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導語:對於古人來說農業是國家發展糧食供給的最主要途徑,正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可見食物在古代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國古代很多時候都是處於小農經濟的時代,國家也非常鼓勵農業的發展。不過時間總是有限的,當時並沒有如今的高科技進行輔助,人們只能通過體力來進行耕種,為了提升單位時間的效率,因此古人便開始使用農具進行耕種。

關於農具的發展來說,它是一種隨著人們科學的進步不斷進步的一個象徵,從最開始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機械播種,無疑不看出農業正在朝著更便捷的方向前進,那麼各個時期農具都是以怎樣的形式發展的呢?這個就是一個比較值得考究的問題。

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初備農務工具

在遙遠的石器時代其實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農耕用的工具。第一個就是耒,它的外觀上比較像木叉,上面有一個橫木,人可以通過腳踩將其扎入泥土中以達到翻土和開墾荒地的作用,據歷史資料記載這樣工具長可達1.4米,是當時比較通用的務農工具,直到犁產生之前古人一直都在使用這樣工具。

耜這個字大家可能也很少看到,既然講的是農具,那麼它一定更農具有關,實際上它是鍬的原型。它的結構與鍬十分相似,耜有兩個小孔,用來綁定住一個較短的橫木,還有一跟豎直的木棍和它綁在一起,人們通過踩短橫木將其扎入途中,然後通過手將力作用於豎棍上將土翻出來。不過關於這種工具的大小,在古時侯並沒有比較標準的規定,在不同地區使用的尺寸都是不同的。這個工具一直持續到戰國時期出現了新的工具最終被淘汰。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河姆渡出土的耜工具原型

錛最早的時候是一種石制的工具,其特點是不僅僅能夠開墾土地,同時能夠砍伐樹木。這種農具比較奇特的是,它不僅僅用來開地同時還用來平土。此後在木匠的工作當中,錛還充當著刨子的作用,使得木料顯得相對工整。介紹完這個工具是不是感覺它很像斧子,總的來說它確實和斧子很接近,不過古時候的斧子可跟現在不同哦。

斧和錛的區別主要有三點,安裝、刃口、刃向。在安裝上斧子是垂直於刃口的,而錛則是平行於刃口的。在刃口上,斧是雙刃的,但是錛只有一個刃。刃向上,斧子是斜向為的是更好的砍進樹木,錛則是斜向的。如果對錛在腦海中還是沒有形象的模擬出來可以思考一下縮短的鐵鍬。至於這兩個工具直到現在依然還是被人們使用著。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從生產工具變成木匠工具的錛

鐮刀這個咱們也不用多說了吧,割麥子、收水稻、割玉米杆都需要用刀,其結構上跟現代的鐮刀差異不大不過最早的鐮刀依舊是石由制的刀木質柄所構成的。這幾件工具是石器時代的幾樣主要用來耕作的農具,雖然說現在基本上我們都已經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但是也正是這些最基礎的農具的存在才使得人們開始有了更好的想法制造了更多的新式農具。

夏商西周青銅農具開始出現在人們視角

等到夏商西周的時候,農具已經開始逐漸由石制、骨質轉變為青銅器,不過這個轉變速度還是比較慢的,因為當時的冶金能力有限,銅礦開採的數量也很有限,因此前期並未普及。不過這一時期的人們將以前的農具進行了一些升級,讓農具在農業當中發揮了更為輕便的作用。

杵和臼就是當時一同產生的,這兩個都是用來搗谷的工具,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杵逐漸成為一種建築工具,人們通過使用杵將土搗實然後將其作為城牆的磚塊。因此為了區分兩個農具的作用在《易*繫辭》中將其記載為"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在古代被放在地方的臼

由於人們發現現有的工具並不能良好的掘地和除草,為此他們將原有的工具進行了改良,而鋤就是這麼產生的,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可見使用鋤頭的時間一般都是在夏日,而夏日正是植物生長最為茂盛的時候,在南方一年兩熟的農物來說,正好是第二次播種的時候,因此鋤不僅僅是用來翻土和除草還是一種播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使用這種工具,古人還將其分為了大鋤、小鋤,形狀也有叉和鏟的樣子。

這時期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工具也出現了,這個工具即便在先在多種改良之後,其外觀和使用範圍來說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這種工具叫做耙,這個農具是最直接的樣子是豬八戒的九齒釘耙,在長長的杆下連接的是一種與地面垂直的刀片,這些刀片通過嵌入泥土中利用拉力和阻力,將表層的泥土翻起,不僅僅可以鬆土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除草,雖然說現在這個工具用的較少,但是還是用這種工具可以進行收草的任務。

犁的發展實際上是我國開始進入高效農業的一個標誌

真正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則是犁的產生,雖然這種工具早在時期時代就以一種雙刃三角形的石器存在,但是其不穩定性並未成為農業上的最主要工具,因此直到春秋時期犁才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農具登上歷史的舞臺。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直轅犁的模樣

在此後漢朝時期當中,犁也變成了直轅犁,這種犁非常適合平原地區,不僅僅能夠將土地開墾的憑證,並且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操控。眾所周知我國創字都是根據實際相關物體,"犁"字當中有牛,自然也跟牛有關。在漢朝的時候犁通常是由兩頭牛一起來,通過兩頭牛一同前進,不僅能夠讓牛走直線,同時還可以減少牛的體力消耗工作時間也得到了延長。在魏晉時期徹底形成了牛來耕地,人們雙手得到解放,魏晉時期的人也將其完善的更加完美,使其適用於多種地形。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直轅犁和曲轅犁的區別

在此之後的隋唐時期直轅犁變成了曲轅犁,雖然兩個東西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就是這一個字讓我國農業進入了精耕細作的體系。曲轅犁的出現也標誌著我國犁的外觀初步定型,在之後無論是元宋年代還是明清時期,也只是將其進行了細緻化的改變,整體結構一直不變。

說到犁我們再談談耬,只是憑藉這一個字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瞭解,那麼以耬犁的身份講解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吧。要知道種地可是要撒種子的,為了讓種子能夠準確的埋入希望的位置,人們需要不斷的彎腰播種,多次的彎腰必定造成身體腰痠背痛,就需要時間休息,從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古代沒有播種機器人們就是通過耬犁來進行播種。在牛犁地的同時配上播種的工具,在牛在前方走的時候人只需要在後方扶著就可以,不僅僅完成了開墾同時完成了播種。最厲害的是這個工具可以同時開多壟土地,讓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即便在灌溉上人們依舊有很多的工具可以使用

在之前咱們講述的都是有關於耕種,但是播種完的種子需要水的灌溉,才能夠茁壯生長,由於早期人們都只能是用自身力氣一桶桶的去河中挑水,這樣的既沒有工作效率又影響身體,為此古人們使用了兩種更為方便的工具來進行灌溉。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古人提水用的軲轆

第一個就是軲轆,此軲轆非彼軲轆,雖然都是圓形的,但是此軲轆不是在事物的下方反而是事物的上方。它是由軸承、繩索、水桶和木棍構成,繩索纏繞在軸承上,另一端繫著水桶,將軲轆固定在井口的上方,

人們可以通過手搖柄轉動軸承來取水,不僅僅節省了力氣,同時降低了墜井的風險,

第二個就是水車,這個東西大家都見過,原理是通過水流來帶動水車扇葉的轉動,待扇葉到達指定高度,上面有一個刮板將水刮下倒入水斗當中,水斗在通過傾斜角度將水倒入田中,這樣的工具不僅僅省時省力,而且相對於對材料的消耗來說也比較解決,也算是古代的一種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為了方便收穫古人們研究了很多借力的工具

即便在收穫的環節,古人依舊也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省去了很多麻煩,要知道在收穫穀粒的時候有一部分穀粒中間是空的,因此挑選正常的穀粒就成為一個費事費力的工作。聰明的古人發明了一種名為揚扇的風車,它能夠通過藉助風力,將輕質的稻殼吹出去,留下則是比較重的稻穀。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過工具解放雙手

去除稻殼的揚扇模型

由於人們對小麥的使用很是麻煩,古人又發明一個樣東西來研磨小麥,這件工具即便在現在我們依舊在使用,這樣工具叫做磨,它取材很簡單,只需要兩塊圓石疊放在一起,上面的圓石側邊插入一根木棒用來推動圓石轉動,糧食則在兩個圓石的縫隙當中,通過圓石轉動與糧食產生的摩擦最終將糧食磨成粉末,不過起初的時候還是以人力推動,後來逐漸才形成了水裡推動和驢拉磨。

結語: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創造能力,在古代的條件下人們依舊可以憑藉自己的雙手製造出很多便捷的工具。正如人們常說的人和野獸最大的區分就是會使用工具,有了工具的我們不僅僅可以自己種植東西,並且可以通過工具進行捕獵,豐富了食物的種類。

不過在這些東西的製作之前,古人實際上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他們當時對工具的材質、使用方法、工具的模樣和規範的標準方面都吃了不少的虧,通過了無數人的努力才終究呈現出我們現在的農業工具。值得慶祝的是現代的人也在進步,從我國剛成立還是用人進行耕種,到現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已經實現自動化生產耕種,真正的呈現出了一個與時俱進的國家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