那麼瘧疾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呢?

康熙帝:在生死交關的時刻,靠“樹皮”救活的一國之君

瘧疾,在古代稱為瘴氣。它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而引起;以週期性冷熱發作為主要特徵,可以導致脾腫大、貧血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器官受損,嚴重時致命。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秋季蚊子最活躍時,患者最易受到侵害。

康熙帝發病前的陰曆四月,多次前往寧壽宮和暢春園給皇太后請安,這些居所周圍有面積較大的園林,草木花叢比比皆是,自然是蚊蟲滋生的理想之處,他經過這些地方,自然容易被蚊子叮咬,繼而受到感染。

因瘧原蟲在人體內紅細胞中增殖,使紅細胞脹大破裂,此時大量裂殖子和瘧原蟲代謝產物進入血液迴圈,引起異性蛋白反應,使機體肌肉收縮產熱。這些物質又可作用於大腦體溫調節中樞,進一步引起發熱及其他相關症狀。康熙帝正是由於體內紅細胞被瘧原蟲破壞、大量裂殖子等物質釋放進入血液,從而產生了寒熱交替的煎熬。

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康熙帝終於從瘧疾的魔掌中掙脫出來。那麼,治癒瘧疾的西洋聖藥——“金雞納”又是何物呢?

其實金雞納不是歐洲醫學的發現,它的原料是金雞納樹皮,這種樹原產於南美洲。十七世紀,南美印第安人就開始用這種樹皮治療忽冷忽熱的瘧疾,後來一位傳教士得知了它的功效,用以治好了西班牙駐秘魯總督夫人的瘧疾。

1632年左右,該靈藥從南美新大陸被引入到西班牙;到了1639年,由總督夫人的侍臣傳出了國界,在歐洲廣為傳播。這種樹皮以總督夫人的名字被命名為金雞納,成為當時著名的治瘧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