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課堂 天地清明 ——濮陽市昆吾小學“天地有節,與時俱進”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課程之五——清明

人類共同的遺產,中國獨特的文化,風雅相伴的時節,天人合一的華夏。朋友,您好,這裡是濮陽市昆吾小學“天地有節,與時俱進”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課程。

我是宣講員李洪亮。

今日清明,讓我們走進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課程”之“清明”篇。

沒有哪兩個漢字比它更能安頓世界與人心,沒有哪兩個音節比它遼闊而從容。對,它就是“清明”。天清,水清,風清:日明,月明,花明。天地清明、政治清明、心靈清明。

《曆書》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rú古書上指鵪鶉類的小鳥);三候虹始見”。先是梧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受不了陽光的煦暖,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鵪鶉鳥開始增多,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栽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不只是一個節氣,還是一個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在唐代,人們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裡,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當時的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fú xì)。祓禊,就是指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朋友們,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習俗主要有掃墓祭祀、踏青、植樹、放風箏、拔河、盪鞦韆、鬥雞、射柳、蹴鞠等。

其中的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現在,網絡祭掃成為環保、時尚的祭祀方式。今年的清明節正值舉國上下抗擊疫情、加緊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情況不同於往年,我們更要嚴格嚴格要求,文明祭掃、綠色清明。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也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今年的清明因疫情特殊,我們要做到不聚集,減少出遊。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

同學們,清明是一個最適合“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一天。你可以請家中的長輩講一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講一講他們熟悉的長輩,也許你會發現以前在書裡、電視裡看到過的打仗的故事,科學家的故事,大英雄的故事,就是自己爺爺的爺爺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李老師為大家推薦了一段關於“清明”的動畫短片,是根據著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的長篇小說《農曆》之《清明》一章改編的,請你和家人一起觀看,相信會很有意義的。

對於清明節,中國人寄託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包括對生命的珍重,對祖先的敬畏,對先烈的懷念,對英雄的敬仰,對未來的期盼。這個節日既有祭掃墳墓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時節,我們既要慎終追遠,不忘逝者,更要不負春光,珍惜生者。

循四時之變,應萬物之勢,品百味自然,歌智慧人生。朋友們,讓我們在濮陽市昆吾小學“天地有節,與時俱進”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課程裡去擁抱自然和傳統,去親近詩歌和哲學,去為天地立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