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各位负债人疫情期间你们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有什么感悟?

淡定didi


这个问题真是妥妥地问到我的心坎上,我今年43岁,有2个孩子,目前负债累累,2020年初,信心满满地写下了今年的摆脱贫困的计划,突如其来的疫情,经济雪上加霜,让我看不到春天,对秋天的收获也是心灰意冷。

相对于周边的经商的朋友,我觉得自己十分庆幸,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许多没有存款的朋友,公司裁员,生活收支平衡被打破,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中。经过这次疫情,不少习惯小资生活的年轻人发现,自己所谓的精致生活,原来这么不堪一击。

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中写了一句话:“一个人在这场跟鼠疫的搏斗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虽然此次疫情严重性对国内,尤其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影响远胜于非典,但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殷鉴不远,来者可追。在失意的同时,我翻开17年的一页,发现历史何其相似,同样的机会摆在不一样人面前,选择不同,结局也是全然不一。

一、没有稳定核心竞争力,你不过是这个社会的“隐形贫困人口”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细想面对儿女、妻子、父母,你的微薄收入,确实过得日益艰辛。比起乡村低收入群体,至少他们有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组织在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在年底前完成脱贫攻坚。有时候,你比起他们,你想说自己多的不过是套皇帝新装。靠着固定工资,你就是这个世界的“隐形贫困人口”。

经历困境之后,比意志消沉、悔恨更重要的,是学会汲取教训。担心买不起奶粉、孩子培训费,就努力学会克制欲望,少点信用消费,多给自己攒点钱。担心纷至沓来的信用账单,要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全力挖掘潜能、资源,构筑适合自己的第二产业。

二、别气馁,现在的许多产业大佬都是在上一轮疫情中成长出来。

在《反脆弱》这本书里,塔勒布提出了「观光者」和「理性的漫游者」的概念。大多数人都是「观光者」,他们遇到「黑天鹅」就会遭受重创,因为往往认为大环境是稳定的,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僵化且不知变通,因此无法抵抗不确定性。

「理性的漫游者」则会不断观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改自己的目标,并相应提出应对策略,他们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弹性更强,利用危机让自己变得更强。

2002年,王卫的顺丰在深圳成立了总部,可是谁料到一年后,即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快递行业业务量猛增。航空运价大降,王卫发现, 这是难得的机会,立马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传记的民营速递企业。顺丰的货物,实现了全年无节假日派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速运。此后,顺丰业务每年以50%的增速增长,进入了顺丰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大条号情感粉丝团


春节踏踏实实地宅在家中,坐看网络上此起彼伏各种声音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次疫情与信息化数字化的关系。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算是对经历这场疫情的纪念吧。

老基础

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各种消息和分析文章,但对于信息化底层基础设施的讨论却不多。并不是基础设施不重要,而是所有人都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这些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保障通信和信息畅通是必须的,并不值得特别关注。

1、通信基础设施:

与以往的地震海啸等灾难性事件相比,这次突发的疫情并没有给通信设备和网络带来多大的物理性伤害,因此在通信保障方面并没有给运营商和设备商们太多的表现机会。

同样由于没有什么物理性网络中断,在线充值缴费等功能完全不受影响,所以运营商即便推出"免停机"之类的服务,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在这个时间点上,刻意给自己脸上贴金做营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在技术选择上,最靠谱的是选择成熟技术和方案,没必要尝试创新或者去吸引关注度。

所以,我们仅看到一些报道宣传通信企业为武汉的医院建设保驾护航,飞速建好了通信能力,附带着捐赠一些物资和善款,除此之外,似乎基础设施建设者们也没什么能做的了。

然而从另一个视角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对通信企业有什么意见和指责,困在家中的人们通过网络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联系和互动,各种传媒、娱乐、社交、电商等信息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疫情对生活的负面影响,这就是通信作为基础设施的价值。

2、大数据分析:

在这次疫情中,运营商在数据的提供、分析和处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不过绝大部分工作没有对外披露。

获取及时、准确而完整的数据,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比如什么时间点会是高发期,应该采取什么级别的应对措施,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什么程度的隔离手段,都要依据大量的基础数据。

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可以掌握人员流动情况、跟踪活动范围和活跃度、排查有风险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等,这对于截断传染途径,跟踪与患者有接触的人群,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运营商拥有移动用户的行为数据,而且在数据的获取、积累和分析方面的长期投入,使得运营商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规范化程度方面是值得信赖的。

春节前,在网上出现了河北、贵州两省移动公司给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文档和文件照片,不仅对近期来往于本地和湖北的客户统计都精确到了个位数,而且还有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与此同时,网上还出现了一个据说来自于北京联通的热力图,标识了武汉来京人员在北京的分布情况。

很快,运营商内部要求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禁止将这些信息对外发布。此后这方面的信息网上就看不到了。

网络上看不到动静,并不等于运营商停止了相关的工作。据我了解,运营商负责数据分析的人员这个春节都没怎么休息,有力却又无声地保障着抗击疫情的战斗。

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各行各业在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方面都在成长,而且逐渐形成不同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如果再多给一些时间,数据成为继通信之后第二代信息化基础设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贡献。

新机会

与上次非典不同,这次疫情恰好发生在农历新年期间,再加上应对疫情采取封城、隔离等措施,改变了无数人的新年计划,同时也让很多业务发展的轨迹发生了质变,随便选两点说下:

1、影视:

原本今年春节期间有七部电影蓄势待发,被称为"史上竞争最残酷的春节档",但是因为疫情的迅速发展,出品方声称为避免人群聚集将电影撤档。

大年三十那天,《囧妈》上线流媒体的事实公之于众,字节跳动以6.3亿的价格买下了《囧妈》线上独播,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

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已经有过好几轮,有的说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有的说这是改变影视产业的历史拐点。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互联网企业快速反应的典型案例,虽非大趋势但又会对后续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这个事情并非字节跳动蓄谋已久,而是在看到电影撤档之后的灵光乍现,年轻企业的一顿操作,把不可能变为了现实,前后不超过48小时。这个创意并非只有字节跳动一家想到,但只有他一家做到了;至于后续如何该怎么做,自媒体和行业分析人士们想的远比字节跳动多得多。互联网公司并没有那么深谋远虑,但是年轻活力执行力强的优势,足以让他们傲视群雄。

其次,《囧妈》片方的这一番操作得罪了不少业内人士,包括徐峥在内都被同行diss,产业不看好就会减少资金投入,这条路可能复制么?在流媒体上播放的《囧妈》评价并不高,虽说低分有多种因素,但观众觉得剧情拖沓无聊"不像网剧那么爽"也是事实。电影院的观众和流媒体的看客本来就不是完全一样的群体,简单地把院线作品搬来很难迎合线上的胃口,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这种模式确实难以为继。

第三,虽说类似于字节跳动和《囧妈》的合作未必成为趋势,但是影视产业的发展确实面临变局,这既是投资者的期望,也是从业者的诉求。近几年来简单粗暴类似赌博的方式,虽然成就了一些爆款,但是风险系数也是非常高的。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线上线下有效协同的发展新模式,算是这番神来之笔之后给产业出的新考题。

2、视频:

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件可以载入中国视频产业发展史册的大事,那就是对武汉建筑工地的视频直播。

说2019年的直播非常火,但你敢想象直播一个建筑工地会有几百万人看么?如今在线观看雷神山火神山建筑工地的人数超过了五千万,这几千万"云监工"不仅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海外观众。

有人说这是在家憋得无聊,监控镜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对着固定的方向,这有啥可看的!可能有好几亿人这么想,但并不妨碍几千万在线观看,看着基建狂魔是如何用十天时间从无到有地建起一座医院。

于是,直播时网友们之间开始互动,还给各种装备和设施起名字,再后来有了新玩法,给挖掘机们助力加油甚至有了微博超话。

为了发展视频业务,通信行业的专业人士们没少动脑筋,不仅在技术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进行优化,还进行了很多业务方面的尝试。但是那么多聪明的脑袋放在一起,也没法预见到如今慢直播这个场景。看似无聊的话题,如果机缘巧合,有了海量的关注度和参与者,还能够根据需求快速迭代,照样可以成为爆款。

业务发展到这个阶段,光靠从后向前的产品技术驱动已经不够了,必须要靠由前向后的业务驱动,让业务端甚至客户侧发起对视频业务的拓展需求,并且在技术上能够快速实现。这是我对视频业务下一步发展最深切的体会。

除此之外,还有些不错的发展机会。为封城的武汉送去物资的驾驶员们,离开后都要经过14天的隔离期,看着让人心疼。这是很好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啊!还有关于在线业务如何有效支持协同办公和教育医疗,既是刚需又有业务痛点,以前没有好机会推广,趁着这个时间点好好做,也许可以一鸣惊人。

与其待在家里无聊,不如想一想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事,找一些突围的机会。不破不立,科技可以改变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