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江湖奈我何


吕蒙擒杀当时“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想避其锋芒的关羽,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但吕蒙擒杀关羽在战略和谋略上都存在较大的失误,简单来说,吕蒙中了曹魏“借刀杀人”之计,看似立下了不世之功,实则得不偿失。

关羽于樊城围曹仁,接着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这时司马懿和蒋济进言说:“刘备与孙权外亲内疏、貌合神离,孙权必不会坐看关羽势大,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将长江以南封给孙权,则可解樊城之围。”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三国志▪蒋济传》

孙权在吕蒙的再三建议下,决定答应曹操的要求,偷袭关羽。为此,孙权专门给曹操写了信,并叮嘱曹操不要将消息泄露,以免关羽有所防备。曹操召集群臣议事,众人都认为应该保密,只有董昭认为应该泄密,原因有二:一则可以使关羽掉头回去攻打孙权,樊城之围自然可解;二来即便关羽不回头攻打孙权,闻知关羽后方遭袭,樊城守将也能提高士气。曹操采纳了董昭的意见,命徐晃将孙权写的密信抄了好几份,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军营中,樊城将士看到消息后,士气百倍。

“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三国志▪董昭传》

原本是关、曹之战,在吕蒙的建议下,东吴横插一脚,变成了关、孙之战,而且曹操至始自终报着利用孙权的心思,将孙权的密信泄露给关羽,进而不仅解了樊城之围,而且从这场战争中从容抽出身来。

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击败,后方又被吕蒙偷袭,曹仁等人都认为,此时正是擒拿关羽的好时机。谋士赵俨却对曹操献计说:“如今关羽已成孤军,应该将他留下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听从了赵俨的建议,下令曹仁暂缓追击。

曹操并不是没有机会擒拿关羽,只不过是用关羽来牵制孙权。这样,吕蒙才立下了擒杀关羽的大功。结果正如曹魏谋士刘晔所料:“蜀国虽小,但刘备与关羽情同父子,关羽死后,刘备一定会为他报仇。”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

公元221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大举伐吴。吴国大为震动,举全国之力来阻挡刘备。这时,刘晔又向曹丕进言:“吴、蜀二国地小国微,不相互为援,反而互相攻伐,这是自取灭亡之道。趁现在外有蜀国牵制,。如果我们派兵偷袭吴国,不出一月,吴国必亡。”

只可惜,刘备遇上了年轻有为的陆逊,而曹丕也未能采纳刘晔的计策,东吴这才躲过了灭国之灾。可见,吕蒙擒杀关羽的步步计划,都在曹魏的预料之中,其结果也只是夺回了荆州,削弱了自己的盟友,反而使曹魏得利。

如果不是曹操早死,曹丕没有听取刘晔的计谋,东吴立即便有灭国之灾,大功成大过。只是机缘巧合之下,吕蒙擒杀关羽的危难后果,并没有表现出来。这也有了后来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所说:“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昨夜北风起1


关羽,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诸位看官一听这名字就首先延伸想到“义”

他是“义气”化身,“勇武”的代表

跑江湖的绿林好汉拜关羽,行商也要拜关羽。

关羽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雄道义释曹操、威震华夏等事迹,实在是太深入人心,故而数年来,对于关羽的同情便从未停止过。我们崇拜英雄,我们为他的结局感到遗憾。

何况他不是堂堂正正在战场战死,而是死于吕蒙“小人”阴谋诡计之下

你说能给吕蒙好的评价嘛?

东汉末年,英雄层出不穷,不仅是三分天下的曹操,孙权和刘备,就是他们手下的大将都足以名垂千古,其中东吴的人才比起刘备手下的大将毫不逊色,就说吴国的大都督,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中龙凤,比如周瑜,鲁肃,吕蒙等,他们对东吴忠心耿耿,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史上流传下来一句出名的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的就是吕蒙。

吕蒙能让人记住的最大功劳,就是打败关羽,帮吴国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还把荆州收了回来。众所周知刘备义借荆州起家,一借就不还了,哟呵,这不是耍流氓嘛?

鲁肃曾为这事奔波了无数遍,都被诸葛亮等人打发掉了,对于此事,孙权也很无奈。还派蜀国大将关羽过来镇守。东吴没有办法,就想了一出曲线救国之策,打算与关羽和亲,搞好关系,然后慢慢让他把荆州还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一点也没有给吴国面子,不仅如此,关羽的态度还十分嚣张,对前来求亲的使节破口大骂,引得吴国群情激愤。关羽仗着自己的名气和本事,非常看不起吕蒙,觉得他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对吕蒙的使者非常傲慢。吕蒙为了争这口气,就绞尽脑汁想了一个主意,要打败关羽。

吕蒙以治丧的理由,向关羽借道荆州。关羽同意了,认为凭吕蒙本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根本就没把这几百个人放在眼里,但没想到的是,吕蒙的人却把荆州守水寨的士兵给杀了,给东呈的大部队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吴国的大部队迅速占领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吕蒙抓住给杀了。

这是三国,各为其主,把他关羽杀了怎么了,就因为他名气大还不能杀呀!这大概就是肯定吕蒙行为的一方了


回溯史河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吕蒙杀死关羽后,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众所周知,关羽是“忠”、“勇”的化身。他的形象历经千年才被人们铭记,这一切都在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治伤、温酒杀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大义释曹操等。人们对关羽崇拜和同情几年来从未停止过。

我们崇拜英雄,我们为他的结局感到遗憾,正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影响下,当我们看到吕蒙时,往往会有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一。讨厌吕蒙的观点

李贽:吕蒙、陆逊妖魔罢了,即使奸计的成,也是一时胜负,有什么可夸的。他们已经与当年的草木花成了腐朽!

如果陆蒙在战场上光明正大地杀了关羽,他的名声会比现在好多了。但吕蒙通过阴谋杀死了关羽。

在“孙刘同盟”还存在的时候,吕蒙与关羽关系很好,后来在关羽围攻樊城、攻打荆州时,吕蒙让关羽腹背受敌而丧命。

因为阵营不同,互相攻击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你像吕蒙一样假装是朋友,却背后捅刀子,那就很容易让人恼火。

2。欣赏吕蒙的观点

吕蒙、关羽各为其主,孙权、刘备在建安前二十年还发生了战斗。后来因为共同抗击曹操迫使双方让步,维持脆弱的同盟关系。

曹操的介入并没有使孙刘同盟更加稳定。

首先,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汉中战争后,刘备占领了汉中,孙权却几乎死于“合肥之战”。二者的对比使孙权意识到了东吴时期的威胁不是在曹操,而刘备才是限制自己发展的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安二十二年,吕蒙在曹操没有时间攻打东方的时候,向孙权提出进攻关羽:“今天曹操远在河北,没时间东顾,不如攻打关羽,取之代之,全据长江。”

吕蒙认为,关羽、刘备的奸诈屡见不鲜。他们迟早晚会威胁江东。不如趁他没有强大时,取而代之。”

对孙权来说,吕蒙所想正是他所想的。早年,他与鲁肃讨论共计天下大策时,也曾计划以荆州为跳板,以图大业。

换言之,刘备和孙权必有一战

得益是刘备和孙权结盟的原因。为了自己最大利益,吕蒙为国家除掉了强敌。

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吕蒙没有错。

正如陈寿所说:“吕蒙勇猛有谋略,知晓军务,吕蒙曾经计赚零陵,骗得郝普降服,白衣渡江生擒关二。最值得称道的是,虽然之前吕蒙只是一介莽夫,但最后自学成国士之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了。”


历史爱好者的秦三世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析,仅为个人观点。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具史记载关羽经过16位皇帝23次颁旨加封,逐渐神化。对于封建皇帝而言,加封的动机都是有目的性的。关羽也逐渐被我们熟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日益剧增。罗贯中《三国演义》更是推崇关羽,义薄云天,忠君无二。

吕蒙年少时家境贫寒,战乱年代,搏命当兵或许会出头,就跟随姐夫身边打仗。凭借自己胆识及过人之处逐渐赢得了孙策的器重。后孙权劝学,逐渐认识到自己不足,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终成一代名将。吕蒙解夷陵围,救甘宁、随孙权征皖城、夺三郡,征合肥、破荆州,擒关羽,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发奋读书的事迹也被流传至今。吕蒙大丈夫也!

历史就是这样,立场不同,结果不同,评价不同。站在蜀国位置看吴国,夺荆州,杀关羽,可恨,可憎,应诛杀吕蒙,灭吴国报仇。站在吴国位置看蜀国,夺荆州,战略要地,兵家必争,无错。杀关羽,无错。关羽被擒,赴死不降,怎么办?当大爷供起来或囚禁,恐怕刘备变着法要营救,那不等于放虎归山!直接放了,更不可能。如果放了,搞不好关羽明天就领兵来夺荆州,恐怕历史要改写了。假设来说,吕蒙夺荆州失败,被关羽擒,吕蒙不降,关羽杀不杀他。不用说,直接砍了完事儿,留着过年呢!难道只允许关羽杀别人,不许别人杀关羽?没这道理不是。战场之上,无关名与义,只有生与死,生的人才有权利说话。国与国之间,无关个人生与死,只有利与益,胜的国才有权利说话。

我们熟知的关羽,是被历朝历代皇帝逐渐封神而成关羽,以便更好的利用关羽忠君的思想加强统治。我们唾骂卑鄙小人的吕蒙,其实是一个励志图强的大丈夫,身上闪光点更是不少。看待历史,不要有情绪,不要有立场,迷雾就会散去,真相才能浮出!


陈先生侃历史


吕蒙杀死关羽这件事世人的两种反应:

1.有人认为吕蒙的经过“白衣渡江”充分证明了自己不再是那个当初的“吴下阿蒙”了。而杀死当世的名将自己更是 扬名立万,这是每一个将领的梦想。况且关羽多次侮辱自己也算为自己雪耻。

2.也有的人认为吕蒙此举是愚蠢至极。孙权和刘备本是互相抱团取暖,北拒曹操。而吕蒙杀死的关羽不仅是刘备的大将还是刘备感情至深的结义兄弟,此举必将激怒刘备使孙刘两家结盟瓦解并且还会导致双方反目成仇互相攻伐从而自损实力使曹操有可乘之机,将东吴致于危险的境地。


其实这两点都没有错,只不过一个只是站在吕蒙的角度一个是站在东吴的角度。

站在吕蒙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件事证明自己再也不是那个当初被人嘲笑“吴下阿蒙”。吕蒙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这是在向世人证明自己。哪一个将领不想立功建勋?哪一个将领不想扬名立万,尤其是吕蒙这种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将领更需要一次机会,而他也抓住了这次机会证明了自己。所以有人感觉吕蒙十分聪明,善于抓住战机也善于抓住证明自己的机会。

而站在东吴的立场来看,吕蒙不停孙权的话杀死关羽将东吴置于危险的境地,使刘备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差点使东吴灭亡,如果不是陆逊力挽狂澜东吴会被刘备踏平。这里也就反映了吕蒙只看眼前的事完全不在乎会造成什么后果,他还依旧是那个当初那个“吴下阿蒙”。由于自己的问题使东吴差点灭亡而自己也因为不听话也丢了性命所以有人认为他很蠢。


神都醉仙美


这主要要从两部分来评价。


一是情感上。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几千年来,关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超级高的。“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这说的就是关羽了。

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而杀关羽,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吕蒙得到的负面评价就比较多。

然而吕蒙确实也是一位名人,至少我们知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知道不复“吴下阿蒙”的成语,那说的都是吕蒙。

二是从实际情况分析。

站在东吴的角度来说,收回荆州是绝对正确的。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破坏吴蜀联盟。

吕蒙夺荆州而不杀关羽,那么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尽管后来夷陵之战,东吴取胜,但是从大的治国方略来说,得荆州而失盟约,其实对于吴蜀两国来说,灭亡已成为定数,只不过早晚罢了。


但是吕蒙杀关羽的心是执拗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久以来的宿怨。

相传,吕蒙是周瑜的学生兼粉丝,他把周瑜早死的部分原因归咎于蜀国,才有后来的举动。


也正因为这样,吕蒙夺荆州杀关羽是毁誉各半。


任十三读史


吕蒙杀死关羽,完全是没脑子的表现。

在军阀混战中,其实是很少杀死重要人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会招来对方不计后果的报复。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战败后,孙刘两家基本是把曹操往对方那边撵,谁也不杀曹操。原因很简单,谁杀了曹操,便会引来曹操军团的报复。这也是诸葛亮派关羽堵曹操的原因。

吕蒙杀死关羽,孙权心里一惊,赶忙把祸水往曹操身上引,把关羽人头送给曹操,并称是奉丞相之命。

曹操何等聪明,怎会上当,便有了封侯,大葬,满朝文武送葬的一番操作。之后,刘备疯狂报复,双方交战,大伤元气。

吕蒙杀死关羽,一心只想着扬名立万,不顾后果,也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之后,孙权弃之不用。




大漠飘大雪


因为关羽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观念是忠义的象征,所以曹操不愿杀,吕蒙犯了众怒。

另一种观点认为关羽狂妄自大,关羽被杀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