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學習,孩子煩躁,家長苦惱,親子溝通試試這一招

“唉,唉...”女兒在我身旁走來走去,嘴裡不停地嘆氣,顯得有點焦躁,似乎又有些失落。

我知道,她是因為剛才背課文《匆匆》是遇到了問題。她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可似乎還是不太流利,有點灰心,情緒有點低落。

如果此時我提出建議:“你再多讀幾遍就會背了。”她肯定會辯解:“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我再重複“多讀幾遍”,她依然辯解“我已經讀過了”,之後雙方越說越大聲,越說越激動,一場親子戰爭一觸即發。

如果我批評她:“沒讀幾遍就被當然背不會,你以為自己有多聰明!”她一定會氣得走進房間關上門不理人了或是一聲不吭,內心開始再一次貶低自己“我確實很笨!”

如果我安慰她:“沒事的,現在背不會等會兒再背也行。”她會毫不猶豫地否定:“不行,我要交作業。”

......

宅家學習,孩子煩躁,家長苦惱,親子溝通試試這一招

怎麼辦?

我深吸口氣,表示對她的情緒給予理解和同情:“背那麼長的課文確實有點難度。”

女兒沒說話,而是默默地有讀了幾遍。過了一會兒,對我說:“把手機給我,我交作業。”

“背會了嗎?”

“我試試!”她的語氣很輕鬆。我知道,她背好了。

沒有過多地說教,只是一句簡單的同情,就幫助她克服了困難,平復了情緒。

同情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這一招我是屢試不爽。

二寶手碰疼了,哭得很大聲,我抱起她,親親她的小手,“哦,寶寶的手碰疼了!”二寶停止了哭泣。

二寶和姐姐吵架了,又哭了,我摸摸她:“寶寶和姐姐吵架了,心裡很難過吧?”她伏在我肩頭不哭了。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很多,家裡隨時“起火 ”,我“滅火”的方法就是

“對孩子有同情心”。

父母要有同情心

難道我們對孩子沒有同情之心嗎?”很多人會這樣反問。是的。

比如當孩子做事時不小心碰痛了頭,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自作自受,“活該!誰讓你不小心的?”

孩子考試沒考好,作業寫錯了,得到的可能是一頓罵或一頓打。

這就是對孩子缺乏同情心,這種不同情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感情和自信心。所以,這裡所說的“同情”,是對孩子犯錯時、受傷害時心情的感同身受,能體會到孩子在各種境遇中的不快樂、傷心、難受、委屈等各種感受,並認可他的感受,映射他的感受。

英國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孩子要有同情心。同情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的最寶貴的品質;同情可以讓我們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同情是孩子受到精神或肉體上的傷害時的一道神奇的陽光。”

我們為人父母對孩子應該懷有一顆同情之心。

宅家學習,孩子煩躁,家長苦惱,親子溝通試試這一招

同情助孩子心靈成長

我在和孩子們、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現在的孩子生活並不輕鬆,學習、作業、興趣班等常常讓孩子沒有了自由的時間、自主的空間,說不定還會遭受父母和老師的批評和懲罰。

有一次,我在我班做了個小調查,詢問“誰在家沒有捱過打?”平時嘰嘰喳喳的孩子此刻默默無言了,沒有人作聲。我又問他們被打的理由是什麼。孩子們紛紛舉手了。班長第一個發言:“我在學校掉了東西,我媽打我。”一個平時有點調皮卻又憨直的小男孩說:“妹妹老是搶我東西。妹妹哭了,媽媽就打我!”剛說完,他就用雙手捂著臉哭了。另一個很有主見的小男孩哽咽著說:“我媽老說我墨跡!”…

我驚訝:我一直以為,家在孩子們心中是溫馨的,沒想到家裡卻有很多讓他們不快樂的因素,尤其是二胎家庭,大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傷害更多。班上有個淘氣又不失正直的小男孩說:“家裡就像地獄一樣。我寫完作業要帶弟弟,弟弟哭了,我就得捱打捱罵。我生活得一點都不好。”

可憐的孩子,他的話讓我想到了契訶夫筆下的“凡卡”。聽到他們這樣說,我心裡很不好受,與其說同情他們身體上受到傷害,不如說同情他們心靈上受到傷害。

斯賓塞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孩子越小,心裡自助調節能力越差;3-7歲的孩子幾乎沒有心裡自助能力;3-7歲孩子有很少的心裡自助能力;7-12歲的孩子一般也較少,但明顯有了。在這種階段,環境就像是做陶瓷復陶坯,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快樂的畸形的環境中,孩子的階段性心裡會成為Ta以後性格的原型。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時常以同情之心去體會孩子在各種境遇中的不快樂。一旦你知道了是什麼原因導致Ta不快樂,要想幫助Ta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宅家學習,孩子煩躁,家長苦惱,親子溝通試試這一招

我不禁想起去年暑假前朋友圈瘋傳這樣一段話:

各位家長:暑假即將開始,我們把孩子交還到你們手上。整整兩個月,願你們母慈子孝,不要雞飛狗跳。中飯記得燒,作業記得教,談話要和藹,逆反不能叫,記得總微笑。因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哦!)兩個月和四個月相比,不會太長。一個孩子和幾十個孩子相比,容易得多。加油,你是最棒的家長哦!

同情讓孩子敢於面對

當我們懷有同情之心,真正理解、認可孩子的感受後,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會變得更容易些、更有效些。

去年9月開學的第一天,班上有個特別膽小的女孩哭著不肯進教室,她站在教室門口,緊緊地拉著爸爸的手,嗚嗚地哭著,無論爸爸如何勸說始終不肯進教室。她爸爸手足無措地看著我。我走到孩子身邊,輕輕拉起她的手,低下身子,在她耳邊悄悄地說:“你是害怕吧!來,老師牽你進去。”她停止了哭泣,乖乖地跟我走進教室,坐到位子上。當時我班數學老師很好奇地問我對她說了什麼,其實我只是認可她的感受,說出她的感受,她的情緒就得到了平復。

我作為老師給予孩子同情,能增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這對於家長同樣適用。

宅家學習,孩子煩躁,家長苦惱,親子溝通試試這一招

當孩子被理解時,他們的傷痛就會減少。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和老師的同情就是情感上的急救藥。當我們說出他們內心的困惑時,他們便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我們父母是愛孩子的,恨不得給孩子自己的全部。可是,我們光有愛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技巧和方法,對孩子懷有同情之心就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