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在做财务分析?其实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列数据

最近看了很多人的文章(和研究报告),不得不说,绝大多数投资者不是财务专业的,所以做的财务分析尚有欠缺。很多人都在做财务分析,殊不知自己其实只是在列数据。

本人大学学的就是财务专业,后来在二级市场投资的七八年里,看了几百份财务报告,在这我分享一些我对财务分析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本文根据我自己对财务分析的迭代过程,将财务分析分为个阶段:列数据阶段、调报表阶段、找原因阶段,财务经营结合阶段和看未来阶段。

一、列数据阶段

这里我根据我自己对财务分析的迭代过程,将财务分析分为个阶段:列数据阶段、调报表阶段、找原因阶段,财务经营结合阶段和看未来阶段。

公司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亿元,同比增长**%。

接下来我会把过往几年的数据列出来,找趋势。大概就会得出类似下面的这种图。并就得出类似“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呈下行趋势,说明公司议价能力在减弱”的结论。

你觉得你在做财务分析?其实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列数据

后来我还会加一些财务指标的趋势,比如存货周转率、营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并给出类似“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降低,公司偿债能力有所提升”的结论。

再后来,我还会和同行业的一些公司进行对比,得出类似“A公司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比B公司。所以A公司的营运能力强于B公司”的结论。现在回想起来,这时候的分析都太肤浅了。

二、调报表阶段

随着财报和财务分析的文章看的越来越多,我逐渐开始关注附注,并且会着重分析一些科目。

比如我会分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等。我会根据最保守的计提方式(同行业龙头的计提方式),重新计算坏账准备,折旧,并重新计算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等。

我还会用20年摊销法摊销商誉,无形资产,将摊销金额从净利润中扣除,尽可能的将净利润保守化。

三、找原因阶段

我想大多数人一开始就会找原因,但是我真的是后面才知道要去找原因的。我将找原因阶段分为正向找原因反向找原因

1)正向找原因

刚开始我会看公司自己提供的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原因,但是这仅仅是开始。

后来我会先了解公司所属行业的财务特征,再从财报中选出占比较高和变化最大的几个指标,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一般分析完这些财务数据的变化,就可以大概了解公司的动向。

2)反向找原因

由于看的同行业财报越来越多,我会归纳总结同行业的财报里面管理层论述和附注的共同点,寻找不同点。同时,我会对管理层论述提到最多的行业政策进行分析,了解政策对该行业财报的影响(尤其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医药股),再根据这些影响,反向判断目标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文章《 》)。

这时我发现,管理层对财务指标变动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反而自己的分析更说明问题。不要看管理层怎么说,怎么说很多都是应付投资者的;要看管理层怎么做,做的对说明管理层有水平。

四、财务与经营相结合阶段

反向找原因找的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将经营状况和财务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 》中的分析:由于公司的拥有自己的体检中心,而不是纯粹的为公立医院拉客赚差价,所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占比较高。所以美年健康不仅赚取了销售带来的剩余价值,还赚取了体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剩余价值和医疗设备的剩余价值,所以美年健康的经营杠杆巨高,只要略微提价就会带来较高的净利润提升。

后面,我逐渐将多种财务指标结合,来分析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比如一些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毛利率变高,但是存货周转率变低,那很可能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在提价,但是市场需求并没有实际的增加。这样就会有提价提死的风险。

五、看未来阶段

买股票不是买过去,而是买未来。财务分析也不是分析过去,而是分析未来。

我们做财务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验证,一个是预判。

比如我在《 》中提到,如果公司想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提高客单成本。随后在《 》中验证,客单成本提高,并且销售费用中的会务费,交通费还出现了减少,说明公司在有意提高服务质量。这就属于财务验证。

同时,我还分析到,由于公司“先参后控”,所以拥有13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是因为“先参后控”,所以目前参股体检中心股权占比20%,未来将达到80%,这就隐含了42亿隐性负债(60%股权的价格)。叠加公司账面上的40多亿的负债,合计80多亿的负债。而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每年也就15亿元,所以可以看出来,公司极度缺钱,肯定会寻找融资。叠加公司7.5亿股的定增计划,因此这次出售股权早就有预期,只是没想到是阿里。这属于预判。

六、小结

如果财务分析只是将历史数据排列出来,看数据的趋势,那一点意义都没有。也不能单一凭一个指标就给一个公司下结论(比如ROE)。

在做财务分析时,我们最终需要通过财务指标,看到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再把自己置身于公司的管理层,考虑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经营问题,会怎么解决,做出什么样的处理方案。最后将这些处理方案再次折算成财务指标,实现对经营层面的验证和预判。

七、实用小技巧

如果没有财务基础的小伙伴,建议买一本《基础会计》看一看,知道每个科目都是什么意思,理解这些科目背后的经营情况。有能力的小伙伴也可以找一份50-100笔业务的账目,做一做。从记账到结转,再到做成报表,做完后你会对财务分析豁然开朗。

第二,多看一下附注。附注一般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会计准则,一个是报表明细。会计准则会告诉你公司在什么情况下,会将哪些事情计入哪些科目。报表明细会将每个科目的具体数额记录下来。建议大家把明细都背下来。

第三是小技巧,多看占比较高的科目的变动原因和变动最大科目的变动原因,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