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曾經,在西方許多信徒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信條: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耶路撒冷。他們之中,有的人在朝拜的時候被耶路撒冷的壯美所吸引,決定以後每年都來朝拜一次;還有的,則是終身留在了耶路撒冷。

在深圳,同樣有一個令家長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做“百花”。來了深圳,只要有了孩子,家長就不會停止對百花的嚮往。

1.深圳家長的“朝聖”之路


百花,其實就是深圳最知名的學位房片區——福田百花片區。由於這個片區裡擁有實驗學校小學部、荔園小學、百花小學以及實驗學校初中部等深圳名校,自然成了深圳家長們的魂牽夢繞的聖地。

他們之中,有的會每週帶孩子來百花的培訓班“朝聖”一次,造成了百花二路“逢週末必塞車”的定律。每到週末,在百花生活的我總是能從窗外聽到此起彼伏的喇叭聲,如果想要在培訓班上下課高峰期坐的士出行話,必須走到百花之外的上步路上車——因為,如果的士開進百花二路的話,就會被接送的家長們堵得寸步難行。

還有的家長,傾盡所有,就是為了把家庭留在了這裡。當然,這類人只是少數。畢竟,如今百花片區學位房的房價讓許多家長望而生畏。

當年,在我搬到百花住的時候,一套住宅只要幾十萬元,而現在一套學位房動輒上千萬。在這裡,最受家長們歡迎的是44平米的小戶型“上車盤”,如今掛牌價已高達1000萬以上,單價將近25萬/平。

北大光華學院副教授香帥,曾計算出的深圳百花片區的學位房溢價高達613萬元,全國最高。

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即便如此,求購學位房的家長還是絡繹不絕。在我家小區門外,一眼望去,除了房地產中介,還是房地產中介。而且,這些中介從來不愁生意,相反求購者還是一房難求。因為百花的業主鮮有人掛牌,造成了一種百花學位房奇貨可居的局面,似乎讓沒買學位房的深圳家長更加眼紅。

我的一箇中年人朋友,雖然一直在龍崗生活,但是,他每週末都會千里迢迢開車送女兒來上培訓班。在等候女兒的時候,為了排遣寂寞,他又在隔壁的琴行給自己報了一個吉他培訓班。他週末的生活重心,看來已經落在了百花這片土地上。可惜的是,他的吉他水平似乎一直沒有多大進步,不過假如他的女兒能考上名牌大學的話,他一定會感到分外寬慰吧。

還有一個在讀中學的朋友,雖然家住南山,但是因為學習感到吃力,家長便報班讓她到百花補習。我問她為何一定要來百花而不是在南山補習,她說她的家長認為百花會有一種給人以信心的感覺,就彷彿百花是一個聖地,將來能給學生顯出神蹟。

當然,作為一個家住百花的居民,我身邊的鄰居也是一茬又一茬地更換。他們搬來的原因,也自然是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就近讀書——把時間花在學習上。

不知何時起,百花成為了整個深圳的家長的精神故鄉。百花的學位和培訓班成為了一種鐵則,就像宗教一般引領起了一股狂熱。

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2.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百花


十幾年前,我搬家到了百花。那個時候,百花還沒有今天這般有名。因為,那時沒有人關心學位,也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培訓班林立的局面。

作為一名百花的居民,我見證了百花十幾年來的變遷。而一切的變遷,又是那麼有條不紊。在百花,有人開的餐廳倒閉了,取而代之的是培訓班;有人開的超市倒閉了,取而代之的是培訓班;有人開的電影院倒閉了,取而代之的還是培訓班——在家長心中,百花是如此神聖的地方,怎麼能夠容許娛樂場所的存在呢?

最後,在百花,剩下的是邦德,是藍天,是新東方,是學而思……

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在深圳的家長眼裡,百花的每一處都是不可爭辯不可挑戰的權威。每一座建築都彷彿神廟一般被賦予了神聖的屬性。在拆遷頻繁的深圳,由於百花的神聖屬性,從來沒有任何一支拆遷隊伍敢於踏足百花……

當年,在我剛剛搬家去百花的時候,百花的又老又破又小的房子幾乎無人問津。如今,百花房價的高漲反而使家長對百花學位房趨之若鶩,彷彿正是高居不下的房價給了買學位房的家長信心。這種盲目的追捧,不禁讓人感到有些擔憂。因為,這種狂熱總令人感受到一種本末倒置的味道。

作為百花居民的我一直在想:就算家長們保證了所謂的優質學位,名校真的就能帶來家長期望的結果嗎?家長們的期望就是一個——望子成龍。可是,就算讀了名校上了培訓班,就真的能大概率培養出學霸嗎?

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至少,我當年在百花讀書的時候不是這樣的。

當年,我在百花上學時,每個孩子一進學校就被分為三六九等,成績好的學生一直獲得老師的誇讚;而成績差的學生早早就被老師拋棄,心態上就已經低人一等——我想,假如這些孩子去其他普通一點的學校,至少學習的心態會好很多。而像我這樣成績中等的學生,天天惶惶不可終日,不論如何努力也成為不了“上流階級”,同時還擔心自己一不留神就會跌入“貧民階級”。

同樣,培訓班其實就是名校教育在課餘時間的延續。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聽所謂名校老師講課都提高不了成績,難道聽外面培訓班的老師講課就會有效果嗎?光靠學習時間的堆積,就真的能讓孩子發生“質變”嗎?

在我上初中那時,一個同學給我印象特別深,他數學成績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成績又很不理想。由於考試總分長期處在中下,他一直就是老師們批評的對象。可是,當他初中畢業後去了美國,他居然最後一路讀到了博士,成為了一個科研人員。可見,並不是所有學霸都適合百花這片土壤。

後來,當我上高中的時候,發現周圍不少成績優秀的同學也並非出身名校,這說明,上名校並不是一個小孩成為學霸的必要條件。

在我看來,每個孩子天賦所在都不一樣,他們的成熟年齡也不盡相同。用百花的名校加培訓班的統一模式去培養學霸,未必是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3.百花是一座圍城


有一天,我聽說了一個詞彙,叫做“耶路撒冷綜合徵”。它的一個症狀表現是,當一個信徒來到耶路撒冷,發現耶路撒冷平淡無奇不過如此之後,走向了心理崩潰。

在我曾經的初中同學當中,實在有太多“失敗”的案例。即便在所謂的名校中接受教育,他們最後也還是無法獲得理想的中考成績,最後只得另謀出路。不過,如今許多深圳家長依然對百花的教育趨之若鶩,因為沒有嘗試的話他們永遠不會知道失敗的痛苦。

其實,作為百花居民的我,一直在體驗一種失落感。如今,環顧四周,我再也看不到曾經的同學。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從前朝夕相處的大部分家庭,都會在某一階段離開百花,再不復還。

或許,百花就是一座圍城,不斷有人希望進入,也不斷有人黯然退出。

B面百花:深圳家長“夢碎地”

事實上,深圳家長的狂熱並不是史無前例的事情。當年的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追逐學位房的家長也不在少數,可是,當泡沫破碎以後,他們就不再會把名校當作追求,而除了少數專攻名牌大學的考生之外,也鮮有人會刻意去上補習班。當然,這不是因為日本人不重視教育了,而是他們變得更加理性了。

那麼,為何深圳家長願意一擲千金呢?從供求關係的角度來看,深圳經濟快速發展,許多家長又渴望讓自己孩子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加上教育資源緊缺的現狀,於是百花的學位房以及培訓班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但我認為,深圳的城市化發展也是一個原因。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深二代”,他們的思維模式肯定是和老一輩的家長不同的。畢竟,很多家長都不是在發達的城市中長大。他們很多人事業上可以做到成功,但是卻無法理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這種不理解,他們會產生一種焦慮——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子女沒有任何辦法。

於是,他們就試圖用一種一勞永逸的模式,去解決自己的焦慮。而在許多焦慮的家長看來,百花模式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孩子考試考得好,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就都會得到認同;假如孩子一心一意投入到學習上,那麼他們就能心無旁騖,不再給家長帶來各種麻煩。

不過,這些家長的如意算盤似乎有點經不起推敲。因為孩子畢竟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學習機器。很多家長自己不是單位業績第一,卻幻想孩子成績第一,假如自己的孩子無法成為第一的話,那麼誰來為這個結果負責呢?

歸根結底,去百花朝聖的家長們,往往是看不清現實的。他們望子成龍,但是也許他們還連“龍”是什麼都不清楚,就等不及地撲向了百花這片“聖地”。

出品:深圳客

主筆:張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