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造假連累券商 中金公司、東興證券研報“踩雷”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馬嫡)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一事掀起市場廣泛關注,也讓曾經“力挺”瑞幸的一眾中介機構捲入風口浪尖。

4月3日,針對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證監會通過官方微信發佈聲明,稱證監會高度關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

此前4月2日,瑞幸咖啡盤前發佈公告稱,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建及其他幾名員工捏造虛假交易,虛假銷售額達人民幣22億元。坐實了此前做空機構渾水發佈的瑞幸咖啡造假報告。

今年1月31日,渾水發報告列舉了瑞幸咖啡5項數據造假證據、6個危險信號、5個商業模式缺陷。而就在此後的2月4日,中金公司公開發表題為《匿名沽空指控缺乏有效證據》的關於瑞幸咖啡的研究報告,對渾水提出質疑,聲援瑞幸。

中金公司提出了,沽空報告草根調研數據代表性不足,單店觀察天數和小票等樣本較小;沽空報告對在店消費的包裝產品適用增值稅稅率理解有誤;以及關於虛增廣告費用和單店盈利的指控較為主觀等三個觀點,表示該報告指控缺乏有效證據。

也正是由於這份“力挺”瑞幸的研究報告,讓中金公司在瑞幸坐實財務造假後捲入漩渦。記者注意到,中金公司還是瑞幸上市時的IPO聯席主承銷商之一,作為“看門人”,未來會否受到更多波及還是未知數。

4月3日,中金公司就瑞幸一事回應北京商報記者稱,公司已關注到此事,會密切留意。截至4月3日港股收盤,中金公司股價下跌4.75%,報12.44港元/股。

不只是中金公司,瑞幸一事也讓此前多家發佈研報看好瑞幸的券商慘遭“打臉”。就在瑞幸自曝家醜前一天,東興證券發佈研究報告表示,咖啡產業浪潮迭起,並提及了幾個重點標的。其中指出,瑞幸咖啡是互聯網+趨勢下,咖啡行業的後起之秀。截至2019年底,瑞幸直營門店達到了4507家,第四季度新增827家,創下 2019 年單季度開店數量新高。同期,瑞幸總門店數量比星巴克多了約200家門店,按門店數量計算,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咖啡連鎖。同時,研報提出了瑞幸的五大優勢,即客戶定位精準、位置優勢、營銷優勢、商業模式新穎、產品優勢。

次日,瑞幸便曝出醜聞,就此事如何回應,記者曾發文採訪東興證券,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覆。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此前摩根士丹利、安信證券、國盛證券等多機構也曾就瑞幸咖啡的財報發表點評表示看好。

分析人士表示,於投資者而言,券商研報是其獲取上市公司投資建議的關鍵渠道之一,但近年來,券商研報報喜不報憂被“打臉”的例子比比皆是,眼下大多券商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的依據多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分析師在這一前提下對其未來發展進行研判,而一旦上市公司提供信息不真實,預測就難以成立。越來越多的研報“踩雷”例子也證明了,一方面研究機構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對待上市公司信息更為謹慎,另一方面投資者對於券商研報也要綜合研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