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2019“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评选

汉中市2019年度

“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评选

为了总结宣传改革成果,激励改革创新精神,市委决定开展汉中市2019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评选活动。经过多方推荐和评选,现推出20个“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候选案例,请广大网友选择10个,投上宝贵的选票。

投票时间:

即日起至4月13日24:00

投票方式:

关注“汉中发布”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投票”两个字,即可蹦出投票链接。

投票规则及说明:

1、每位网友选择不多于10项进行投票

2、每人限投一次

3、网上投票得分占评价总分的25%

1、汉中市改革镇(办)纪检监察体制

汉中市以镇级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全市169个镇(办)全面推进镇(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落实了机构、人员、阵地,规范了工作程序,实现了纪检干部专职化、纪律审查设施标准化和工作运行规范化,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2、汉中市建立干部政治表现考核评价办法

汉中市创新建立《市管干部政治表现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细化量化评价指标、严把知人识人关口、考准考实政治表现、用足用活考核结果等重要举措,对全市120名拟提拔重用和249名拟晋升为一级、三级调研员人选的市管干部政治表现进行了考核评价,将政治标准落实落细到干部工作全过程。荣获“2019年度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等奖”。

3、汉中市实施“五大载体”宣传宣讲模式

汉中市统筹运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天汉百姓宣讲团、天汉讲坛、“书香天汉•全民阅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五大载体”开展宣传宣讲工作,架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大众、深入人心的桥梁,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理论宣传大众化的新格局。该模式被评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二等奖。

4、汉中市创新镇级管理体制改革

汉中市在洋县、西乡、镇巴、留坝4个县开展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试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事管理创新,健全基层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有效解决镇级机构设置与实际运行不符、编制管理与人员岗位不符、津补贴发放与工作绩效不符、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不符等突出问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镇级管理体制“汉中经验”。

5、汉中市全面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改革

汉中市全面推进预算联网监督改革,促进人大预算监督从程序性监督迈向实质性监督,实现由定期报表审阅向实时电子审阅,由静态时点监督向动态全程监督,由发现问题监督向预防问题监督,由事后被动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主动监督的转变,切实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翔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6、汉中市实施“三六三”举措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积极实施民营经济创新驱动战略,打出“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排忧解难”的“三六三”组合拳,搭建政银企互动、基金投融资、创业孵化、自主创新、人才科技对接、综合服务六大平台,构建了全方位多领域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实现民营经济连续逆势增长,2019年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7、汉中市创建“学研在汉中”区域特色品牌

汉中市通过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完善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高端人才引进、研发骨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城市教育、科技、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学”“研”融合、相互促进,为汉中可持续发展注入长久动能与活力。教育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考上线率实现“八连升”。

8、汉中市推进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

汉中市通过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工作机制,强化职能职责,强力推进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指挥运转有序,社区矫正执法水平提升,司法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全省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9、汉中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建立健全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共性指标框架,持续推动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深度覆盖,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10、汉中市搭建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

汉中市聚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融资公司转型,做大做强产业基金,建立纾困资金,搭建金融超市,积极争取债券资金,化解融资难融资贵背后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挥了投融资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增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11、汉中市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改革

市人社局通过整合就业服务资源、建立就业创业培训“智慧超市”,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劳动者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多项就业服务工作典型案例被中省媒体宣传报道。

12、汉中市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汉中市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界定组织成员,规范组织运行,开展股份合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市1905个行政村全部组建村经济(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空壳村由47%下降到20%。

13、汉中市创新“五个三”脱贫攻坚机制

汉中市通过引入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创新“五个三”数据信息管理机制,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推动全市扶贫对象精准管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五个三”脱贫攻坚数据信息管理机制被《人民日报》、国务院扶贫办网站刊载宣传。

14、汉中市创新医养结合建设“医养在汉中”

汉中市着眼打造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塑造大品牌,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医养在汉中”区域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汉中发展特色医养、做强幸福产业、促进就业增收,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医养需求。改革举措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专题报道。

15、汉中市推进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

汉中市制定出台《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若干措施》,保障军人依法优先,实施军人军属优待政策,扶持军人及随军家属就业创业,加强双拥宣传教育和部队保障工作,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尊崇军人和优待军属的良好风尚。成为全省首家推出此类措施的地市,受到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肯定。

16、汉中市创新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

汉中市通过建立全方位责任机制、实施“6+7+8+9”模式、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改革举措,实现了2019年度全市安全生产零死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大事故起数“三个大幅下降”的良好势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宣传推广。

17、汉中市创新“食药检测+科普宣传”模式

汉中市探索“食药检测+科普宣传”模式,建立“开放式”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平台,规范基地运行管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布专业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成功创建为我省首家“国家市场监管科普基地”。该模式被学习强国、《陕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

18、汉中市推进“智慧汉中”建设

汉中市以改革发展的思维创新“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社会资本+政府财政”、“内培+外引”、“最小化自建+最大化上云”的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数据汇聚,提升数据共享和开放,增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破解推进体系、建设资金、技术人才、云建设模式四个方面的问题。“智慧汉中”建设蹄疾步稳。

19、汉中市深化公益诉讼制度改革

汉中市通过健全完善机制、严格规范监督、汇聚监督合力、回应社会关切,推进公益诉讼制度改革,办案规模持续扩大,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资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益诉讼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

20、汉中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构筑“智慧办税”平台

汉中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部署、征管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智慧办税”平台,以数据治税、风险管税、智慧办税为核心,构筑了“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兜底”的立体化、集成化、多元化整体办税服务模式。改革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