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导语:对于古人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粮食供给的最主要途径,正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可见食物在古代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古代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小农经济的时代,国家也非常鼓励农业的发展。不过时间总是有限的,当时并没有如今的高科技进行辅助,人们只能通过体力来进行耕种,为了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因此古人便开始使用农具进行耕种。

关于农具的发展来说,它是一种随着人们科学的进步不断进步的一个象征,从最开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播种,无疑不看出农业正在朝着更便捷的方向前进,那么各个时期农具都是以怎样的形式发展的呢?这个就是一个比较值得考究的问题。

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初备农务工具

在遥远的石器时代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农耕用的工具。第一个就是耒,它的外观上比较像木叉,上面有一个横木,人可以通过脚踩将其扎入泥土中以达到翻土和开垦荒地的作用,据历史资料记载这样工具长可达1.4米,是当时比较通用的务农工具,直到犁产生之前古人一直都在使用这样工具。

耜这个字大家可能也很少看到,既然讲的是农具,那么它一定更农具有关,实际上它是锹的原型。它的结构与锹十分相似,耜有两个小孔,用来绑定住一个较短的横木,还有一跟竖直的木棍和它绑在一起,人们通过踩短横木将其扎入途中,然后通过手将力作用于竖棍上将土翻出来。不过关于这种工具的大小,在古时侯并没有比较标准的规定,在不同地区使用的尺寸都是不同的。这个工具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工具最终被淘汰。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河姆渡出土的耜工具原型

锛最早的时候是一种石制的工具,其特点是不仅仅能够开垦土地,同时能够砍伐树木。这种农具比较奇特的是,它不仅仅用来开地同时还用来平土。此后在木匠的工作当中,锛还充当着刨子的作用,使得木料显得相对工整。介绍完这个工具是不是感觉它很像斧子,总的来说它确实和斧子很接近,不过古时候的斧子可跟现在不同哦。

斧和锛的区别主要有三点,安装、刃口、刃向。在安装上斧子是垂直于刃口的,而锛则是平行于刃口的。在刃口上,斧是双刃的,但是锛只有一个刃。刃向上,斧子是斜向为的是更好的砍进树木,锛则是斜向的。如果对锛在脑海中还是没有形象的模拟出来可以思考一下缩短的铁锹。至于这两个工具直到现在依然还是被人们使用着。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从生产工具变成木匠工具的锛

镰刀这个咱们也不用多说了吧,割麦子、收水稻、割玉米杆都需要用刀,其结构上跟现代的镰刀差异不大不过最早的镰刀依旧是石由制的刀木质柄所构成的。这几件工具是石器时代的几样主要用来耕作的农具,虽然说现在基本上我们都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但是也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农具的存在才使得人们开始有了更好的想法制造了更多的新式农具。

夏商西周青铜农具开始出现在人们视角

等到夏商西周的时候,农具已经开始逐渐由石制、骨质转变为青铜器,不过这个转变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因为当时的冶金能力有限,铜矿开采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前期并未普及。不过这一时期的人们将以前的农具进行了一些升级,让农具在农业当中发挥了更为轻便的作用。

杵和臼就是当时一同产生的,这两个都是用来捣谷的工具,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杵逐渐成为一种建筑工具,人们通过使用杵将土捣实然后将其作为城墙的砖块。因此为了区分两个农具的作用在《易*系辞》中将其记载为"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在古代被放在地方的臼

由于人们发现现有的工具并不能良好的掘地和除草,为此他们将原有的工具进行了改良,而锄就是这么产生的,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见使用锄头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夏日,而夏日正是植物生长最为茂盛的时候,在南方一年两熟的农物来说,正好是第二次播种的时候,因此锄不仅仅是用来翻土和除草还是一种播种的工具。为了更好的使用这种工具,古人还将其分为了大锄、小锄,形状也有叉和铲的样子。

这时期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也出现了,这个工具即便在先在多种改良之后,其外观和使用范围来说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工具叫做耙,这个农具是最直接的样子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在长长的杆下连接的是一种与地面垂直的刀片,这些刀片通过嵌入泥土中利用拉力和阻力,将表层的泥土翻起,不仅仅可以松土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除草,虽然说现在这个工具用的较少,但是还是用这种工具可以进行收草的任务。

犁的发展实际上是我国开始进入高效农业的一个标志

真正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则是犁的产生,虽然这种工具早在时期时代就以一种双刃三角形的石器存在,但是其不稳定性并未成为农业上的最主要工具,因此直到春秋时期犁才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农具登上历史的舞台。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直辕犁的模样

在此后汉朝时期当中,犁也变成了直辕犁,这种犁非常适合平原地区,不仅仅能够将土地开垦的凭证,并且省时省力更加方便操控。众所周知我国创字都是根据实际相关物体,"犁"字当中有牛,自然也跟牛有关。在汉朝的时候犁通常是由两头牛一起来,通过两头牛一同前进,不仅能够让牛走直线,同时还可以减少牛的体力消耗工作时间也得到了延长。在魏晋时期彻底形成了牛来耕地,人们双手得到解放,魏晋时期的人也将其完善的更加完美,使其适用于多种地形。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直辕犁和曲辕犁的区别

在此之后的隋唐时期直辕犁变成了曲辕犁,虽然两个东西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就是这一个字让我国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的体系。曲辕犁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犁的外观初步定型,在之后无论是元宋年代还是明清时期,也只是将其进行了细致化的改变,整体结构一直不变。

说到犁我们再谈谈耧,只是凭借这一个字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那么以耧犁的身份讲解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吧。要知道种地可是要撒种子的,为了让种子能够准确的埋入希望的位置,人们需要不断的弯腰播种,多次的弯腰必定造成身体腰酸背痛,就需要时间休息,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古代没有播种机器人们就是通过耧犁来进行播种。在牛犁地的同时配上播种的工具,在牛在前方走的时候人只需要在后方扶着就可以,不仅仅完成了开垦同时完成了播种。最厉害的是这个工具可以同时开多垄土地,让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即便在灌溉上人们依旧有很多的工具可以使用

在之前咱们讲述的都是有关于耕种,但是播种完的种子需要水的灌溉,才能够茁壮生长,由于早期人们都只能是用自身力气一桶桶的去河中挑水,这样的既没有工作效率又影响身体,为此古人们使用了两种更为方便的工具来进行灌溉。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古人提水用的轱辘

第一个就是轱辘,此轱辘非彼轱辘,虽然都是圆形的,但是此轱辘不是在事物的下方反而是事物的上方。它是由轴承、绳索、水桶和木棍构成,绳索缠绕在轴承上,另一端系着水桶,将轱辘固定在井口的上方,

人们可以通过手摇柄转动轴承来取水,不仅仅节省了力气,同时降低了坠井的风险,

第二个就是水车,这个东西大家都见过,原理是通过水流来带动水车扇叶的转动,待扇叶到达指定高度,上面有一个刮板将水刮下倒入水斗当中,水斗在通过倾斜角度将水倒入田中,这样的工具不仅仅省时省力,而且相对于对材料的消耗来说也比较解决,也算是古代的一种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为了方便收获古人们研究了很多借力的工具

即便在收获的环节,古人依旧也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省去了很多麻烦,要知道在收获谷粒的时候有一部分谷粒中间是空的,因此挑选正常的谷粒就成为一个费事费力的工作。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名为扬扇的风车,它能够通过借助风力,将轻质的稻壳吹出去,留下则是比较重的稻谷。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工具解放双手

去除稻壳的扬扇模型

由于人们对小麦的使用很是麻烦,古人又发明一个样东西来研磨小麦,这件工具即便在现在我们依旧在使用,这样工具叫做磨,它取材很简单,只需要两块圆石叠放在一起,上面的圆石侧边插入一根木棒用来推动圆石转动,粮食则在两个圆石的缝隙当中,通过圆石转动与粮食产生的摩擦最终将粮食磨成粉末,不过起初的时候还是以人力推动,后来逐渐才形成了水里推动和驴拉磨。

结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创造能力,在古代的条件下人们依旧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制造出很多便捷的工具。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分就是会使用工具,有了工具的我们不仅仅可以自己种植东西,并且可以通过工具进行捕猎,丰富了食物的种类。

不过在这些东西的制作之前,古人实际上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们当时对工具的材质、使用方法、工具的模样和规范的标准方面都吃了不少的亏,通过了无数人的努力才终究呈现出我们现在的农业工具。值得庆祝的是现代的人也在进步,从我国刚成立还是用人进行耕种,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耕种,真正的呈现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形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