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流“返鄉人群”,永州該從何處入手?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區),首要的條件就是對人口和人才的爭取。這是昨天在《逆轉“人口下跌”!永州應該做什麼?》一文中談到的主要觀點。

同時,我們還聊到了一個話題,就是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外地務工返鄉群體,有效吸引他們迴流永州,提升和壯大中心城區的人口和規模優勢。

永州人都看得到,我們其實對人才的引入力度是很大的,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精、專的人才,對促進永州的高質量發展是無可替代的。

但是,站在城市人口發展的角度來看,單靠這些人才在量上是微不足道的,這也是我們建議更多關注數量龐大的外地務工返鄉群體的原因。

那麼,關注數量龐大的外地務工返鄉群體,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仔細想想,無論是從小就出門打工討生活的打工族,還是通過讀書考學最後留在外地城市發展的白領、精英,普遍都有一個共性:常年背井離鄉,與故鄉和親人疏離,歷經時間的錘鍊,都有了一顆厭倦“漂泊”的心。

如果家鄉的城市能提供一份能謀生養家的工作,能提供新的圈子和人脈,能提供一份溫暖的歸屬感,那他們又有什麼理由留在他鄉呢?

現實的情況是:即便你在永州中心城區買了一套房,要維持正常的生活,要按時還貸,要一大筆錢裝修,就要繼續出去務工賺錢,因為永州的工作機會少,薪資水平低。好吧,這是短時間內沒辦法改變的現實,再等等看看吧。

關於“溫暖”和“歸屬感”,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2015年他在永州買了一套房,想把戶籍從外地轉回來,拿著購房合同跑購房區域的公安局、派出所、街道辦、社區,忙活了大半年仍不知道自己的小區屬於哪一個社區管轄,最後無奈只好把一家人的戶口都遷回了鄉下農村。

雖然他在永州有一份工作,孩子也在城區上了學,但仍然感覺自己是孤立的,還是沒有落地生根。

由此,我想到了讀大學的時候。一進大學門,大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什麼一下就有了“溫暖”和“歸屬感”?

學校的做法是,給每個班安排了生活輔導員和班主任,讓他們帶領大家互相認識、熟悉環境、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

以前,每一個來到城市的人也只顧自己的事業發展。國家對城市的管理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無暇顧及每個人的內心感受,造成了城市中對面鄰居不認識的尷尬局面,也帶出了不少的社會治安問題。

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也開始將社區管理細化下沉,正在逐步推進“網格化”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也取得良好成效,刑事案件、命案、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火災事故都在同比下降,公眾安全感也得到了提升。

在這種背景之下,永州是否可以借鑑學校那一套管理呢?社區的網格管理員,除了治理員的功能,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服務團的功能,真正化身為“生活輔導員”?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你選擇在永州買房時,就可以明明白白知道你將要入手的樓盤屬於哪一個社區,孩子可以在哪所學校就讀;

在交房之前,你可以放心在外工作,素未謀面的網格管理員已經在幫你“盯”著樓盤的建築質量和工程進度;

交房的時候,在拿鑰匙之前,你就可以在現場認識網格管理員,並且知道他就是你未來的“生活輔導員”,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他打電話、發微信;

當你裝修完成入住的時候,“生活輔導員”會來你家小坐聊天,恭喜道賀之餘,幫助你解決入住後的系列難題;

住進小區後,社區和物業經常聯動搞一些小活動,讓同一個小區、社區、街道的居民互相熟悉、瞭解……

是不是感覺特別好,簡直比電視劇《安家》中那個社區都和諧幸福,就是網格管理員太辛苦了點。

但是,不可否認,只要形成了經驗和制度,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深圳從30萬人的小鎮發展到1500萬人的大城,憑著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就讓這座移民城市的新市民找到了內心的“溫暖”和久違的“歸屬感”。

如果我們永州在現有的“治”與“理”中,加入以上所說的“服務”,是不是會化解了很多維權事件,多了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呢?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調控好房價,把城市交通、配套進一步完善,再加大招商引資,提高就業機會。

我想,過不了多久,很多人都願意到永州中心城區來安家築巢,返鄉創業,共享中心城市的發展紅利。

面對人口規模收縮和老齡化的問題,以及城區人口分散、外流的問題,永州如何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區聚集效應,科學有序地進行中心城市群建設?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我們也將持續為大家提供進一步的分析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