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一些评价标准


一个经验主义的科学体系必须有可能被经验驳倒——波普尔


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波普尔

好的理论需要满足两条标准:可证伪与实用(理论系统的用途)——巴卡拉克


把理论标准像达摩克里斯神剑之剑一样悬在理论家头上,可能会扼杀创造力。在满足理论内部逻辑的标准和实现创造性之间可能有一条微妙的界线。一个好的理论家会小心翼翼地走这条路——巴卡拉克


经验科学中,理论与经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论是关于经验的抽象陈述,时刻准备着被经验否证,经验通过否证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用确保管理理论服务于人的目的。把理论与经验二分,定性与定量二分,学者与实践者二分是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本原因——杜运周


:本文是Cornell University的教授Samuel B. Bacharach于1989年发布的一篇关于理论评价标准的文章,作者希望借此文章为进一步讨论组织架构和管理理论奠定基础。

Samuel, B, Bacharach.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Som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496-515.


作者介绍:Samuel B. Bacharach是总部位于纽约的Bacharach领导力集团(BLG)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康奈尔大学ILR学院组织行为学系的McKelvey-Grant教授。在与BLG的合作中,他开发了专门针对行为技能的项目,以帮助领导者在组织阻力和惰性的迷宫中推进议程。他相信领导力不是关于个人魅力、个性或简单的愿景,他已经为跨国公司、学术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创建了领导力项目,为各个层次的个人提供实施创新和变革所必需的政治和管理技能。他是Inc.com的专栏作家,经常在会议和公司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

组织理论:一些评价标准

导读

本文编译:石琼 张馨友 聂欣怡 杜运周

理论陈述的目的是双重的:简洁地组织语言与清晰地沟通。许多理论未能达到以上目的,归根结底是它们忽视了理论陈述的普遍规则。就像几个词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构成句子,几个句子的结合并不一定就是理论。我们在认识理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衡量标准。

什么不是理论:数据、类型学和隐喻

想要知道理论是什么,我们可以先从反面了解——理论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角度,这里我们要将理论与数据、类型学和隐喻区分开来。我们通常将描述定义为“个别事物、行为或事件的特征或性质”,描述可以是理论的来源,但是描述本身不等同于理论,所以数据、类型学与隐喻作为描述的类型并非理论。首先,对原始数据的分类工作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不是理论,但是可以作为理论建设的基础。其次,类型学比原始数据的分类更加抽象,类型的各个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类型学通常解决描述性研究者“what”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how” “why” “when”,所以类型学并不是理论。再次,隐喻可以表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的相似之处,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用“松散耦合系统”来形容学校和用“垃圾桶模型”来形容企业内决策机制都是隐喻的应用。同原始数据和类型学一样,隐喻不是理论,但可以很好地作为理论前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理论是什么

知道了理论不是什么之后,再来了解理论是什么。理论是经验世界中基于观察的或近似的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陈述。近似的单位即构念,它是不可直接观察的。观察单位即变量,是采取测量可经验上操作化的。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回答how, when以及why,而描述是回答what。更详细的说,理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构念和变量系统,构念通过命题相互联系,变量通过假设相互联系。整个理论系统的边界是理论家的假设。


基于假设的边界概念至关重要,因为它确定了应用理论的范围。理论边界包含理论家的隐含价值观和时空的明确限制。其中价值是一个理论所依据的隐含假设。价值观通常是理论家的创造性想象和意识形态取向或生活经验的特殊产物。一个理论要被正确地使用或测验,就必须了解理论学家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对于定义的不同理解建立在理论家不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理论学家不同的价值观对于组织理论构建具有不同影响。而理论应用包含时空多种组合情况,可推广性的概念包含不同层次的理论,从具体的经验化延伸至宽泛的理论状态。系统内部的变量是指一种可观测的,可对两个或多个值求和的实体。构念虽然不是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但是可以应用甚至定义在可观测的基础上。命题和假设都是对于相互关系的陈述,命题比较抽象、包含广泛,因此可以把比较抽象的构念彼此联系起来;假设是对于关系的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表述,因此是有特定的变量构成的。


评价性理论标准的产生

下面我们了解理论评估的标准。这里作者共提出了两条标准:可证伪性和实用。可证伪性回答“理论能不能被否证?”这个问题,它是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正如Popper(1959)所言:一个经验主义的科学体系必须有可能被经验驳倒。这与法庭审判类似,法庭中被告只有被证明无罪,才是无辜的。实用是指理论系统的用途,可以被看作“连接理论和研究的桥梁”。一个理论是有用的,它既可以解释也可以预测,建立构念、变量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及原因。


变量、构念和关系的可证伪性

通过理解不同抽象层次上的理论组成部分(变量、构念和联系它们的关系)和两种主要的标准类型(可证伪性和实用),研究人员可以懂得这些标准应用于理论的方式。由于构念和变量是假设和命题的组成部分,理论构建或评估在检验假设和命题之间的关系之前,先要从评估变量和构念开始。


变量的可证伪性:度量问题

虽然命题中包含的构念可以用其他构念来定义,但假设中构念派生的变量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来定义。变量的存在理由是为在更抽象的层次上描述的现象,提供可操作化的参照。因此,为了使变量具有可操作性,必须根据度量对该变量进行定义。


此外,要使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这些可操作的变量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通过度量模型的测试:效度、不连续性和可靠性。


分析对象中可能存在的方差基本上都是不可观测的,这使得理论不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这种情况描述了非连续性测试。连续的前因和结果使得无法指定相关的时间和空间参数。因此,包含这些变量的假设就不会受到经验的否定。如果前因是结果条件的必要条件,则连续的前因会使命题不可检验。然而,如果前因是结果的充分条件,则连续的结果将使测试不可能。因此,这个条件要求理论家指定嵌入在假设中的变量的时间和空间参数,以便更加有意义地度量构念。


构念的可证伪性:构念效度

为了达到构念效度,至少来自同一构念的测量题项的响应必须共享方差(聚合效度),而被识别的分析对象不能共享属性,并且必须在经验上满足区别效度。在确定聚合效度时,理论家必须确认“从不同来源以不同方式收集的证据都表明构念的相同或相似含义”。

满足构念可证伪性的标准表明,无论用于测试相关性的程序如何,应该从构念中派生的变量确实与构念相关,并且那些应该与构念无关的变量确实不相关。


研究人员应首先确认命题和假设中嵌入的构念和变量的可证伪性,当一个理论被评估时,理论构建和理论测试之间的界限往往变得模糊。因此,理论家有责任确保他们的假设和命题包含可以研究的构念和变量。


关系的可证伪性:逻辑和经验充分性

当评估理论系统的关系属性的可证伪性时,研究者既要评估命题或者假设的逻辑充分性,也要评估经验充分性。


1. 逻辑充分性

逻辑充分性可以定义为嵌入在假设和命题中的隐性或显式逻辑,以确保假设和命题能够被否证。即个人的主张和假设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标准:

(1)一个命题或假设是可证伪的,前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存在。同样,重言假设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重言支持。作者给出两个例子都表明,一个重言式的命题或假设是自我验证的,因此,不受否证的影响。

(2)理论家必须在命题和假设中包含一个明确的陈述,说明前因是结果的必要、充分或充要条件。本规范确定了对理论进行充分测试所需数据的性质。只有认清这些逻辑联系,理论家们才能超越批判主义和反批评的洪流。


2. 经验充分性

经验性充分性是检验嵌入理论的关系的可证伪性的第二个标准。是指,命题和假设可能以被操作化,以至于理论可以服从否证检验。如果一个理论的操作化方式能够排除其不被否证,那么它显然是不可证伪的。具体而言,命题和假设应满足:

“必须包含多个分析对象,或者该分析对象必须存在于多个时间点”。

因此,为了使一个理论受到否证,首先,分析对象的变化必须是可观察的;此外,变量要符合良好的测量模型的标准,假设中包含的变量本质上是可测量和稳定的,才能在相关层面实现经验充分性。


构念、变量和关系的实用

理论家不仅有责任评估这些变量、构念和关系的可证伪性,而且也有责任评估这些变量、构念和关系的实用。


变量和构念的实用:范围

在适当的范围内,理论系统中的变量必须充分地,尽管是简洁地,包含所讨论的构念;而构念反过来,必须简洁而充分的包含所讨论的现象。这是因为具有更大范围的构念和变量允许假设和命题具有更大的整体解释力。内容不足的结构或变量(Schwab, 1980)限制了包含结构或变量的理论的普遍性。

不幸的是,这一过程导致的理论不过是孤立的变量和构念的汇编,往往在经验总结和变量驱动的分析层面上困住了理论家,并且使得这些理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简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力求在全面和简约之间取得平衡。


关系的实用:解释能力和充分预测力

理论的解释能力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a)假设中研究对象的明确性;(b)假设中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决定性关系的明确性;(c)命题范围的全面性和简洁性;


假设中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决定性关系的明确性:

虽然陈述必要或充分的条件对于理论的可测试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应用理论解释时,需要对联系的实质做额外的假设;

如果研究方法上的便利决定了因果关系,那么条件和结果之间关系的实质性质就会模糊。Bailey(1970)、Hage和Meeker(1987)都指出,理论家们只关注递归因果关系,以至于几乎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类型,如目的、辩证或交互的;

此外,虽然一个理论的解释力是受到变量之间实质性关系的影响的(如因果、目的),解释力也取决于对关系的实际经验形式陈述的程度(如线性、J曲线)。


(c)命题范围的全面性和简洁性:

范围被定义为理论所包含的现象范围,简洁性被定义为假设与命题之比。

一个可以容纳范围广泛的分析对象的理论,显然比一个只适用于单个对象的理论更可取;

给定理论所涵盖的现象范围,假设与命题比例较高的理论比假设与命题比例较低的理论更可取。也就是说,一个理论中每个命题包含五个假设比一个命题中只包含两个假设要好。


关系的实用第二个评估标准是该理论的充分预测力。然而,在讨论充分预测力时,区分两种类型的预测是很重要的:概率预测和基于理论的预测。概率预测是基于概率论的普遍规律。基于理论的预测建立在命题和推导假设的基础上。与概率预测不同的是,它们必须基于一定的时间内或一定数量案例。无论一个实验的结果与某个理论相一致多少次,你都不能保证下一次的结果不会与理论相矛盾,“充分预测力的关键是最小化否证的概率。”


评价一个理论的概念一致性:契合性

一个给定的理论如何与另一个既存且明显相关的理论相吻合。这种契合的两个定性维度可以描述为:连接性和转型性。

连接性指的是一种新理论填补两个或多个不同理论之间空缺的能力,从而解释这些理论领域之间的某些东西。

转型性是指一个理论导致现有的理论被以在新的角度重新评估,有些理论甚至有可能改变它们所基于的旧的、已确立的理论。正如卡普兰(1964)所说:“一个新的理论需要它自己的术语,产生它自己的规律:旧的概念不仅被重新组织,而且被重新架构;旧的规律不仅被联系起来,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冲突:实用 VS. 可证伪性

系统开放性、动态开放性、灵活性和模糊性被认为有利于创造力。因此,他们给予理论实用性,他们有在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知识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余地。另一方面,如果一种理论要能够被经验否证,那么诸如封闭性、精确性、准确性和术语意义的精确性等品质就被认为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后一种特质对于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

想象依赖简单的标准比较马克思与韦伯是荒谬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达到他们理论水平。


本文的目标是确保理论体系和陈述能够得到实证检验,并提供一些解释和预测的来源。标准的运用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理论建设和评价:

确保理论边界的划定,同时确保对理论边界的假设(价值观、范围和时间)的解释;

确保跨层次的构念和变量的公共语言;

明确命题和假设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改进理论的简约性。


对理论的评价标准的讨论,有助于揭开某些错误二分法的神秘面纱:

把那些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人和那些依赖于解释性方法的人(诸如民族志或案例研究等)二分;

把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二分。本文向理论家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明确的,如果它是不可检验的,无论它是多么深刻或多么令人愉悦,它都不是一个理论;

把理论家和研究者,与顾问和实践者二分。顾问的作用是帮助他们的客户减少他们经验世界的复杂性,解释和预测事件。理论的目标是在解释和预测的基础上减少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因此,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理论家都需要对理论建构的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


然这篇文章应该以一种警告的方式结束。把理论标准像达摩克里斯神剑之剑一样悬在理论家头上,可能会扼杀创造力。在我们的大多数工作中,都能发现理论逻辑上的缺陷。然而,在理论建设的早期阶段,在满足理论内部逻辑的标准和实现创造性之间可能有一条微妙的界线。一个好的理论家会小心翼翼地走这条路。


审核:没文化的henry

排版:岛

整理:李小忙 | cyd的艺名


思得学术

管理哲学分享 前沿学术探讨

思而得,思而复得!


组织理论:一些评价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