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狄仁傑最後得以善終了嗎?

歷史思想家


狄仁傑在生前深受武則天的信任,死後被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三代皇帝先後追封,結局非常的完美。狄仁傑性格剛正不阿,不肯依附於權貴。

狄仁傑上任後,一年內處理了一萬七千多件積壓的案件,不管涉案的人是誰,狄仁傑按照律法辦事,從來不巴結權貴。狄仁傑離任的時候,所有被判決的人都心服口服,沒有一個不稱讚狄仁傑公正廉明的。

武則天絲毫不理會大臣們的誣告,並且專門召見狄仁傑說:你做官的成績非常好,可是卻有人誣告你,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說:如果陛下認為臣有錯,那麼臣應該改錯。如果陛下認為臣沒有錯,這是臣子的榮幸。

後來狄仁傑被來俊臣陷害下獄,狄仁傑的兒子去宮裡告御狀,武則天饒恕了狄仁傑的死罪,將他貶低出洛陽。狄仁傑被貶官之前,官職是地官侍郎,狄仁傑重新被啟用後,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成為了鸞臺侍郎,代理納言的權利。

等到狄仁傑去世的時候,武則天在朝堂上痛哭說:老天呀!你為什麼早早的奪走我的閣老!狄仁傑一生剛正不阿,得罪的人非常多,但是由於武則天對狄仁傑十分信任,大臣們始終沒能謀害狄仁傑。狄仁傑晚年勸武則天立李顯做太子,為李唐王朝的復興立下了大功。


隨心行


狄仁傑最後是得以善終的,在真實的歷史中,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就開始當官了。但他獲得重用卻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作為古往今來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胸襟和氣魄,遠非尋常男人可比。對於反對者也十分狠辣。輕則下獄,重者處死。狄仁傑雖然坐過牢,武則天卻始終不殺,並且委以重用。其實原因不外四點。

首先,狄仁傑處理政務能力很強。他擔任寧州刺期間,處理民族問題十分得體,在當地深受百姓愛戴。由於在地方政績斐然,武則天十分看重狄仁傑,拜他為宰相。也從不直呼其名,一般叫他國老,也不讓行跪拜大禮。其次,武則天很懂得進退。雖然他的內心也反對武則天,可從來沒有直接表現出來。

第三,狄仁傑情商高。武則天作為皇帝,最為人詬病的是男寵很多。但是狄仁傑從來沒有批評和議論領導的個人生活。

其四,狄仁傑十分理解武則天心理。狄仁傑為官剛正,得罪了不少地方和朝廷勢力。甚至他還為國家大事常常跟武則天爭吵。但是武則天卻不怪罪於他。因為他知道武則天需要這樣為國為民的人才。並且這樣的人,沒野心,不會危及他的權力。





扶蘇與魚


善終。

狄仁傑最後的結局是: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

狄仁傑(劇照)

狄仁傑以他的宰相之才,在地方上當縣長,自然做得有聲有色,百姓感恩戴德。後來契丹騷擾河北地區,武則天趕緊又召狄仁傑出來,他兵不血刃,打退了契丹。

因此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文韜武略的全才,是塊在哪兒都能閃閃發光的真金,不僅是野史小說裡的神探而已。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親賜紫袍、龜帶,親筆在紫袍上題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被召回中央,很快恢復了宰相之職。

武則天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好幾次派人遊說武則天,要求當太子。大臣李昭德等勸武則天說,姑侄沒有母子那麼親,應該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狄仁傑長期跟武則天相處,對這位女皇帝瞭解得很透徹,也乘機加了把料說:“陛下要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歲,一直可以享受兒子在太廟給您的配食。

武三思(劇照)

要是立了侄兒,那可從來沒聽說過侄子當了皇帝在太廟祭祀姑姑的。”武則天有點煩惱,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別摻和。”

狄仁傑是塊硬骨頭,不屈不撓地說:“當皇帝的人,家及四海,什麼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我是宰相,怎麼能不管?”

武則天最後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召回廬陵王立為皇嗣,延續了唐祚,沒落到武家子侄手裡。後代史學家都盛讚狄仁傑恢復唐室的功勞。

我覺得狄能善終,因為他不恃權欺人,不結黨營私,審時度勢,小心謹慎,作為文官沒實質掌握軍權,帝王覺得他對皇權沒威脅,而他能力出眾,正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歷史漫談課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是公元691年,但是當了僅僅4個月,就被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沒殺改為彭澤縣令。

應該說我們看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就是狄仁傑生命最後3年裡面乾的事情。
狄仁傑公元700年去世,享年70歲,從他這一生來看,有多數都是不受重用的時候,而史書上也沒有留下狄仁傑是多會兒參加科舉的。
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因此在唐代考明經做官的多半還要受點歧視,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投機的辦法,不如考進士難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狄仁傑考試,也算不上是絕頂天才的那種。
在這裡值得一提到就是閻立本雖然揚名於後世的身份是畫家,但是在唐代曾任高官,推薦狄仁傑的時候是河南道黜陟使。
因為在幷州法曹位子上,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而且沒有錯漏,這使得狄仁傑的名聲逐漸的傳出。
但是狄仁傑的仕途一直不順利,公元676年,狄仁傑才擔任了侍御史的從六品小官,對比當時朝廷來看,還是不入流,但此時的狄仁傑已經進入到最高統治者唐高宗的眼睛中,此後官運一路亨通。
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年裡面,狄仁傑達到了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在被起復擔任宰相以後,公元69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契丹首領孫萬榮叛亂,一聽說狄仁傑到來,嚇得後退數十里,不戰自敗。
算起來狄仁傑在朝廷中樞也不過只有十年時間,大部分是生涯實際上都是在地方為官,因此在地方享有極高的聲譽。

我很好笑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


金屬風暴


狄仁傑作為大唐的功臣,為大唐的江山社稷也是盡心盡力,即使後來女皇武則天登基為皇,他也是極力輔佐。大唐成為大周后,武則天對狄仁傑更是委以重任,他的幹練與耿直令她無比信任。後來又被武則天重用,升至宰相,他對朝廷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武則天時期的“天下第一名臣”堅持李姓子孫繼承皇位,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成為武則天最好的助手,也是武則天唯一的對手。同時,狄仁傑也是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功臣。為何狄仁傑為何會得以善終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是因為狄仁傑確實有真才能。一心為家國著想,而武則天初定天下,日後的發展更需要這樣的人。

2.狄仁傑懂得官場生存條件,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就算有什麼爭議,也是委婉勸說,不會讓武則天失去天顏,又能平息她心中的不和之意,大多數都是進言國家大事。

3.會賞識人才並加以舉薦。為武則天推薦人才,凡是狄仁傑看上的人,張諫之等人都沒有辜負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

雖然武則天是個厲害的女皇帝,但也是一個愛才之人,只要沒有觸犯她的利益和底線,她也不會隨便找人麻煩。而聰明睿智的狄仁傑,應該也是知道女王的心思,從來不敢觸女王的底線,所以能夠善終也是情理之中。


探秘檔案TM


狄仁傑更是中國版本的柯南,常常能從細微之處推斷案情進而偵破懸案。那麼這樣一位大臣,他的歷史結局又當如何呢?

狄仁傑,字懷英,公元630年出生於唐朝龍興之地幷州太原,家族狄氏是太原有名的望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為官剛直不畏權貴,後被貶官。

狄仁傑可謂死時轟轟烈烈,死後也受到了唐朝皇室的追封。

公元700年,狄仁傑以71歲高齡病逝,為了紀念這位股肱之臣,一向勤奮的武則天廢朝三日為他守靈,並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數年後唐中宗復國成功,為了感謝狄仁傑的仗義執言,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串場河


我們瞭解的狄仁傑,大多是從影視劇中獲得的,在影視劇中,狄仁傑儼然成為了無所不能的神通人物,他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在面臨內外危機時,他一次又一次的力挽狂瀾,扶危濟困, 救百姓於水火,同時他又是一個斷案奇才

然而真實的狄仁傑並非大偵探,乃是一位護國良相,他的主要能力並不是推理與探案

首先來說,審理案件並不是等同於探案,正史上的狄仁傑審理過許多的案子,絕大部分並未進行細緻的推理,而是根據呈上來的資料現作判斷,在他做大理寺丞的時候,他每天都有很大的工作量,一天最多可以審理四十多個案子。武則天時期的天授二年(691年),狄仁傑升任宰相,在相位僅四個月就遭到了酷吏來俊臣的陷害而被罷官,貶到偏遠的地方任縣令,狄仁傑雖然從高高在上的朝堂被貶到遙遠的窮地方,但他並不氣餒,他積極做好分內的事,為百姓謀福利,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狄仁傑真是個文韜武略的全才,在哪裡都能閃閃發光,因作戰有功,在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期間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恰到好處的緩和了武則天和太子之間的關係。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姑侄與母子哪個親,陛下若立廬陵王李顯為儲君,則千秋萬歲後能常享宗廟,若要立侄子,沒聽說過侄子為天子,會在宗廟裡祭祀姑姑的。


而狄仁傑的美名也就流芳百世,受後人敬仰。從李顯被複立太子這件事來看,為什麼大臣們進諫都不得好下場,主要因為他們都是在逼武則天還政李唐,而狄仁傑是為武則天考慮身後事,考慮如何圓滿,讓武則天選擇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武則天也容易接受。

狄仁傑身居宰相之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的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大臣及百姓的愛戴


歷史圖篇


狄仁傑的名字相信大家很熟悉,影視劇裡經常有他的身影。但那是藝術創作,不是真正的歷史。

正史中的狄仁傑自幼就是神童,二十歲入仕的時候,就被工部尚書閻立本(大畫家)稱作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逆境中的狄仁傑——涉謀反,被貶縣令

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

狄仁傑的晚年生活——君臣相知

生命的最後一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當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十分敬重狄仁傑,稱其為國老,在狄仁傑身體日漸衰老、上書辭官的時候,武則天多次挽留,免除其上朝跪拜,並且除了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也特意囑咐不準朝臣麻煩他。狄仁傑去世之時,武則天悲痛萬分,朝堂上雖然大臣眾多,但是武則天發出“朝堂空矣” 的感嘆。

高羅佩與“神探”狄仁傑

狄仁傑能夠被當作“神探”得歸功於一個荷蘭人,他叫高羅佩。他將自己寫的16箇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公案》。

狄仁傑一生為官,兩次做宰相,為治理國家和許多地方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命運多舛,屢遭陷害打擊,但他為了大局利益,敢於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歷史那事兒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狄仁傑能忽悠住武則天這隻母老虎,在酷吏橫行的時代建立煌煌功業,最終還得了善終。

狄仁傑在唐高宗李治年間便已出仕,有長期地方管理的經驗,以精明能幹而嶄露頭角。。

審案需要尊重律法,明確是非曲直,但做官就不一樣了。狄仁傑為官做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懂得變通。

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把狄仁傑逮捕進了監獄。根據當時的法律,如果自己承認謀反可以不判處死刑,狄仁傑為了免受酷刑保住性命,進了監獄二話沒說就承認自己謀反。

後來狄仁傑雖然被貶官,但總算保住了性命。

還有一次,狄仁傑進宮奏事的時候,正趕上武則天和男寵張昌宗玩雙陸游戲,武則天邀請狄仁傑一起玩。如果是耿直之人,自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

張昌宗心裡十分羞愧,氣勢上就已經輸了,後來玩雙陸自然也輸了,只要將集翠裘給了狄仁傑。


武則天曾有過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而狄仁傑則是主張復立李氏子孫的。

武則天曾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推薦了當時的荊州長史張柬之,他認為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

後來武則天根據狄仁傑的意見,任用張柬之為宰相。而正是這個張柬之,趁著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恢復了李唐王朝。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狄仁傑對張柬之的推薦,完全是有意給武則天送去了掘墓人。


狄仁傑能做宰相,是因為另外一個宰相婁師德的推薦,但狄仁傑完全不知情。

不過瑕不掩瑜,狄仁傑以其出色的能力,成為武則天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能臣,以致於武則天對他都非常敬重狄仁傑,尊為國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