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孩子會沉迷於遊戲?

別惹我8378


看來沉迷電玩是育兒的千古難題,媽媽也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電玩呢?

認為有以下3個原因:

1.新鮮。任何人都好奇新鮮的事物,大人都不例外更何況孩子呢?而新鮮的事物會給人帶來多巴胺,一種令人愉悅快樂的激素。所以,這是生理的原因。

2.只需要被動注意力。又稱為無意注意,是自然發生的,沒有自覺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的。嬰兒從3個月開始發展這種被動注意力,這因為它得以認識這個世界。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另一能力又要發展起來了,就是主動注意力,也就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注意。而對於幼兒,這種注意力穩定性很差,5-6歲的孩子只能維持15分鐘,逐年增加,青春期基本與成人維持時間一致。所以,簡單來說,被動注意力,省心省力,是外部因素牽著走。而主動注意力,則是靠自己投入,我們看書就是運用主動注意力了。

3.也是很多夥伴都說出來的,情感需求。通過遊戲,獲得自豪信心。而且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夠及時獲得積極的反饋,也會吸引孩子關注。

知道這些後,相信我們都更想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解決電玩的問題。所以分別針對三個原因,我們有對策的回應。

1、遊戲,遊戲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裡的遊戲不僅僅是電玩,還有一些別的遊戲。很多家長都疼我不會玩遊戲,其實追隨遊戲的三個原則“讓孩子多贏,裝瘋賣傻,笑聲追隨”也就是不要拘泥於形式,只要孩子喜歡,枕頭大戰也足夠跟孩子玩上整整一個月。更重要是媽媽們放開,而且讓好孩子多贏。下面提供幾種遊戲共寶媽一起玩耍。

2、主動注意力的訓練。其實上述的遊戲本來就是很好的訓練主動注意力的方法。還有就是舒爾特方格,簡單易操作。那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親自閱讀了。頭條也有很多親子閱讀的內容,這裡就不再贅述。

3、情感的連接。讓孩子孩子喜歡遊戲是因為他在裡面能夠感受到這種感覺,剛剛說了親子游戲同樣有這種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跟我們分享遊戲的快樂時,我們也需要感受孩子的快樂,這樣子他覺得自己的快樂是收到媽媽的認可的,內心滿足後孩子是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這個時候也是最考驗母親耐力的時候,如果媽媽以“作業詢問”或者“破口大罵”來應對孩子游戲的高漲的情緒,首先,孩子覺得自己的快樂得不到認可,可能以後也不想跟你分享,其次,你用作業去回應他,也就是以一件“無關事件”回應他的快樂,他所關注的事情,時間久了,孩子也會以相同的形式回應你所關心的事情;最後,就是破口大罵。孩子正值情緒的高點,突然被打罵,就從情緒的高點瞬間掉進傷心、失落、羞愧的低谷。不經意間,我們就完成了對孩子“情緒化”的訓練。如果媽媽實在忍不住內心的憤怒,建議親親也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出來,例如“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看到你玩遊戲已經1小時了,希望你能夠先完成作業”,這樣既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也正向跟孩子展示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舉兩得!


孩子出生時,沒有攜帶說明書!所以我們也是一樣,與孩子共成長!媽媽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姐妹們,一起加油!


蘇媽噠


哪裡是現在的孩子會沉迷遊戲——什麼時候的孩子都會沉迷遊戲。(一些心智不太成熟的大人,也跳不出這個坑。)

遊戲之所以容易讓人沉迷,除了“不枯燥”之外,更深層的原因是它能讓人在不怎麼費事兒,且時間不長的情況下,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對於在現實中很難通過努力獲得這兩種感受的人來說,遊戲,就成了安慰劑。

而遊戲的設計者,或是為了增強遊戲體驗,或是為了增加利益收入,往往會根據玩家的需求調整開發策略,改進遊戲內容,讓沉迷者更加不能自拔——想什麼,很快就能有什麼,現實中哪有這樣的好事?

其實適當地玩玩遊戲,讓自己暫時忘記現實中的壓力,也無可厚非。這效果和看場電影差不多。可問題在於,遊戲的體驗粘性太強(就是專門這麼設計的),意志不強的情況下,很難控制時間。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最好不要讓他通過玩遊戲來放鬆或消遣。在源頭杜絕沉迷的可能。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難免有困惑。歡迎關注@為父筆記 ,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為父筆記


孩子沉迷遊戲,這讓很多父母束手無策。首先我得說個殘酷的事實,遊戲商開發的遊戲,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沉迷,他們非常清楚你的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願意為此付出什麼,從而引導你的孩子沉迷在遊戲裡面。換句話說,正是因為遊戲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才能讓孩子“忠心耿耿”地去沉迷。從這點看來,父母是完全無法與遊戲抗衡的。

我的兒子也玩遊戲,對於這方面我沒有阻止,反而為他買了許多遊戲——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沉迷遊戲。有一次親戚見到我兒子玩遊戲還指責我:“你整天給孩子買遊戲,是不是腦子瓦特了?你想毀了孩子嗎?”這位親戚家的孩子沉迷王者榮耀,父母又管不住他,只能眼巴巴地著他沉迷。上次見到他的孩子,也是抱著手機在玩遊戲,和他聊了幾句遊戲的話題,他的父母在一旁嗤之以鼻:“一天到晚只知道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

想讓孩子不沉迷遊戲,家長自己得先了解遊戲,可其實大部分家長對此一無所知。這就好比你知道孩子喜歡吃這道菜,但你卻完全不知道這道菜是什麼,似乎不太合理。

兒子也玩王者榮耀,但是自從給他買了PS4之後,他就開始“沉迷”於其他遊戲了。為什麼他不沉迷王者榮耀?

因為他玩過更好玩的遊戲以後,對王者榮耀的刺激體驗已經不感冒了,這個遊戲對他而言更是一種社交工具,偶爾和小夥伴們玩一把。你可能會說,那還不一樣沉迷在別的遊戲中嗎?

首先你要明白,是什麼讓孩子沉迷遊戲?

遊戲中刺激的感官體驗會讓人沉迷,但是這種重複體驗會讓人覺得乏味,很容易從沉迷中解脫出來。兒子玩的PS4遊戲,基本玩過一次就不會再去玩了,所以沒有沉迷這個說法。

沉迷的原因,往往是為了追求他人的認同。不僅是孩子,遊戲對於大部分來說,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現實中所缺乏的東西——認同感。比如王者榮耀,無論是遊戲中的大神,還是坑貨,很多人都會藉著遊戲向別人展示我玩得666666,千方百計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

話又說回來,兒子沒有沉迷王者榮耀,除了不需要重複的感官體驗之外,他也認為自己不需要在遊戲裡獲得其他人的認同,因此不會沉迷於此。

所以在責怪孩子沉迷遊戲之前,父母也應該先反思一下,你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缺乏認同感?

在生活中你早已感受過別人的認同感,再去遊戲中尋找這些自然毫無意義;當你感受過更高級的感官刺激之後,你對那些低等級的感官刺激自然不會感冒;馬雲因為錢太多所以對錢沒有興趣,而我因為窮所以覺得錢這東西賊帶勁。


崔得響


這個問題現在確實很多,我們經常能看到這個孩子在遊戲裡面花錢了,那個孩子因為玩遊戲怎麼怎麼樣了。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玩遊戲呢?

老實說,不少父母都這樣想過: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都是開發商害的,不研究這些害人的玩意出來,孩子會是這個樣子嗎?

那怎麼辦呢?手機遊戲的危害這麼大,為什麼還允許研發,國家怎麼就不管管,為什麼不把這些害人的東西全給禁掉!


我相信肯定不少家長有過這樣的想法。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第一點,孩子是如何接觸到這類遊戲的?想要玩遊戲,首先得有手機,手機誰給的,家長啊。

第二點,家長為什麼給手機啊?大多數是因為自己太忙了,沒有時間陪孩子,給孩子手機玩玩不至於無聊,當然也不排除那些方便聯繫和學習的家長。


我一個親戚就是如此,平時只幹兩件,白天上班,晚上打麻將;一談到手遊,就想掀桌子罵人,國家養了一群豬,怎麼不把這些手機遊戲全禁止了啊!

要是看到孩子拿別人的手機玩遊戲,後果一定很嚴重,一邊罵一邊打,甚至威脅,下次再讓我看到你玩手機試試看......

那麼,問題來了,不讓孩子玩手機,那你讓孩子幹嘛呢?


對於手機和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而是人們在使用時候產生了不同的後果。就跟麻將一樣,只有你沉浸其中才會發現問題。


網上流傳一個故事:

聰聰說:“嘿,老爸。”

爸爸說:“等一會兒,聰聰,老爸現在沒空。”

聰聰說:“嗨,老媽。”

媽媽說:“等一會兒,聰聰,老媽現在沒空。”

聰聰說:“媽媽,花園裡有一直怪獸要吃我。”

媽媽不耐煩:“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聰聰一個人來到了,他對怪獸說:“嘿!你好,怪獸!”怪獸一口就把聰聰吃掉了。


那為什麼孩子會玩手機?會沉迷遊戲?因為家長的陪伴不夠,沒有了陪伴,也就沒有了監督,孩子突然發現,自己玩手機根本沒人管,想怎麼玩怎麼玩,想玩多久玩多久,於是,手機代替了父母,遊戲成了最好的夥伴。


萌娃家庭教育


您好,針對您提出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手機問題”似乎成為家長們關注和焦慮的話題,特別是疫情這段時間,大一些孩子因上網課避免不了接觸電子產品,而小一點的孩子因減少了戶外活動時間,難免觸碰手機的機會多了。

而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家長的不同答覆有可能直接影響孩子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曾經在朋友家做客,看見過這樣的一幕,她家六歲的兒子看到周圍的人都在玩手機,於是也纏著身邊的媽媽說:我也想玩會兒手機。這位媽媽俯下身子認真的對孩子說:“你戴好口罩,媽媽帶你下樓玩一會兒好不好?讓爸爸先陪著客人。”孩子很爽快地答應了,臉上洋溢著開心,拉著媽媽就往門外走去。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聰明,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想玩手機,其實是他們感受到一種孤獨和無聊,或者看著周圍的人都在玩,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玩手機,呆坐在那裡會顯得格格不入,憑什麼你們都能玩,我玩不了。如果此時有人提出要陪孩子去玩,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就不再孤獨了,注意力便會從想要玩手機轉回到有人陪自己的事情上來。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了,我們家長又應該怎麼做呢?在這裡,我提幾個小建議,不妨你試一試。

第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既然孩子已經對玩手機上癮了,作為家長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強行一定不可取,這樣孩子必定會激烈的反抗,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易疏不易堵。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當孩子想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妨提議:咱們去外面散散步吧,你去樓下打打球或去找同學玩,鼓勵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慾望。讓孩子明白除了手機之外,還有更好玩的事情。

第二:要懂得拒絕孩子。孩子再小也要事前商量立好規矩。例如我和孩子規定:週末有半小時接觸電子產品的自由時間。當孩子不遵守規則提出要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要馬上怒言拒絕,可以先給孩子講一講玩手機的害處,讓孩子明白手機是“雙刃劍”在帶給我們方便快捷同時,它也有很多壞處,容易造成近視,引起眼睛不舒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讓孩子有所畏懼,甚至可以通過看新聞報道或視頻講過度玩手機帶給人們的害處,漸漸孩子自然就不敢經常提出玩手機的要求。

第三: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這個超長假期,孩子們有很多的空餘時間,如果過於無聊,孩子自然想起玩手機,家長不如趁機幫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下棋、繪畫、踢球,輪滑……多出門接觸大自然,保持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還可以為孩子買一些益智好玩的玩具,如:拼圖、積木、桌遊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總之,家長要利用各種各樣的玩具和遊戲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前段時間我和孩子一起完成超過2000片的拼圖。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孩子的耐心、毅力、專注力及孩子對圖形和色彩的分辨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提升,尤其孩子在拼圖的過程中會鍛鍊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他會進行歸納總結。他在玩的過程中,像指揮官一樣,極大地調動了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們還玩了室內軟軸乒乓球、手抓球、大力士棋。孩子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原來有比玩手機更過癮的事情。並且在互動中又增進了親子關係。

第四:父母做有心人,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天賦潛能。孩子擅長什麼、喜歡什麼,特長又在哪裡?甚至可以通過科學權威的測試,輕輕鬆鬆找到孩子的天賦潛能,孩子用自己的特長激發出來成就感和自信,就不會總惦記在手機遊戲中刷存在感和求關注了。

我是“羊媽帶牛娃”,一個喜歡把學到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知識,變成有溫度的文字來分享的媽媽。覺得對你有用請持續關注。謝謝!






羊媽帶牛娃


任何一種“沉迷” ,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原因!當孩子開始“沉迷”時,我們在做什麼?

  1. 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需要幫助時; 當孩子遇到傷心事需要吐露的時候; 當孩子想和父母親子游戲或想擁抱自然時,我們……也許忙著工作沒時間,也許迫於壓力無心顧及,又或者在孩子身邊玩遊戲……
  2.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種無助又或者難過的情緒佔據大腦時,就會生出逃避、麻痺的想法去對抗,這時還有什麼比“沉迷”於遊戲更有利於排遣呢?
  3. 一旦沉迷,孩子就像染上了一種“癮”,甚至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離開遊戲就會感到無聊甚至煩躁,暴躁!

所以,找到孩子真正“沉迷”的原因,然後幫助孩子一起改變。我想沒有任何一種遊戲會比親子版真人遊戲或者優質的親子陪伴有吸引力了。畢竟工作再忙,時間再緊,教養孩子的時間不能省。因為這是對孩子成長負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心裡視角VS育兒


首先遊戲有很多成癮性的機制。🙉

這個世界最大的動力(或者說最顯眼的)就是金錢。遊戲廠商為了讓玩家付費想盡辦法研究如何讓人上癮。其中的機制有很多,可以刺激人鬧的多巴胺分泌,咱們簡單說幾個。

順便說一下,毒品的原理也是刺激人的多巴胺。🔫🔫

😍即時的反饋。

玩遊戲的時候動一下鼠標人物就會動一下,殺一個怪經驗就會長一下。不管做什麼遊戲都會給你反饋。

想一下,平時我們去飯店,只要皺皺眉頭服務員都立馬過來詢問,這是什麼感覺?

😤逐漸升級的挑戰。

玩遊戲的時候都是一點點變難,打怪一點點變難,升級一點點變難,爆裝備一點點變難。平滑的難度挑戰一點一點激發玩家的興趣。

具體請參考俄羅斯方塊。

❤❤隨機的獎勵。

隨機的獎勵最吸引人,具體請參考賭博。反映到遊戲上就是隨機爆出的裝備。

[流淚][流淚]接下來是現實世界對孩子的逼迫

遊戲很有吸引力,可為什麼成人上癮的就比孩子少很多。別說成人意志力強,控制力強,生活壓力大,孩子承受的不比成人少多少。

有機構統計過,孩子身上的規矩要比成人多10倍,比特種兵多2倍。他們不管做什麼,都被別人24小時監控著。

而且現在的孩子,所有的成就感都來自成績,他會做家務,他老實聽話,他不外出惹禍都沒有一句成績好強。

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只能通過遊戲獲得成就感[捂臉][捂臉][捂臉]


喜歡教育的小盾牌


孩子沉迷於遊戲原因:

1.環境影響

良好的環境對孩子影響至關重要。現在信息時代,手機已經成為必備神器,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不受影響。他們還沒有發育成熟,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正是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的年齡,因此,如果他的周圍都是這樣的手機包圍,他學到的當然也是如此了。

2.父母缺少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可是生活壓力所致,父母每天都很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造成了孩子和父母沒有辦法溝通,得不到愛,而孩子也正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正是好動,對很多事情好奇的年齡,沒有陪伴和交流,孩子也找不到可以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剛好一些遊戲又在設計上針對孩子的心裡,孩子也沒有自制力,就很容易沉迷遊戲。

3.溺愛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孩子坐下好好吃飯,就把手機給孩子一邊看一邊吃,還有出去聚會,為了讓孩子不吵鬧,就把手機給孩子看,讓孩子靜下來,乖乖做好,這樣父母和孩子都省心,卻不知道這樣不但對孩子的視力影響,還容易造成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更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因此手機成了哄娃神器。

4.無規則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為了孩子乖,或者孩子哭鬧時候就妥協,很容易造成孩子沉迷遊戲。而且久而久之養成孩子一不順心就哭,一哭父母就妥協,這樣沒有規則意識,甚至父母制定了規則自己不遵守或者做不到,都會給孩子做出壞的榜樣!卻不知規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慢慢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建立,讓孩子慢慢有規則意識,最後做到自律。





春神跳舞的森林


不得不說這個情況確實令人揪心啊!作為新生代的孩子,這個時代真是太好了,幾乎不用幹家務之類的。孩子小的自制力又差,父母很多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只要孩子不吵不鬧,給個手機平板玩習以為常。這就導致小孩子肆無忌憚的沒有引導和約束的情況下,玩上了遊戲,可以說從幼兒園開始,小孩子就開始玩手機,現在小孩子腦子都靈光,自己摸索著,手機就玩的比我們父母輩都溜。

現在的遊戲廠商很多也缺乏有效的限制措施,這也加重了孩子們玩遊戲的現象。

可以說時代不同,孩童時代必然不同。我們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和電腦,會有很多貼近大自然的娛樂玩耍項目,比如打彈珠,跳皮筋,跑田,木頭人,跳田,踢毽子等等,也就是說,當下時代,小孩玩遊戲有社會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沉迷於遊戲更多的還是孩子們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親子游戲,好的榜樣等因素,深層次現代人經濟壓力大,普遍缺乏耐心陪伴孩子。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確實是不夠稱職,默許造成縱容。

可以說一些孩子沉迷遊戲是這個時代的必然。但也很難說這完全就是不好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也還是有一些人走上了遊戲職業道路,這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

當然,走職業遊戲道路的是極少數,所以沉迷遊戲的孩子,父母還是要從中多引導,適當遊戲放鬆娛樂可以,還是要以學業為重,以後,一個好的大學,才能給你一個比較穩妥的未來。


阿逗愣頭青


為什麼現在一些孩子會沉迷於遊戲?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長的原因。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而父母是你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在白紙上畫什麼顏色,白紙上就有了什麼顏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你的孩子。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孩子出現的壞毛病,大多來源於父母。沉迷於遊戲的孩子,他的父母一定也玩遊戲,小孩從小就看自己的父母玩,耳濡目染,小孩也會了。

0到6歲之前的小孩正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首先父母必須有好的習慣,上樑不正下樑歪,大人沒有好習慣,好作風,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這不能幹,那個也不能做,這個很沒有說服力的。對於這樣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先改變,一身作則,作好榜樣。

其次,父母多陪陪自己的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裡的陪伴是有效陪伴,例如小孩做作業,你在一旁玩手機,這種陪伴就是無效陪伴。大人要和小孩一起玩,做一名參與者,這樣小孩不僅玩的開心,而且還可以加深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