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肺炎、“肝癌模型”

1 金星合昴星團:“維納斯”攜手“七姐妹”漫步蒼穹

天文專家介紹,4月3日,一場觀賞效果絕佳的“金星合昴星團”天象將現身西方天空,如果天氣晴好,我國公眾藉助肉眼或小型天文望遠鏡將會欣賞到“維納斯”攜手“七姐妹”漫步蒼穹的美麗畫面。

“隨著天色漸黑,在淡藍色的天幕上,金星與昴星團相互輝映,爭相閃耀,構成天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過,感興趣的公眾,尤其是天文攝影愛好者要抓緊時間欣賞和拍照,因為在4月3日21時之後,它們就會緩緩落入地平線以下。”趙之珩提醒說。

——新華網


2 面向精神分裂症精準診療 科學家發現有效生物標記


【今日科技】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肺炎、“肝癌模型”

▲基於多水平多組學的精神分裂症精準診療研究框架。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為突破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所面臨的巨大瓶頸,該所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共同建立基於多水平多組學的精神疾病研究框架,首次發現並從多方面驗證紋狀體環路功能異常是精神分裂症精準診療的有效生物標記。

由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劉冰、蔣田仔研究員領銜並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等中外多單位的研究團隊,針對精神分裂症精準治療研究最新完成的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該研究提供出一個全新精神疾病研究框架,並可能將推動神經影像成為未來精神醫學領域的有效臨床工具。

——中國新聞網


3 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 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今日科技】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肺炎、“肝癌模型”

▲螺旋藻在外部磁場控制下,能夠定向移動至腫瘤。受訪者供圖

因具有靈活運動、藥物運輸等能力,微納機器人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然存在極大的挑戰。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研究員團隊研製出了一款微納機器人。他們以具有生物活性的螺旋藻作為活體支架,將其浸塗磁性塗層、“改裝”成微納米機器人後,再調節外部磁場、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成功改善了腫瘤乏氧微環境並有效實現磁共振/熒光/光聲三模態醫學影像導航下的腫瘤診斷與治療。這項研究被刊登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科技日報》


4 靠裂解酶這張“嘴” 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今日科技】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肺炎、“肝癌模型”

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口腔及生殖道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共生菌”——糞腸球菌。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日前,他們課題組在國際病原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上發表研究稱,一個結構類似“八爪魚”的裂解酶“LysIME-EF1”,能夠高效裂解多種糞腸球菌臨床株,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科技日報》


5 研究確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有傳染性

德國研究人員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的論文顯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感染初期,上呼吸道有大量病毒複製和脫落,具有傳染性。

這項研究由德國柏林沙裡泰大學醫院、聯邦國防軍微生物研究所和慕尼黑施瓦貝醫院共同完成。研究人員對9名成年輕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病毒學分析,從患者咽喉、肺部採樣,並檢測了痰液、血液、尿液和糞便。

——新華網


6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造出“肝癌模型”

由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養了小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的肝臟中,成功製作出肝癌模型,這在全球還是首次。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顯示,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正常組織中,形成的腫瘤會表達肝癌特徵性標誌物並顯示肝癌的形態,可以製作肝癌病理模型,無需像以往那樣實施基因突變和插入缺失等操作,就可在器官中人為形成特定癌症(腫瘤)。

——《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