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導語:

“摒棄固有偏見,歷史大有不同”,本系列將對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戰役逐一梳理,採用新的分析方法,顛覆你在課堂上學到的刻板認識。

上回我們講了日俄戰爭,分析了“利益線”與“主權線”的戰略關係。在此基礎上,我們接著分析對中國人民來說有著切膚之痛的“九一八事變”

事實上,九一八事變前的東三省,駐紮著張學良統帥下的20萬東北軍,而日本關東軍的兵力只有1萬人。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在戰後接受審判時,將事變發生的原因解釋為對抗張學良東北軍的威脅。

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他們當時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講述。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關東軍(劇照)


松岡洋右的“生命線”理論

正如我們在甲午戰爭時候講述的那樣,日本自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以來,一直奉行以“利益線”保衛“主權線”的戰略思想。

在甲午、日俄戰爭時期,日本的“利益線”毫無疑問是在朝鮮半島,當歷史的進程推進到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這一戰略思想在松岡洋右的發展下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戰後等待審判的松岡洋右


松岡洋右曾經是日本外交官,一戰期間就曾鼓吹日本應該出兵西伯利亞,干涉俄國革命,是一名積極煽動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者。由於一戰後日本主張對美蘇採取協調外交的政策,松岡洋右在1921年退出了外務省。

儘管如此,其對外擴張的野心並未停止。1930年12月的內閣會議期間,松岡洋右首次以議員的身份發表演說,其演說主要內容有兩點:

1、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國防上,滿蒙地區都是日本的生命線。

2、日本國民對於滿蒙要求的權力,是其“作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權力”

(作者批註:讀到此處,不得不說,日本的帝國主義者是真的不要臉!)

這種論述繼承了施泰因教授在“德國版隆中對”裡提出的“利益線”理論,不僅如此,更將其昇華到了“生命線”與“生存權”的高度。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已經一再證明了,為了維護日本的利益線,他們會不惜一切拼死一搏。而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如今的日本的利益線,已經由原來的朝鮮半島前移至中國的滿洲。

在1931年7月,東京帝國大學的青年學生中曾經做過一次調查,詢問“為了滿洲而使用武力,您認為是否正當”?結果是88%的學生回答了“是”,可見當時日本社會對於滿洲的志在必得。

而此時的滿洲,正駐紮著少帥張學良和東北軍的20萬虎狼之師,那麼日本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關東軍為何對張學良不屑一顧

張學良的東北軍駐軍20萬,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是當時中國唯一陸、海、空齊全的部隊,一度被稱為中國最強的地方軍事力量。

關東軍當時兵力只有1萬人,面對強敵,日本軍部卻並未將對手放在眼裡,其根本原因有三點:

1、戰前東北軍主力精銳已被悉數調出

9月18日當晚事變爆發的時候,張學良並不在東北。當時,他正率領10萬東北軍精銳與叛將石友三大戰於河北。在東北留守的部隊,其戰鬥力與前線部隊相比,自然差了一大截。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張學良(劇照)

日本方面宣稱,是他們的諜報機構策反了石友三,實事求是地講,搶這個功勞有點恬不知恥。石友三投日不假,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面對局勢的一種主動選擇。當然,無論原因如何,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有效牽制了東北軍主力,為關東軍減輕了壓力。

2、中央政府內部分裂,無法團結一致抗敵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候,蔣介石也不在首都南京。當時,他正率領30萬大軍在江西南昌進犯根據地。同時,國民黨內的反對派在廣州另立政府,公開反蔣。中央政府內部的分裂使其無暇顧及東北的戰事。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蔣介石在圍剿前線

蔣介石的想法是向國際聯盟請求幫助,這樣一來可以利用國際壓力牽制日本的力量,同時,可以藉機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緩和日益激化的內部矛盾。此外,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對東北僅有名義上的統治權力,在行政及軍事方面都無法直接插手。藉助國際聯盟,可以增加自身在東北事務上的影響力。

總之,處於各種利弊權衡下的蔣介石,也無法對日本形成有效的抵抗。


3、日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在進行侵略戰爭

在當時日本人寫的一篇名為《作為東亞一體的政治力量》的文章中,曾對中日戰爭有過這樣的論述:中日戰爭,是日本等東亞國家在面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統治下的革命。(這種錯誤的認識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既然自己是在進行一場有意義的活動,那自然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總之,當時的精英階層並不認為戰爭是破壞,而認為其是一種積極的活動,這使得他們有一種類似宗教般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讓他們無視東北軍的防守,首批衝入東北軍駐地的日本士兵甚至都沒有攜帶武器,其決心與氣勢可見一斑。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關東軍(劇照)


正是基於上述幾點對中國局勢的判斷,日本軍部最終決定在未獲得政府授權的情況下,強行發動九一八事變,那麼,他們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真實的戰略意圖

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在戰前曾留學德國,期間,他潛心研究了德國在一戰中戰敗的原因。他認為失敗並非源於德軍未能在短期決戰內將地方主力殲滅,而在於德國未能認識到,一戰本質上是一場全面持久的消耗戰,為了對抗消耗,必須能夠全面動員並承受經濟封鎖。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石原莞爾(劇照)


1928年,石原莞爾做了題為《我的國防方針》的報告,提出了“最終戰爭論”的觀點。

報告認為:最終的戰爭會在以日美兩國分別領導的陣營中,以飛機作為決戰武器進行的世界大戰,只有通過佔領中國的資源,才有可能對抗未來戰爭中的巨大消耗,為此,必須在1930年拿下滿洲。


九一八:關東軍根本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其真實意圖到底是啥?

九一八時對未來戰爭的想象

所以說,日本的真實意圖,在於著眼未來,將滿洲作為未來戰爭的儲備和基地。

日本充分認識到了自身土地狹小、資源缺乏的現狀,他們甚至主張“土地及資源的國際均分”。而這個目標,只有在強大的實力和組織下才可能實現。

這種戰略意圖帶來的結果就是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日俄戰爭時期,無論是政黨還是報紙,對政府推動戰爭都進行了大肆批評。而在九一八發生的時候,發動戰爭的軍部人員,已經成了國家和民族的英雄。

結語:

我們對“九一八事變”的紀念和緬懷,往往會注重痛失國土、人民陷入亡國奴的悲慘境地等心痛的事實。但這種宣傳除了使我們產生屈辱和仇恨以外,並不能使我們真正認識歷史。

正視歷史才能展望未來,日本在事件中已經充分展現了自己對未來的想象,“九一八事變”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個未雨綢繆的計劃,是向未來進攻的號角。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行的教育將抗戰的時間由原來的8年改為14年,實在是一件明智且值得表揚的事情。

畢竟,我們也開始認真思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