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還記得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面宋倩對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嗎?

“我為了你好”

這句熟悉的話是《小歡喜》的經典臺詞,但是卻道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相處方式: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一部暢銷全球20年的心理學經典之作,豆瓣評分8.2,由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和唐娜·弗雷澤共同完成。書中主要以一些情感關係中的衝突案例首次提出了“情感勒索”這個概念,指出了生活中被情感勒索的過程、情感勒索的分類、被情感勒索的原因和給出了一些正確應對情感勒索的方法。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什麼是“情感勒索”?

用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老師的觀點:情感勒索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控制行為最有力的形式,情感勒索者最瞭解我們,同時更能擊中我們內心的要害。

蘇珊老師提出了四種我們常被情感勒索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被困在情感的束縛中,被無形地傷害過。

1. 施暴型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李想要和男友分手,屢次被拒絕,男友最後挽救未果說出了這樣的話:你要是離開我,我就去死!

這種以死相逼的做法,聽起來讓人覺得可怕,卻又讓人覺得憤怒。這種先把要求列出來,而不滿足要求的後果往往是很嚴重的,殺傷力最大,由於害怕施暴者真的會做出威脅行為我們往往選擇退讓。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2. 自虐型

自虐型表現最多的就是對自己過於感性,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以此表現出一種讓人憐憫的行為。最明顯的就是對自己身體的傷害,這種人往往以此來要挾一些最愛自己的人,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方式讓人滿足他的需求。

3. 悲情型

悲情者和自虐者相反,是對外把罪名扣到他人身上,演繹一番“苦肉計”使被勒索者有種罪惡感。尤其表現在父母要求孩子要順從自己的做法,不然就被扣上“不孝順”的罪名。

4. 引導型

引導型相比前面三種類型,有種“溫水煮青蛙”的表現,最不易被發覺。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對另一方無條件服從,對她百般呵護,讓對方產生依賴感,循循善誘,直至對方按著自己的目標去邁進。

“你最關心的人,知道你的死穴在哪。”

愛我們的人往往是傷我們最深的人,因為他們都知道從哪裡進入我們內心的深處,並且百試百靈。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以上的四種類型是情感勒索的一些表現,我們之所以會被“勒索”,既基於我們的情感基礎,又受三種感覺的影響:

|恐懼感

|責任感

|罪惡感

這三種感覺常常是因為上面四種形式的出現,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我們都害怕被人憤怒地指責,更加不想有發生衝突的畫面,正如此,內心產生了恐懼,我們不得不放棄表達自己想法的念頭。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那我們怎麼能對正義的呼喚、對他人的需求視而不見呢?最為明顯的,是一些具有阿特拉斯綜合徵的人,他們往往責任心過於強烈,覺得自己什麼事都能自己完成,並且都與自己有關,情感勒索者瞄準了我們的軟肋,進而一針見血。

書中提到:作為一個有良知、負責任的人,罪惡感可以說是一項必備的人格要素。

嚴於律己是沒有錯的,但是個人的嚴格要求有時候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罪惡感的來源,正是我們時刻亮起心中的一把標尺。善於推卸責任的情感勒索者抓住了我們的這個特點,時刻傳達出一種信號:可能因為我的爽約,導致了她的心情不佳;因為我導致她遲到。不管是不是我的錯,我又願意為這個事承擔責任。當正常的罪惡感失去控制,我們就會完全被俘虜。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那麼,被抓住了這些心理活動的我們需要如何應對這些情感勒索的伎倆,重新做回自己呢?

心理學認為:解決精神上的困擾,其實還是靠自己改變的決心和勇氣。

直面情感勒索的情緒,堅持自己的立場

書中說到:過去面對情感勒索,你都在以一種慣性的、可預測的方式做出回應。

因為擔心害怕,因為自身的責任感和罪惡感作祟,被勒索者總是先在自己的腦海裡預演了一番,未開始行動已經在思想上將自己打敗。

正如一些孩子,已經不願意和父母多加辯解,因為他認為不管自己怎樣努力,父母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堅持自己的立場,需要反覆練習,學會說“不”,只有對自己有足夠的內心,並且堅持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會有改變的機會。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SOS”策略,積極應對情感勒索的每一個環節

“S”是停下來,在被情感勒索的時候,如果害怕那就先不要回應,以不變應萬變,多預留一些自己思考的時間 ,延遲對情感勒索者的回覆也可以讓自己有反轉的餘地。

停下來,還需要自己有忍受痛苦的準備,這個時候其實情感勒索者會以一種不斷暗示的方式來要求你做出回應,但是想要實現自己的完整性,還是需要學會隱忍的。

“O”冷靜觀察,有助於你更加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並且找出情感勒索者背後的真正原因,做一名旁觀者。

發現事情的本質,並且找到情感勒索者情緒化的一些本質和信念。

但事實上是,在生活的很多階段,都有一些影響深刻的人向我們灌輸這些概念——如父母、老師、導師或密友等。因此,在情感勒索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確立自己對自己的信念,因為你的所有感受都建立在信念之上,它們也是你應對情感勒索時的武器。”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事情沒人告訴我們,我們就天然認為這個不合理的事情就該這樣做。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被扼殺了自己的表達欲和追求真實的自己的自由。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S”制定策略,不管怎樣,任何的慣性行為都需要反覆地練習才能發揮作用。

  • 非防禦性溝通
  • 化敵為友
  • 條件交換
  • 運用幽默

非防禦性溝通,我們先看看什麼是防禦性溝通:

告訴我,我要怎樣做,才能讓你舒服些?

好吧,假如你真的生氣,那我可以改變主意

你怎麼可以那樣說我,我可是為你付出了一切。

這些明顯帶著防禦性的溝通,往往讓對方難為情,甚至被強迫要求完成對方的要求。

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溝通:“對不起,讓你這樣生氣了”。

也就說,在對方有所抱怨的時候,儘量不要做無力得辯護和解釋,這樣往往不至於把自己的處境逼到尷尬的位置,畢竟在親密關係中,最終可能我們還是會選擇妥協。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化敵為友,通過安靜的態度進行溝通,傾聽對於表達往往能把對方的抱怨和怒氣降到最低。

因此,這個時候希望你們能儘量平撫一下心情,然後嘗試著用解決辦法的口吻與對方溝通是最恰當的方式。一味地批評和攻擊,只會激起對方的防禦心理。


條件交換,說的簡單一些可以理解為是換位思考,如果雙方都渴望有所改變,就需要彼此退一步做出改變和付出。

我希望你的體重能減下來,

我希望你能多點陪我說話,不要總是一下班就只做自己的事

條件交換,最重要的是大家邁出一步,共同改變,這樣才能找到扭轉的局面,雖然剛剛開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兩個人還希望能在一起,條件是最好的制約方式。

《情感勒索》:從心出發,突破情感束縛的牢籠,做真實的自己


運營幽默,往往能讓想要發脾氣的人破涕為笑。在親密關係中,通過幽默的方式恰恰更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總結以上的四種策略,其實都可以看到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溝通,先有溝通才會有接下來的改變。想要不被情感勒索者控制,是一個長期的練習過程,畢竟在親密關係中,這些方式早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莎士比亞說,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最終,我們被情感勒索者圈進牢籠,其實還是我們自己,即使我們知道了那些情感勒索的陷阱,如果害怕改變,依然無法獲得內心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