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 天地清明 ——濮阳市昆吾小学“天地有节,与时俱进”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之五——清明

人类共同的遗产,中国独特的文化,风雅相伴的时节,天人合一的华夏。朋友,您好,这里是濮阳市昆吾小学“天地有节,与时俱进”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

我是宣讲员李洪亮。

今日清明,让我们走进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之“清明”篇。

没有哪两个汉字比它更能安顿世界与人心,没有哪两个音节比它辽阔而从容。对,它就是“清明”。天清,水清,风清:日明,月明,花明。天地清明、政治清明、心灵清明。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 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三候虹始见”。先是梧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受不了阳光的煦暖,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鹌鹑鸟开始增多,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不只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在唐代,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里,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当时的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fú xì)。祓禊,就是指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朋友们,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祀、踏青、植树、放风筝、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等。

其中的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现在,网络祭扫成为环保、时尚的祭祀方式。今年的清明节正值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情况不同于往年,我们更要严格严格要求,文明祭扫、绿色清明。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也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今年的清明因疫情特殊,我们要做到不聚集,减少出游。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同学们,清明是一个最适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一天。你可以请家中的长辈讲一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讲一讲他们熟悉的长辈,也许你会发现以前在书里、电视里看到过的打仗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大英雄的故事,就是自己爷爷的爷爷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李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一段关于“清明”的动画短片,是根据著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的长篇小说《农历》之《清明》一章改编的,请你和家人一起观看,相信会很有意义的。

对于清明节,中国人寄托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包括对生命的珍重,对祖先的敬畏,对先烈的怀念,对英雄的敬仰,对未来的期盼。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坟墓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时节,我们既要慎终追远,不忘逝者,更要不负春光,珍惜生者。

循四时之变,应万物之势,品百味自然,歌智慧人生。朋友们,让我们在濮阳市昆吾小学“天地有节,与时俱进”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里去拥抱自然和传统,去亲近诗歌和哲学,去为天地立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