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行12年首次“特殊降息”,还有“定向降准”!

今天(4月3日)傍晚,央行突然宣布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刚刚,央行12年首次“特殊降息”,还有“定向降准”!


可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降准+降息”。

先看定向降准。

1、此次降准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

2、时间是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3、效果: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4、目标: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取款和资金清算,在央行缴存的“押金”。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

比如央行要求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时候,就意味着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就缴存10元在央行作为准备金。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时候,意味着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增加了,资金效率提高了,因此对于实体经济、股市楼市和银行本身都是利好。

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分为三档,大型银行最高,中型银行次之,小银行最低。小银行吸收存款比较难,而客户多是中小企业,所以央行最近两年一直优先降低它们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释放出来的4000亿元资金,按照目前6.5倍的货币乘数,理论上最多可以衍生出2.6万亿的广义货币M2。

此外,由于银行吸收存款成本较高,而央行给予的“存款准备金的利息”偏低。所以这轮定向降准,还可以每年节省中小银行60亿元的成本。

根据央行答记者问,这一轮定向降准涉及的中小银行多达4000家,平均每家银行增加1亿元的可放贷资金。


这一轮定向降准之后,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低到6%,这在中国金融史上是非常低的,在全球发展中国家里也是偏低的。这说明,央行为了拯救经济放松了存款准备金这个重要的监管尺度。

再看央行今天的第二个大招: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超额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自愿存放在央行的钱,主要便于跟央行结算。而且在央行存放资金,是绝对安全的,背后是国家信用,比借给其他银行或者放贷安全。

央行还会针对这笔钱支付利息,其利息的高低,可以观察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向。比如在欧洲、日本等国家,所谓负利率往往是指“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个利率走低,或者变成负利率,意味着央行向外“赶走资金”,让钱流入到经济里。

中国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自2008年从0.99%下调至0.72%后,一直未做调整。

所以,这是央行12年首次调整这个重要的政策利率。年息从0.72%降低到0.35%,力度非常大,达到了37个基点。

因此,“超额准备金利率”传递的信号,比今天的定向降准强烈,意义更大。

截至去年12月,中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2.4%(9月末为1.8%,上升较快),估计总的余额在3.6万亿到4万亿之间。如果按照4万亿计算,每年央行可以节省148亿元左右的利息支出。而这部分钱里的三分之一,应该会结束“躺在央行账上”的状态,流入实体经济。

通过这一招,央行“轰出来”的长期资金,或许在1.3万亿左右。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天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尽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巨大,但目前看冲击还没有超过2008年。以股市为例,2月24日以来,各国股市跌幅平均为25%,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跌幅大约在50%左右。


50%的跌幅是危机的标配,到目前为止全球股市大约下跌25%,至于后续是否有可能会再下跌25%还不好说,不确定性比较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负增长,衰退程度可能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这意味着,对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央行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情况无法预料。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央行开始做“最坏的打算”。


我之前的判断是,疫情带来的恐慌基本释放完毕,无论是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都比较难以创出新低,即便创出新低也不会太低。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显然要悲观一些。


说实话,疫情如果真的长期化,那么对经济的影响是会远超2008年的金融危机。


此外,今天的发布会,央行还表示:一是不让市场缺乏流动性,二是不让人民币“变毛”。


对于“是否应该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回应说,存款基准利率是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这个工具比价特殊,使用起来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他透露了央行主要的顾虑是CPI仍然超过5%,实际负利率比较明显,担心老百姓的感受,所以要“更加充分的评估”。


看来,存款利率降息还将好事多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