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冯尘


当妈后,整个的生活都乱套了。

这是无数现代妈妈的真实写照。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几千年来的社会文明将女性与母亲紧密相连,当一个女性戴上了母亲的头衔社会才会给予她“完整性”的认可。

殊不知,充满爱的“母亲”形象背后是“他我”与“自我”的激烈撕扯。一边是孩子的各种需求,一边是自我价值的内在渴望。

很多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觉做母亲,“忘我”、“无私”是母亲角色的组成部分,但这种所谓的无私奉献违背了人类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实质;有的女性用社会标准来践行母亲这一角色,努力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妈妈”,无限次的自我压抑,让自己倍感焦虑。

母亲在成为母亲前,还是一个独立个体,有着自己“成长”、“价值感”等个体的内心需求。而成为母亲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向他人让渡自己的过程。

似乎,作为母亲,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着他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及在二者之间自由穿越的能力。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然而时代在变,社会包容性越来越高,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个体的意识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当你在努力平衡不同的身份时,是否也发现了这是一个伪命题?

张小桃《你是孩子的光》中道出了困惑无数妈妈的问题本质:

“各种纠结、矛盾、困扰背后的真相只有一个:不敢去做自己喜欢的那种妈妈。”

《你是孩子的光》不是告诉你应该如何实现家庭和生活的平衡,而是用不同的决策法则、思维方式、育儿理念唤醒妈妈:妈妈不仅是妈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妈妈们需要找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内心渴望。养育的实质是一个用高质量生命状态影响低质量的生命状态的过程,在温暖孩子之前,你得先让自己发光。

作为咨询顾问的张小桃,创造性的将商业咨询方法应用于孩子教育和亲密关系中,提出了

“感性决策、理性行动”的成长理念。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新时代的妈妈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感离不开自我认可、亲密关系中的家庭共识、以及育儿的独特见解。

一、自我认可。

1、人生最大的限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职场妈妈们每天朝九晚五,在事业上实现自我价值;却对孩子心怀愧疚。全职妈妈们每天被鸡毛蒜皮的琐事缠绕,照顾孩子的同时,作为个体的价值感遭到质疑。

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感在职业中不断提升;而育儿理论的不断升级,也指出孩子需要妈妈在家庭中不断付出。

“我的生活完全失控了”,这是无数现代妈妈的真实写照。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知乎上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多当妈后的女性,都有着间歇性、持续性的精神崩溃。

当一个人不断地被负面情绪掌控,人生也就离悲剧不远了。

自我认可,从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开始。

《你是孩子的光》中写道:

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内心深处的期待和渴望,特别是负面情绪,更是发现真实需求的指引。

所以,妈妈们不能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负面情绪更是指引妈妈们找到内心渴望的引子。

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种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要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2、你的幸福取决于你自身的感受。

刚加入创业公司不久的张小桃,除了每天昏天黑地的工作以及周末的加班外,还要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让旁观者无法想象的是,如此独立成功的女性也有着很多情绪崩溃的瞬间。

她的负面情绪因为与老公的争吵而爆发。一方面觉得自己委屈,感觉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对家庭和孩子有所亏欠。

突如其来的身份变化、生活琐事的缠绕、工作的压力、自我的怀疑犹如千百双魔爪一起破坏了妈妈曾经的智慧,妈妈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好好的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很多妈妈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黯然落泪;会在光鲜亮丽的他人面前无限否定自己;更会因为搞不定熊孩子而又爱熊孩子的两难情绪崩溃。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理智与妈妈们渐行渐远,她们眼中看到的是无数的“事情”,而不是“事”和“情”。

“事”和“情”混为一谈,就像是一堆乱麻,理不清,又剪不断。

分开来看,这就是自我评价的一个方法:

“事”的层面是否达成了目标;“情”的层面是不是符合个人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叔本华说,别人眼中的你并不能决定你的幸福程度,你的幸福取决于你自身的感受。

先自我认同,然后才会有别人的认可。

妈妈不是超人,要学会在无数的事情面前“抓大放小”,生活已然不易,又何必再过度勉强自己。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二、共赢思维

1、育儿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统一。

“不用你教我怎么当爸”、“我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这是很多妈妈非常有共鸣的话语,之所以有共鸣往往是因为这些话都是在与丈夫的激烈争吵后,听到的。

育儿分歧,是无数家庭争吵的导火索。

当父亲粗暴的呵斥与母亲温柔的理论碰撞:育儿的分歧就产生了,加上情绪的催化作用,一场毫无征兆的家庭战争也就此拉开序幕。

温柔的理论被父亲认为是娇惯孩子;粗暴的呵斥被认为是对孩子的压制……

实际上,育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统一。

当家庭大战爆发,一场谁输谁赢的斗争也就开始了。

夫妻争论的焦点已经从“怎么样对孩子好,孩子的行为怎样是对的”悄然的转移到了父亲与母亲谁对谁错,甚至是最后的赢家是谁。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张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中写道:

对于刚刚踏上追寻自我之路的妈妈来说,重要的不是眼前一件事的输赢,而是在这条路上,能有多少人愿意陪着你一起前行。

大战迷雾中的人,很难认识到: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案,除了对你好、对我好,还有第三种答案“对我们大家都好”。——这就是共赢思维。

共赢思维的本质是: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这种方式对他是否合适。

对教育方式的争论没有意义,因为这种争论已经将孩子置于“破坏性”的环境中,伤害已经铸就。

所谓至要莫若教子,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共识就是要把下一代教好

男性是理性的动物,他们喜欢把问题当做盒子,打开即完;女性是感性动物,她们喜欢把问题当成毛线,越扯越乱。

男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共赢的本质是是对一家人都好,这就需要一致的教育原则以及教育过程的相互配合。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2、接纳比正确更重要,权威来自认同,而不是来自高压

孩子抵御不了动画片的诱惑,家长选择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高质量的动画片,能够让孩子学到科学知识、理解生活的美好,在电视中体验生活。但电子产品也有着数不清的弊端。

很多家庭的亲子矛盾由此产生。

楼下的邻居,他家的电视经常处于挂在墙上与装在箱中两种状态。当孩子看电视并且毫无节制时,电视就被拆下来。

当父母无力应付孩子的需求时,电视就被挂上。

所以,电视挂在墙上几个月,摘下几个月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挂在墙上的日子,电视一直开着。可是,电视收起来的日子,手机一直开着。

这种强制的做法,并没有让孩子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而是一些非常错误的示范:

高压与屈服。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看动画片是孩子的需求与意愿,只要不是违反法律的以及破坏性的行为,父母都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自觉遵守。

接纳孩子的需求,确定家长的目标,然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说明理由,达成共识,一样可以让孩子按规矩办事。

接纳,尊重了孩子被关注和被满足的需求。

共识,让孩子下意识的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负责的意识。

何乐而不为呢?

三、育儿见解

互联网信息铺天盖地、各种学科交叉纵横,思维、阅读、计算、记忆、审美、动手、……无数的辅导课程让父母眼花缭乱,甚至很多的父母出现了选择焦虑。

焦虑的本质是不明白自己的育儿目标: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完这本书,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我认为孩子最需要锻炼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格独立”的能力。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父母或亲人的陪伴,让孩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也有可能会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够拓展孩子的知识面,从而拓宽孩子的认知。

但也有很多回答限制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问父母“为什么要上学”?很多的父母给出的回答是“不上学就找不到工作”。这样的回答距离孩子的认知还好远好远。

但如果你问孩子“你猜猜妈妈怎么知道答案的?”“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会讲故事吗?”或许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就不会停留在表面。

没人爱听大道理,但大部分人都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好奇。

想让孩子具备应对问题的能力,就要用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孩子去思考。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独立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我们看到那些成年后依然被原生家庭束缚的人,多数是因为在年少时父母并没有给予他们“独立的”支持。

对孩子来说,首先他们要学会行为上的独立,然后由行为上的独立带来判断和能力上的独立,这个时候他们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就是人格上的独立,即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培养孩子独立最好的方式,就是妈妈懂得“放手”。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探索和试错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体验获得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而不是替代和包办。

《你是孩子的光》:想让孩子发光,先把自己点亮

每一个妈妈都是在成为妈妈之前成就自己,成为妈妈之后成就孩子。如果你是被生活裹挟前行的妈妈,而内心又不安于现状,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你是孩子的光》,它会告诉你破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会帮助你找到内心的渴望,会让你理清家庭关系,帮助你明确育儿目标,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温暖你内心的那盏灯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