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关于拓跋焘之死,历史写得非常简单。大约是说,宗爱成天干坏事,所以太子对他很不满;宗爱害怕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怂恿拓跋焘打击太子,而太子就因此死了。  

后来拓跋焘对打击太子的事,感到后悔了,于是宗爱害怕拓跋焘因此杀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杀了拓跋焘。  

但这种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疑点。  

我们知道,宗爱在452年2月5日就杀了皇帝,直到同年10月3日才被杀掉的。而这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宗爱通过拥立拓跋余一直都控制着帝国的局势。  

据史书上说:“爱既立余,位居元辅,录三省,兼总禁,坐召公卿,权恣日甚,内外惮之”。  

不用对照太远的历史了,就是对照当时南朝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杀皇帝很容易,但杀皇帝之后想控制帝国局势就太难了。  

南朝太子刘劭,在452年2月21日杀了宋文帝刘义隆,但在同年5月初(5月4日)就被人们杀掉了。而在这两三个月时间里,南朝反对太子刘劭的声音、力量一直就没有停歇过。  

南朝刘劭以太子之尊,杀掉皇帝后,满打满算都不到两个半月就被人杀掉了。北朝一个太监杀掉皇帝后,竟然在七八月后才被人杀掉。这不是太让人奇怪了吗?  

更主要的是,当人们开始反对宗爱时,宗爱连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就被人们杀掉了。从这层意义上,宗爱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同样,只要对照一下当时的南朝就可以看出来。太子刘劭控制帝国之后不到一个月,就惹得天下大乱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太子刘劭依然支撑了一个多月,才被人们杀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刘劭本身拥有的力量,比宗爱强的绝不是一点半点。 

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太子刘劭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他杀掉皇帝后,仅仅两三个月就被人们杀死了;宗爱拥有的力量根本不值一提,但他杀掉皇帝后,却控制了帝国七八个月,才被人们杀死。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从这层意义上,宗爱杀拓跋焘的原因,显然要比史书上所说的复杂。  

宗爱杀拓跋焘,自然是因为拓跋焘威胁了他的生命安全;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恐怕是因为:当时普遍军政大佬、贵族代表,都对拓跋焘敢怒不敢言,都希望拓跋焘早点死掉。  

失去这种背景下,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在北魏那种新兴的帝国中,一个太监敢去杀皇帝;更无法想象这个太监杀掉皇帝后,还能控制帝国局势达七八个月之久。  

当听到拓跋焘的死讯后,人们并不关心拓跋焘到底是怎样死的;更没有人试图追查拓跋焘的死因。  人们为什么对拓跋焘的死亡,会报以如此淡漠的态度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整个上层社会都盼拓跋焘早点死掉;因为有只有他死了,才能改变皇帝专制、独裁的政治格局。  

拓跋焘在临死前,似乎已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独夫了。至少伴随拓跋焘的死亡,利益受到重大威胁、侵害的人实在太少了;相反,认为自己现实利益、地位会得到改善的人,却是太多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听到拓跋焘的死讯后,自然会表现出的空前淡漠。至少没有什么人关心拓跋焘到底是怎样死的,更没有人愿意追查拓跋焘的死因。  

在拓跋焘死后,人们愿意承认宗爱高高在上的事实,绝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无力挑战宗爱的权威;更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追究拓跋焘死因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反对宗爱时,宗爱连一点点反抗能力都没有看出来。  

宗爱不过是因为偶然原因,站在帝国权力顶峰上的小人物。  

我们可以想象,在北魏那种皇族、贵族力量巨大的帝国中,只要普遍实权人物对宗爱带理不理,那随便站出个军政大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宗爱收拾掉。因为宗爱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嫡系力量。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北魏,只要有几个豪门贵族代表联合起来,要求追查拓跋焘的死因,宗爱马上就会陷入完全的被动之中。  

当然了,只要有几个豪门贵族代表打着尊崇皇帝或太后的旗号,马上就可以把宗爱的权力彻底剥夺干净。因为获得军政大佬、贵族代表支持的皇帝或太后,绝不是一个太监可以控制住的。  

从这层意义上,宗爱之所以能高高在上,那是因为豪门贵族代表都有意无意与他采取了合作的态度。  

拓跋焘死后,拓跋余在宗爱的支持下当了皇帝。但拓跋余却丝毫体会不到作为皇帝的尊严与权威。  因为,在宫廷内部,拓跋余无力让皇太后、太监首领宗爱臣服自己。而在宫廷之外,皇族嫡系成员(皇帝的两个哥哥、拓跋建、拓跋谭,皇帝大哥的儿子拓跋浚)也威胁着拓跋余。更可怕的还在于,帝国那些举足轻重的豪门贵族代表、军政大佬对他的态度都非常暧昧,因为面对宗爱无视皇帝的行为,显然没有人表示过反对。  

贵族代表、军政大佬之所以支持宗爱,大约就是为了削弱皇权。 

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皇帝与太监之间争权,本身就意味着皇权分裂了。因为这个帝国到底是皇帝说了算,还是太监说了算呢?如果皇帝与太监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那他们之间为了争权,自然都会想尽办法去讨好军政大佬、贵族代表。换而言之,皇帝与太监之间争权的行为,本身就代表了军政大佬、贵族代表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贵族社会这种策略是成功的。虽然据史书上说,宗爱在执政的七八个月时间里,一直都是不可一世的。但在那段时间里,好像没有听过宗爱处罚、打击、杀害过哪个军政大佬、贵族代表。而皇帝拓跋余为了讨好贵族代表、军政大佬,把国库都弄得空虚了。  

而宗爱杀拓跋余本身,就意味着他对这种政治格局的否定。所以宗爱杀掉拓跋余后,很快就在人们的反对声中被杀了。  

最初得到拓跋焘死讯的人是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侍中太原公薛提。这些人听到拓跋焘的死讯后,并没有对拓跋焘的死因作任何最基本的调查,而是一致达成共识封锁拓跋焘的死讯。  

如果兰延等人知道拓跋焘死讯后,马上就公布这个消息,并希望有关部门调查拓跋焘的死因。那宗爱当时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但是拓跋焘的死亡,并没有损害兰延等人的利益,至少他们是如此认为的;而且追查拓跋焘的死因,对兰延等人也没有什么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兰延等人对拓跋焘的死遂报以了不理不睬的态度。  

兰延等人决定封锁拓跋焘的死讯,绝不是因为他们受制于宗爱,更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宗爱。事实上他们在临死前,也一直认为宗爱出身卑贱,根本没有什么可怕的。

兰延等人决定封锁拓跋焘的死讯,主要原因就是想趁此机会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但很不幸,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忽视了宗爱的地位、利益;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个背负着弥天大罪的、身份卑贱的太监,现在除了乖乖的与他们合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兰延等人低估了宗爱的野心与勇气,于是他们都被宗爱杀掉了。  

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拓跋焘死后,北魏帝国也出现了类似赵高、李斯的阴谋。那就是宫廷代表人表,与政府代表人物达成某种交易,想联合起来控制帝国。只是秦始皇之死,是正常的自然死亡;而拓跋焘之死,是被宫廷代表人物杀死的。而且赵高、李斯联合控制帝国时,李斯承认了赵高的主导地位;而宗爱、兰延等人联合控制帝时,兰延等人显然不愿意承认宗爱的主导地位。  

宗爱在杀掉兰延、和疋、薛提、拓跋翰后。就与赫连皇后一块拥立了拓跋余当皇帝。  

到此为止,拓跋焘已死的消息,整个上层社会都知道了。但此时知道拓跋焘死讯的人,与兰延等人最初的表现还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并没有人关心拓跋焘到底是怎样死了,更没有人试图追究拓跋焘的死因。大家现在最关心的事,依然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帝国的军政大佬、贵族代表们,知道皇帝不明不白的死讯后,知道皇后与太监首领拥立了一个新皇帝后。竟然惊人一致的接受了宗爱高高在上的事实!  

当时的军政大佬、贵族代表为什么不通过尊崇皇帝、甚至是尊崇太后的方法约束宗爱呢?军政大佬、贵族代表接受宗爱高高在上的事实,真是因为宗爱拥有巨大的势力吗?显然不是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宗受面对人们的反对时,毫无反抗之力就可以知道。  

大家愿意接受宗爱高高在上的事实,只是因为大家终于从暴君的阴影下走出来了;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削弱皇权。  

拓跋焘死了,北魏帝国以后谁说了算呢?是皇帝,是太监首领,还是太后?显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了。因为军政大佬、贵族代表都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词。  

在这种背景下,皇权遂只能受制于贵族社会了。  

皇帝拓跋余从法理上拥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受制于太监首领。既然如此,皇帝自然无力彻底凌驾于贵族社会之上了。相反,皇帝为了摆脱太监首领的制约,就只能尽力讨好贵族社会了。  

太监首领宗爱从表面上拥有了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的权力却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既然如此,宗爱自然无力彻底凌驾于贵族社会之上了。相反,宗爱为了拥有这种侥幸得来的权力,也只能尽力讨好贵族社会。  

虽然据史书上说,宗爱在执政的半年多时间里,非常的不可一世。但在宗爱执政的这七八月时间里,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哪个军政大佬、贵族代表受到处罚、杀害;相反,我们却看到新皇帝为了拉拢军政大佬、贵族代表把国库都弄空虚了。  

但这种局面毕竟不能长久。因为宗爱与皇帝之间,他们到底谁才是帝国的真正主宰呢?基于军政大佬、贵族代表的共同利益,他们自然希望皇帝与宗爱之间形成某种竞争,因为只有如此,代表皇权的两个人(皇帝、宗爱),才会争相讨好上层社会。  

太武帝拓跋焘之死

但宗爱终于又把新皇帝拓跋余也杀掉了。宗爱敢这样作,也许是因为前面一系列行为,让他感觉杀人并没有什么好怕的。但他这次显然想错了。  

拓跋焘作为强势皇帝,自然是一心想加强皇权。而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会侵犯到许多军政大佬、贵族代表的利益。所以当人们听到拓跋焘的死讯后,恐怕都认为他早就该死了,所以宗爱杀掉拓跋焘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人试图追究。  

兰延等人最初试图封锁拓跋焘死讯,进行暗箱操作的选择,本身就证明他们无视豪门贵族、军政大佬共同利益。所以当他们被宗爱杀掉后,普遍的豪门贵族、军政大佬,恐怕都认为他们死得活该,所以对宗爱杀掉兰延等人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人试图追究。  

但新皇帝拓跋余被杀,性质可不一样了。因为拓跋余显然是非常尊重贵族代表、军政大佬既得利益的;更主要的是,宗爱根本没有控制帝国的实力,他之所以高主同在上,只是因为上层社会希望他能牵制皇帝。  

宗爱只因为与皇帝争权(并不代表贵族代表、军政大佬们的共同利益),就敢杀掉皇帝,他这是想干什么?  

宗爱显然把皇权看得太简单了!  

汉文帝是周勃扶上台的,但汉文帝当皇帝不久后,就把周勃收拾得面对一个小小的狱吏,都要语无伦次的地步。周勃为什么不敢与汉文帝争权呢?因为汉帝国的权力就是以刘邦一系为中心构建的,周勃敢自恃自己的权力、地位与汉文帝争权,恐怕只会把全家都领上死路。  

甚至我们看看后来的陆丽,也可以知道控制皇帝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拓跋浚能当皇帝,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陆丽支持的结果。但陆丽后来哪敢无视拓跋浚的权威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拓跋余是宗爱扶上台的。但以宗爱那点权力,他除了乖乖听命于皇帝,或是充当贵族社会的工具外,似乎已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但宗爱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于是他把皇帝杀掉了。  

赵高能控制秦帝国,那是因为秦始皇自己削弱皇族势力造成的。所以赵高与秦二世联手,很快就把皇族力量连根拔起了。当时的宗爱,显然没有这种机会的,因为拓跋皇族所代表的力量实在太根深蒂固了。  

赵高能控制秦帝国,那是因为秦始皇削弱了贵族势力。所以赵高与与李斯联手,就能强有力的控制秦帝国的官僚机构。当时的宗爱,显然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因为北魏豪门贵族的势力实在太大了。  

而更主要的是,赵高从始到终也无法离开秦二世的支持。赵高可以除掉李斯,主要是因为得到秦二世的认可。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斯忍辱负重希望能和秦二世辩解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赵高派人骗取李斯口供看出来。而当赵高杀掉秦二世后,他马上跟着死于非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