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迪納 巴赫康塔塔全集 SDG 56CD


加迪納 巴赫康塔塔全集 SDG 56CD

康塔塔(Cantata),意大利文,原意是歌唱,在17世紀初,康塔塔是一種單聲部的戲劇性牧歌,用魯特琴與通奏低音伴奏。17世紀後期,發展為分幾個聲部演唱,有些由宣敘調組成,有些則是一連串的詠歎調。當時分為室內演唱的世俗康塔塔與教會演唱的宗教康塔塔兩種,18世紀成為更適合於劇場演出的音樂,其結構通常由一段利都奈羅(Ritornello)、一段具兩個對比主題的詠歎調和結尾呼應的利都奈羅組成。利都奈羅是意大利文,意為小的反覆,指器樂引子的反覆和整個樂隊返回演奏的部分。18世紀的康塔塔主要用於教堂,用一個或幾個獨唱者、合唱、管風琴和樂隊,歌詞采用聖經經文。在巴赫以前,泰勒曼、許茨、亨德爾都對這種形式的發展起過作用,巴赫在此基礎上發展而形成了典範。
巴赫的康塔塔大部分是宗教性的,這些宗教康塔塔建立在路德讚美詩的傳統之上,馬丁·路德(1483—1564)的宗教改革,規定教友共同參與禮拜儀式。為這目的,他首創在宗教儀式中採用德語而不用拉丁語。路德和他的助手們創作了第一批讚美詩,巴赫在路德讚美詩基礎上,使康塔塔這種形式得以更加完美。當時的德國康塔塔吸收了歌劇中的宣敘調、詠歎調、二重唱的風格;吸收了法國歌劇序曲與意大利器樂表現的色彩感,變成一種完美的藝術整體。宗教性的康塔塔在宗教儀式中和佈道及佈道後的祈禱一樣,與當天宣講的福音書有關。宗教年度的每一個星期天都需要一部康塔塔,加上假日和特殊場合所需的作品,每年大約需要60部康塔塔。巴赫大約創作了總數4—5套的康塔塔,總計在300首左右,除散佚的以外,現在留下來的大約有200多首宗教康塔塔。除宗教康塔塔外,還有一些世俗康塔塔。

試聽:BWV 35 - Part 1 - Sinfon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