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投資有其道。社創號Chin@Vator重磅推出《投頭是道》欄目。


第三期開始,我們連續推出中國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投資人系列訪談,看影響力投資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本期,我們迎來了綠色可持續發展投資人——Dao Ventures(道資本)和Dao Foods(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創始人張濤


張濤從事影響力投資已有十年,自肯尼迪學院畢業後長期從事中美跨境投資,對影響力投資的區域差異有深刻理解。他曾是世界資源研究所(WRI)New Ventures項目(新經濟項目)的全球首席運營官,在中國孵化了China Impact Fund(中國影響力基金),之後在New Ventures China基礎上還衍生出來了綠色創業匯(《投頭是道》欄目第三期專訪投資人葛勇)。他是中國最早一批影響力投資

開拓者,也是踏破這條“少有人走的路”的堅守者


十年縱橫,他認為中國影響力投資始終在“緩步前進”。於他而言,影響力投資人應該是“催化劑”。如果你想嘗試這項前沿投資,最好要學會“妥協”,並做好8年抗戰的準備。要“妥協”什麼?且看張濤的切身體會。


全文7891字,閱讀需20分鐘。


投頭是道·第4期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張濤 Dao Ventures(道資本)和Dao Foods創始人

張濤是道資本(Dao Ventures)以及旗下的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的共同創始人。道資本是一家跨越中美的影響力投資、諮詢和加速器聯合體,旗下包括中國第一家專門為環保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中國影響力基金。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是一家跨境影響力投資機構,面向中國投資和孵化環境友好的植物基和清潔肉類產品的創業企業。


01中國影響力投資十年:緩步前進


Viky: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接觸到影響力投資?


張濤:畢業後先在新華社做記者,側重歐盟(當時叫歐洲共同體)的經濟報道,但當時我對商業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所以決定去美國讀MBA,系統地瞭解商業。


此後在不同的創業公司、跨國公司,以及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構都工作過,後來也開始接觸清潔能源項目。十幾年前,我陪幾個老外去河北看項目,當時霧霾特別嚴重,河北屬於全國霧霾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所以給我個人的觸動很大。所以我就想,是否能通過商業運作來幫助改變環境現狀。


為了尋找答案,我按下暫停鍵,選擇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梅森學者”項目,讀了職業中期MPA,並在那裡第一次接觸到影響力投資的概念,非常認同。畢業之後我加入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擔任New Ventures(新經濟項目)的全球COO,開始從事跟影響力投資有關的工作。從那個時候算起,從事影響力投資有10年以上了吧。


Viky:這是一段非常有跳躍性、有想象力的職業經歷。您後來又是如何成立道資本(Dao Ventures)和道夫子食品?


張濤:對。我以前在科技領域的同事,他們大都還在這個領域,有些在做投資,也有一些人做了跨國公司很高的職位,就奇怪我為什麼要離開這個領域,他們認為你繼續在這個領域做投資的話,能賺到很多錢。但因為上面提到的河北的經歷和感觸,我知道單純地通過從事投資給自己賺身家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接觸到影響力投資之後,我覺得這才是我可以投身的事業。


在做新經濟項目時,我們機構推動孵化了兩家影響力投資基金,一家叫中國影響力基金(China Impact Fund),另一家叫Adobe Capital,立足拉美地區。上一期你們採訪的葛勇的綠色創業匯,也是從這個項目衍生出來的。項目當時在6個不同的新興市場有6個地區中心——中國、印度、印尼、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巴西,項目有超過10年的歷史。後來機構決定讓這些中心獨立運營,我就順勢離開了WRI去專注做中國影響力基金。


在這中間的兩三年我還看到了一些跨境的影響力投資機會,就創辦了道資本。道資本是一個聯合體的品牌,旗下主要包括我創立或共同創立的幾家影響力投資、孵化和諮詢機構,

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為不同階段和領域的影響力企業(impact venture)提供服務。


Viky:在您從事影響力投資的十年間,這個行業在中國有什麼變化?


張濤:過去10年,應該說是緩步前進的10年,很多行業會議在談影響力投資,讓大家關注這個話題,但真正有說服力的案例還是鳳毛麟角。


但這10年有很多相關的機構誕生,還是奠定了一點基礎,不能說一點變化都沒有。起碼像社投盟這樣的行業機構10年前是沒有的,而你們也在做一些我們做不了的事情。


我覺得大家都在摸索,包括我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影響力投資,基本上都是在環保領域,有跨境的、可持續食品的,都是在摸索路徑,希望能產生一些比較有說服力的,尤其是面向主流商業機構有說服力的案例。在這個基礎上,能夠讓更多的錢、更多的人、更多的注意力帶到這個領域,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過去10年發生了一些變化,募資沒有以前那麼難了,廣義上的環保行業可能已經沒有那麼需要影響力投資,將更多地由商業投資接駁。另外有一些國家隊進入,比如之前新經濟項目孵化的幾家環保公司,就先後被國營企業收購了。


Viky:長期在中美之間做跨境交流和投資,您覺得中國市場跟國際市場有什麼不同?


張濤:區別還是蠻大的。在中國影響力投資畢竟還沒有形成主流,主流商業人士甚至可能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國外已經往前走了幾步。


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結構都不一樣。歐美有比較成熟的社會體系,像美國就有一個棗核形的社會,中間大量的中產階級。我們接觸的很多LP,不一定大富大貴,可能就是中產階級的背景,去發展中國家體驗一下,看到了一些社會不公或者環保的問題,覺得需要解決,真心願意去做這個事情。國內目前還是一個新富的階段,從馬斯洛需求來看,可能還沒到那個層次,往後走希望也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出現。


此外,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分配不太均衡,社會結構也還不太穩定。國內的商業人士,尤其中產階級,很多人日常有危機感,還是更關注自身利益,不太可能往影響力投資方面去想。這跟美國有很大的不同。


從行業的角度看,國外的很多企業一般不太給自己打“社會企業”的標籤,但他會做相關的事情,商業模式或者初心裡面,是跟環保相關的,或者想解決一個和公共利益相關的社會問題。但是國內社企給自己打標籤,可能也是為了吸引影響力投資人或者公益資金的關注。


Viky:這些年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影響力資金不再投向中國市場,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


張濤:很多影響力投資轉到非洲、東南亞或者南美市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更多從扶貧角度切入,希望看到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


首先,他們覺得中國已經有很多錢,可能不需要他們的資金。第二,他們來到中國,可能主要就在一些大城市,街上看不到窮人,沒有所謂的金字塔底層(BOP)人群,當然不會認為我要在中國加大力度,也不知道在中國做什麼。


第三,這個階段,很多人覺得中國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還是更注重商業回報,影響力投資主要是起催化作用,所以他們會認為,即使錢投進去了,將來大的資金不跟進,尤其是本地的投資人不跟進的話,他們支持的項目也不具有長久性。


中國為什麼還需要影響力投資?我更多地從環保和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它是不分國界的,中國的問題不解決,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也沒法解決。很多國外的資金對中國確實不太瞭解,不知道怎麼做,如何入手。


但像氣候變化這種問題,可能會對扶貧或者治病救人這些議題有一些影響。比如在孟加拉,水位漲高可能會淹掉沿海城市,你在那做的扶貧工作可能都付之一炬了。所以做影響力投資還是要宏觀一點,當然宏觀的同時也要做微觀的事情。當時我在做新經濟項目的時候,就說要“做零售(retail)的事情,但是要帶來整體性(wholesale)的改變”。


02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催化


Viky:以環保行業為例,影響力投資如何跟主流的商業體系對接?它所體現的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是什麼?


張濤:首先,影響力投資還是要起到催化的作用。從我做中國影響力基金開始,到跨境的影響力投資,到現在的道夫子食品,都是儘量起到催化的作用,這是我們能夠提供增值的地方。


植物基這個領域環保效應就很大。最保守的數據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概有15-20%來自這個領域,包括很多的淡水資源、可耕土地,都是用來做畜牧業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關注點在食品這一塊,目前還沒有太多的商業投資跟進,也確實不容易做,所以我們希望起到催化的作用。


第二,做好影響力投資,要在行業方面專注一點。我們在New Ventures時期針對環保領域就開始有比較細的分項,有七大環保子領域,每個領域還能再細分。但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機構,不可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而且不同的領域它帶來的環保效應,或能解決的環境問題,程度是不一樣的。


很多影響力投資人沒有對行業的專注,支持的公司會有扶貧、有養老、有環保,沒有行業聚焦。但主流的投資機構都是有行業細分的,一個團隊可能關注1-2個行業,把這個行業吃透,這樣才能找到好的公司,好的商業模式,知道什麼樣的公司能成功。


Viky:在2012年報告中您提到“missing middle”的概念,也提到影響力投資應該作為商業資金的結構性補充,幫助中小型環保企業成長。能具體解釋下嗎?


張濤:環保企業肯定是有商業價值的,但這種商業價值即使主流VC看到,從他們的角度,可能不如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那麼有吸引力。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科技領域過去十幾年一直都有機會,只是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機會,一直都有比較好的吸引眼球的項目,大家也都衝這些機會去,然而真正賺到錢的投資機構還是少的。


環保領域是一個很紮實的行業,必須是一步一個腳印。不太可能很快成為網紅企業,兩三年就拿到很多投資的錢。根據我們的經驗,環保行業不少公司最後被國家隊收了,因為環保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包括國家層面的資金支持。


從融資的角度,我們會幫助環保企業對接主流的投資機構,以及商業銀行的貸款,後者不需要稀釋股份,對一些企業而言會是更受青睞的資金助力。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關注中國社創號在文章底下留言回覆 即可獲取“綠色影響力投資報告”PDF文件


Viky:近年來您做道夫子食品,聚焦植物基市場,為何會選擇這個領域切入?


張濤:現在美國在這個領域有幾百家公司,很多影響力投資的錢投給了美國本土的企業,像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從消費升級的角度看,美國也是個大市場。


國內和國外發展的階段不一樣,美國大約有1/3的人對植物基已經形成了品類的認知,這些消費者不一定都天天吃素,吃植物基,但他會在做菜或者去餐廳吃飯,或者一週的食譜裡,有意識增加植物基的東西,這就給植物基的創業公司帶來很大的商機。


但是國內目前主流消費者對植物基,還沒有形成針對這種產品品類的認知。


我們在中國做了道夫子食品,它是面向主流消費者群體的植物基初創企業的影響力投資和孵化機構。基於我們多年的經驗,你不可能把環保的要求強加到消費者頭上,怎麼把消費者變成環境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讓他們來做出自己的貢獻?那就從他們最關心的東西入手。


我希望能夠帶來更宏觀的改變,輻射更大的人群。我們準備連續做三年的項目孵化,每年投資和孵化10家替代性蛋白質食品領域的初創企業,三年一共30家。


我們希望這些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創業者,在各自的領域或地區起到中軸的作用,能夠通過產品和服務影響到普通的消費者,尤其是千禧一代的年輕消費者。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此前,道夫子投資了中國植物基企業“星期零”


03影響力的衡量:主要看創始人


Viky:您投資過的項目裡面,有投資回報比較喜人的案例嗎?


張濤:中國影響力基金投過一個叫中能環科的公司,因為他的業務做得相對比較大,基本上所有能源領域、石油領域的國企都是他的大客戶。


這家公司大概年收入在幾百萬的時候,新經濟項目就開始對它孵化。我們跟創始人一直在接觸,也比較投緣。創始人確實有環保影響力基因,一直驅動他很專注這個事情。所以中國影響力基金就決定進入成為他的股東。從New Ventures項目起,一起走過了7、8年,這家公司也從幾百萬的營收規模一直到現在的幾個億。


對於環保企業而言,這樣的成長速度算是比較快了。當然我們希望可持續食品企業能夠跑得更快,因為畢竟是面向消費者,比較容易成長起來。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中能環科董事長和創始人楊宇程(站立左二)2011年出席New Ventures Global在紐約的全球投資大會


Viky:您認為影響力投資機構是否需要評估影響力?在您的基金中又是如何操作的?


張濤:如果完全從商業的視角出發,去創造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的公司,主流意見是不需要評估和量化影響力。因為公司可以長大,被社會接受,是大的社會互動體系裡的一部分,也就證明了其可以創造價值。偏公益慈善視角出發的,就強調一定要評估影響力,否則沒有辦法說明資助的錢在創造價值。


我主導的機構應該介於兩者之間。剛開始也有影響力衡量體系,針對不同的行業和子領域。有的公司可能更側重節水,有的是節約能源,不一而足。所以針對不同子領域有不同的衡量指標。


另一方面,對初創公司而言,量化影響力還是有一定的壓力。因為真要衡量影響力,可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這10年的經驗告訴我,如果公司有條件做,肯定是錦上添花,前提是不影響初創公司需要聚焦的主業。


但是是否真正能夠堅持影響力,還是要看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就是創始人是不是有影響力基因,或者叫初心。初心是驅動他持久做這個事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是任何影響力評估體系都不能替代的。


當然你必須得有成功的商業,才能真正體現和擴展影響力。我們的側重點是尋找能長期合作的創業者,主要看人,如果找到合適的人就不必過多擔心影響力或使命偏離的問題。


另外,單個企業能帶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它的影響力應該更多體現在具體案例的示範作用,即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做同樣的事,而不單單是節約多少水、多少樹。當然,這些指標肯定是要去做衡量,如果有條件的話。但同時這只是滄海一粟,通過激勵更多的人和創業,才能真正帶來更多宏觀層面的改變。


Viky:那您如何看待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平衡,有取捨關係嗎?


張濤:肯定有取捨的關係。


如果真想做影響力投資,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否願意做出妥協,包括收入、時間、公司的回報等方面,甚至可能你去支持一些公司完全不為了財務回報,而是為了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你願不願意妥協,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如果不願意,我建議就不要做影響力投資了。


Viky:您如何看影響力投資的投後管理?特別是投後對影響力的管理?


張濤: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相對耐心一點,畢竟影響力資金是一種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如果創業者希望我們提供商業建議,或者我們覺得有必要提供商業建議,我們肯定會跟進。


但從影響力的角度,還是希望發掘和放大他們的影響力,去影響更多的創業者和利益相關方。我們的投後嚴格意義上不是一種傳統的投後管理,更多的是一種持續性的案例跟蹤和展示,因為他的影響力可能會迭代。


如果創業者有初心,做的事情在商業上能夠往前走,影響力肯定也會跟著放大。側重點還是要把企業做好做大,只要不偏離方向,影響力肯定會有的。我們儘可能不帶來干擾,不會拉著他到處去做路演,企業的影響力主要還是通過我們去對外溝通和宣講。


04價值觀一致的LP:耐心資本的影響


Viky:您說影響力資金是耐心資本,它的投資週期一般有多長?LP對回報週期有什麼要求?


張濤:我們前期的LP選對了人,所以他們對財務回報倒沒有那麼著急。目前道資本採用的還是一種所謂混合金融模式的影響力投資方式, 即資助和財務投資結合在一起做,從而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更多的初創企業。我們支持的企業,有投資佔股份的,也為近40家中外初創企業提供了金額不等的資助資金,此類資金支持是不佔股份的。


道夫子食品嚐試要做的孵化投資在影響力優先(impact first)的前提下,會在商業方面的考慮加大權重。背後的LP也都是一些高淨值個人或者家族辦公室,他們是比較耐心的,但我們還是希望能有一個突破。比如像我們在中國投的第一家植物基企業星期零,很快吸引了兩家主流VC的投資——

經緯創投和愉悅資本,說明他們還是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


Viky:您如何選擇LP?


張濤:還是要找到跟你價值觀一致的LP。大部分LP都追求財務回報,這無可厚非,只是有些LP可能會更願意用自己的錢去創造可持續的發展價值。比如從環保、氣候變化,或者動物福祉的角度,他們希望通過道夫子食品支持好的創業項目,能帶來好的影響力。所以首先理念要一致。


我們找的LP還都算比較靠譜,有意識地在尋找這方面的投資機會。有時候甚至是他們來影響我們,不是我們去影響他們。他們只是需要看到在中國能不能把這個事做成,我們是不是願意長期去做,是不是真心地在為影響力投資付出。我跟道夫子食品的共同創始人曾小虎畢竟在影響力投資領域從事很久了,所以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比較容易得到這些LP的認可和信任。


Viky:您的LP主要是境外的高淨值人群和家族辦公室,有沒有考慮國內資方?


張濤:國內家族辦公室還沒那麼到位,起碼理念上希望他們能夠跟國外成熟的家族辦公室更趨同,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國內的高淨值人群和家族辦公室,一般有很強的商業背景,目前想法比較非黑即白,要麼就做公益,要麼就做商業。即使他看中了一個所謂的影響力投資的項目,可能更多的也是看的商業方面的價值。


從我們的接觸來看,比較看好國內高淨值人群的下一代接班人,他們想去做投資的話,可能希望做一些跟上一代不同的事情,他們也會更關心一些社會問題。但是具體怎麼做,可能年輕一代需要看到更多實際的案例,才能帶來有效的啟示。


Viky:最後您對有意從事影響力投資的投資人,或者社創項目的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張濤: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有幾個問題可能要問自己,我管它叫三個C


第一個C,Contentment,你是不是有興趣做這個事情,是不是覺得開心?

第二個C,Compromise,你願不願意妥協,在收入回報方面,甚至在榮譽方面。

第三個C,Commitment,因為這個事情還是要很有耐心,不管是投資還是做企業,起碼得有8年抗戰的準備。


我經常使用這樣一個類比,如果傳統意義上的創投行為是馬拉松,那麼尋求三重底線回報的影響力投資就是鐵人三項。在我個人看來,影響力投資是投資的巔峰,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有悖常理的逆行,難是一定的,也註定是小眾行為,雖然其終極意義是大眾利益。如果關於上面3個C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放手去做好了,不要悔,也不要怕。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道夫子食品管理團隊和北京創業匯項目團隊


- END -

我們將精選問題邀請張濤回答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第五期預告


第五期,我們將採訪青雲創投戰略與研究合夥人盧琦。


青雲創投(Tsing Capital)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綠色產業股權投資領域的開創者和領先者,也是全球最早專注於該領域的股權投資機構之一,至今已在中國和全球範圍投資近百家公司,並在《2017青雲創投白皮書——通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中深入研究和闡述了可持續發展投資的未來。


“投頭是道”欄目接下來將對中國綠色環保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投資人系列訪談,看綠色環保影響力投資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關注社創號Chin@Vator,留意欄目系列專訪!

-投頭是道 往期內容-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投頭是道 | 道資本張濤:影響力投資的獨特價值是“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