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是什麼?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區別在哪?

退休工資是企、事業單位職工或工作人員退休後一次或分次支付給職工的服務酬勞的一部分。今年以來,我國很多政策都有了變動,那麼2020年關於退休人員工資情況又有怎樣的變動和調整呢?如何計算退休工資?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區別在哪?2020年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是什麼?


2020年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是什麼?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區別在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關於2019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

人社部發〔2019〕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經國務院批准,從2019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以下簡稱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整範圍。2018年12月31日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退休人員。

二、調整水平。總體調整水平按照2018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確定。

三、調整辦法。繼續採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辦法,並實現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調整辦法基本統一。定額調整要體現公平原則;掛鉤調整要體現“長繳多得”、“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可與退休人員本人繳費年限(或工作年限)、基本養老金水平等因素掛鉤;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退休人員,可適當提高調整水平。繼續確保企業退休軍轉幹部基本養老金不低於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水平。要兼顧公平與激勵,合理確定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三部分比重。

四、資金來源。調整基本養老金所需資金,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的從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對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在京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調整所需資金由原渠道解決。

五、組織實施。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大退休人員的親切關懷。各地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加強宣傳解讀,正確引導輿論,確保各項工作平穩進行。要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於2019年5月31日前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要嚴格按照兩部批准的實施方案執行,切實採取措施加強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管理,提前做好資金安排,把各項調整政策落實到位,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不得發生新的拖欠。對自行提高調整水平、突破調整政策、存在違規一次性補繳或提前退休行為的地區,將予以批評問責,並相應扣減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在京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的調整方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制定並組織實施。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2019年3月13日2020年如何計算退休工資?

對於那些將要退休的企業職工來講,退休工資應該是目前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

根據最新的退休工資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退休工資由兩部分組成:

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個人賬戶退休工資

個人賬戶退休工資=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目前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基礎退休工資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退休工資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因此,在退休工資的兩項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退休工資就會越高。退休工資的領取是無限期規定的,只要領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退休工資的待遇,即使個人帳戶退休工資已經用完,仍然會繼續按照原標準計發基礎退休工資,況且,個人退休工資還要逐年根據社會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的增加而增長。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領取得越多,相對於交費來說,肯定更加划算。

例如: 根據上述公式,假定男職工在60歲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4000元。

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1.0)÷2×15×1%=6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累計繳費年限為40年時,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基礎退休工資=(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個人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個人賬戶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個人賬戶儲存額÷139

平均繳費指數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數繳納,而社會當年平均工資2000那你的當年指數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來平均,很容易,到時候你自己都可以計算多少養老退休金的。

企業職工退休後的工資由兩部分組成,即個人賬戶退休工資和基礎退休工資。所以,在計算退休工資的時候,就需要對這兩部分進行計算。退休工資和養老金有何區別?


2020年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是什麼?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區別在哪?


退休工資和養老金是不同的,兩者的區別體現在:

一、概念不同:

1.退休金(也即退休工資)是國家按照社會保險制度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支付給貨幣形式的保險待遇,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

2.養老保險全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二、資金渠道不同:

1、退休金一般都是國家財政或地方財政列支,未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退休人員(如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不含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單位)的退休待遇簡稱退休金或退休生活費。

2、養老金是由社會保險資金列支的,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退休人員的退休待遇統稱為養老金。

三、繳費方式不同:

1、退休金由單體或企業提供,不需要受益人繳費即可享受。

2、社會養老保險費用一般由參保人員的單位代扣代繳,一部分交給國家,一部分存入個人賬戶。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往往遵循統一的繳費準則。

四、領取方式不同:

1、按退休金的支付方式可分為一次支付退休金和分期支付退休金。

前者指在職工退休後一次支付退休金,企業支付退休金後對職工退休退職無任何給付義務,後者指在職工退休後分期支付退休金,直至死亡為止,如按月或按年支付退休金。

2、社會養老保險金由政府部門機構統一發放,養老金的領取問題方面,對每個社會成員有統一的養老金領取規則,計算方式是: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為社會統籌,即單位繳納的那部分匯入社會養老金的大池子裡;個人賬戶養老金則是個人繳納的那部分的累積。

五、其他相關知識點:

(一)養老金領取條件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二是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就是指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並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

按照相關規定,我國目前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週歲,女工人年滿50週歲,女幹部年滿55週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即特殊工種)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週歲、女年滿45週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鑑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週歲、女年滿45週歲。

養老金和退休金區別還是很大的,並不是每個單位都會在勞動者退休後發放退休工資,而養老金是可以每個人領取的,不過需要繳費十五年。

(二)符合什麼條件才能領取基本養老金?

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②已參加養老保險並繳納保險費;

③繳費(含視同繳費)至少滿15年。

(三)每人領取的基本養老金數額為什麼不一樣?

每位參保的退休人員,都能領取基本養老金,但數額不盡相同。具體來說,養老金數額出現差異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工齡不同。一般來說,工齡越長,累計繳費年限就越長,養老金就越多。

②工資不同。工資越高,繳費基數就越高,養老金就越多。

③退休年齡不同。退休年齡越晚,繳納的養老費用越多,養老金就越多。

④各地社會平均工資不同。當地經濟越發達,在職職工平均工資就越高,依次計發的養老金就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