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老子是无神论者”,这是无神论者说的。

“老子是有神论者”,这是有神论者说的。

“老子本身就是神”,这是有神论的道教徒说的。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这三种说法,都是基于既定立场下的见解。观点随着立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不能作为客观的知识来对待。那么,老子到底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为了弄清楚这个事情,我们只能回到《道德经》原著中去寻找依据。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观点?知识是具有确定性的、必然性的,而且是可以被客观验证的。而观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有神论者说老子也是有神论那样。我们所讨论问题的范畴是在知识领域的讨论,而不是在观点领域讨论。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老子并不忌讳对“鬼神”的阐述,在《道德经》中有四章提及到了“神”字: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9、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60、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第六章,谷神不死,恰恰说明了“谷神”不是神,而是以物喻道的一种文学修辞。神是不生不灭的,既然谈到了生死问题,那说明“谷神”这个形象是不符合神的基本定义的。神怎么会有生死问题需要考虑?《说文》解释:泉出通川为谷。老子是用“谷神“这个概念来隐喻道的虚空博大,又用”玄牝“来隐喻微妙化生。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这里暗指的是“权力”,或者象征权力的器物,比如九鼎、玉玺等。原本与:“神”无关。

第三十九章,不仅说了“神”,而且提到了“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神具有灵验的效果。但是“神”只有在“得一”的前提下,才会灵验。如果神不能得一,恐怕也是不行的。

第六十章,同时出现了“鬼”和“神”,但是在“道”的面前,鬼是没有神通、不会伤人的。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除了如上四章,还有很多隐喻,比如第四章的“象帝”,这些章节都会因为不同人的解读,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象帝之先”可以理解为好像在“帝”之前,那么“帝”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存在呢?因此,我们可以基本判断,那些说老子否认了“神”的存在,创立了“道”。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概念,什么是“有神论”?什么是“无神论”?按照西方哲学传过来的观点,有神论是指:把神(或是其他灵)当作具有人格的、值得崇祀的礼拜的对象,有神论又分为一神论和多神论。而无神论是对这种观点的反动,他们否认、否定、不相信神明的存在,或者说是:对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种抵制、排斥、打击。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我们需要了解到问题的本质,讨论老子是否无神论者?这本身是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在西学东渐之前没人关注这个问题。因此必须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定义,来判断命题成立与否。那么老子是否否认了神明的存在呢?很显然,没有。从三十九章来看,神是存在的。从四章来看,帝是存在的。再用另一种定义来判断,老子是是否抵制、排斥和打击神明存在论?很显然,还是没有。从三十九、六十章来看。老子不仅没有打压神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运用“得一”这个概念,用“道”这个概念证明神的灵验。

从《道德经》来看,老子是否无神论者?

我们先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在看看西方哲学是怎么定义这些名词的。可以得出结论,老子不是无神论者。但是这是否可以证明,老子就是有神论者呢?根据“有神论”的定义,老子并没有把神进行人格化,也没有对神进行礼拜。很显然,两边的定义范围都不足以说明问题。这是中西哲学交流的基本障碍,很多人认为西方哲学是完备的,因此喜欢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评论中国哲学,以至于导致很多东西格格不入。难道天空除了非黑即白之外,就不能有点紫气东来的其他颜色吗?

结论:老子既不符合“有神论”的定义,也不符合“无神论”的定义。无论说老子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是错误的。如果说是无神论者,那么老子是不彻底的无神论,因为他不否认神的存在。如果说是有神论者,那么老子不是虔诚的信徒,因为他削减了神的超自然力。正因为没有固执一端,道学之中,是给神学留有位置的。只要神服从道,两种学问便可自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