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寨背茶林煥發新活力 擦亮“蕉特茶”金招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聶金秀、魯利韋、記者羅勉報道 從梅州市瞭解到,“嘉應茶”作為梅州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是梅州市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蕉華園為重點,打造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時光飛逝一甲子,在蕉華農場成立60年之際,誕生於此的蕉特茶,迎來多重政策疊加的絕佳發展機遇,為打響“嘉應茶”大品牌,提升“梅字號”農業區域品牌影響力貢獻蕉華力量。

“採茶姑娘勤採茶,左一籃來右一籃……”悠揚的客家山歌在蕉嶺華僑農場的寨背茶林飄蕩,山坡上的採茶人手指翻飛採摘新綠。儘管去年冬乾旱影響了茶樹抽芽,採茶期陰晴不定的天氣,也為採茶曬青帶來難度。但製茶人羅金秀手上的工作一刻也閒不下來,只盼在大家努力下,沉寂多年的蕉特茶能重出江湖,擦亮當年揚名海外的“金字招牌”。

小小葉子創下昔日輝煌

蕉特茶誕生於1960年的蕉嶺華僑農場,是蕉華特級茶的簡稱,細分為蕉精、一級茶、二級茶等等級。獨特的時間和地理位置,昭告著其背後歷史緣由;“特級茶”的稱譽也反映非同一般的品質。

1960年,由於東南亞個別國家排華勢力甚囂塵上,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隨之成立,為歸國華僑撐起一方天地。距離場部數公里外的寨背古茶林因800米高的海拔,常年雲霧繚繞,是出產好茶的絕佳位置。蕉華農場數千歸國華僑在此墾荒種茶,先後開闢了3000多畝茶山。

“蕉特茶有烏龍茶、紅茶和綠茶三種,其中烏龍茶最為出名,但蕉特紅茶卻在很長時間內是梅州唯一出口的紅茶。”年逾古稀的鐘鳴開是蕉特茶第二代製茶師傅,1972年進入農場工作,馳名中外的蕉特紅茶就是在他這批製茶師手中產生。

在那個信息不暢的年月,精選清明前一芽兩葉、手工三炒九制的“蕉特茶”憑著口口相傳逐漸打響名頭,並贏得海外華僑喜愛而風靡東南亞,曾賺取大量外匯。興盛的茶葉產業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湧入茶山,最高峰時期有4000多人在此種茶、製茶,蕉華農場寨背管理區16個生產隊裡僅剩3個非種茶的生產隊也轉產改種茶葉,百貨店、布店還有水貨店等陸續開張,公交車碾過砂石路,從場部開到茶山。“因為蕉特茶盛名,當時的寨背被譽為‘小香港’,曾盛傳‘有女要嫁就嫁蕉華製茶郎’的說法。”蕉嶺華僑實業綜合開發公司總經理鍾科道出了輝煌過去。

隨著茶場的改制,所有茶田包產到戶,茶農和製茶師傅積極性再被激發,產量、效益翻了一倍以上。“當時茶青依然由茶場統一收購製茶,超出年度計劃任務的就有額外獎勵。”鐘鳴開回憶道。蕉特茶也進入發展黃金時期,並在海外華僑心中佔據重要地位。“以前華僑回梅州,要帶兩樣東西出去,其中一樣就是‘蕉特茶’。”鍾科補充道。

從“芯”出發激活老品牌

昔日的輝煌讓人記憶猶新,也提醒著蕉特茶人必須迎頭趕上,追趕逝去的時光。

2020年1月2日,蕉華園區體制改革正式完成,成為蕉嶺一方熱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定位發展的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起步良好,規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一幅立足世界長壽鄉,挖掘生態、長壽、富硒等特色資源的大健康產業實景圖徐徐鋪展開來。“產業園共有2個起步區、2個示範區,其中現代農業示範區融合‘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五個主題板塊,集研、遊、產、銷為一體。”蕉華區黨委委員羅萬旋告訴記者。作為“茶罐子”重要組成,蕉特茶也重新登場。“2020年春節前,我們召集了製作蕉特茶的老師傅們,共商如何重振蕉特茶雄風。”鍾科告訴記者,那場會大家談得熱烈且激動。鐘鳴開也重新出山,和第三代製茶師、外地製茶師傅一道,研究完善蕉特茶製作工藝,一同還原“蕉特茶”的老味道。

走進蕉特茶製茶廠,偌大的門坪鋪滿了剛採摘的明前茶青,陽光的照曬下泛著光澤,空氣裡瀰漫著茶葉清香。但要重現“蕉特茶”濃郁醇厚、甘留舌牙的口味,並實現標準化製作不容易。“因寨背寒涼氣候,使得茶芽葉肉比其他地方的更厚。這意味著製茶的時間和火候不一樣,簡單套用是做不出蕉特茶的口感。”羅金秀說。從3月15日開始製茶到清明節前第一批成品烏龍茶出爐,期間製茶師傅們在與天氣、與自己搶時間,不斷摸索蕉特茶的“脾性”,因“材”施“策”。

“今年我們的重點就是還原蕉特茶的老味道,目前企業也已經註冊了‘蕉特韻’和‘蕉特潤’兩個品牌,敲定了兩款外包裝,下一步計劃通過合作伙伴經銷網絡推出市場。”鍾科還告訴記者,他們計劃為鄉賢、分散各地的歸僑們寄去一份蕉特茶,讓他們再次品嚐蕉特茶的經典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