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殺(今古故事)

文、吳永勝

琴殺(今古故事)


 
  南宋末年,洪城金華道觀,住著個叫青木的道士,這青木道人年逾古稀,琴藝出神入化。據說,有一年隆冬,鵝毛大雪紛紛揚揚,青木道人在書檯上彈琴,彈的是自譜的曲子———“春暖花開”,剛彈了小半闕,漫天飛雪不見了蹤影,地上堆積著的厚雪迅速融化,雪下的枯草竟一點點綠了。半闕才過,書檯周圍的樹生出了新芽。一曲終了,整座山蒼松滴翠,綠草如茵,小花開得漫山遍野,冬眠的青蛙竟然破土而出。
  這年,蒙古大軍在大汗蒙哥率領下入蜀,十個月裡,蜀中郡縣大半落入了蒙軍手中。現今全部人馬鐵桶般圍著合川釣魚城。釣魚城依著長江,城高牆厚,城內糧草充足,蒙古軍久攻不下,便打算長期圍城。數萬大軍駐在城外無所事事,那蒙哥別出心裁,竟擺了個鬥琴的擂臺。說凡是南朝人能贏了蒙古琴師答雷,不但賞黃金千兩綾羅百匹,而且還將大軍撤出四川。如果輸了,打擂者便要被斬首示眾。一時間很多琴師去鬥琴,卻沒有誰勝過答雷。一個月下來,喪命的琴師竟有好幾十個。
  這天早晨,青木道人正要給弟子們講琴,卻發現他最喜愛的弟子俞臻不在,問其他人,都埋著頭支支吾吾不回話。一種不祥之兆立刻湧上青木心頭,一問,俞臻去鬥琴了。問俞臻走了多久時,弟子說昨日就啟程了。青木道人長嘆一聲,吩咐弟子把那樽桐木古琴裝入琴匣:“為師這就往合川去,只希望俞臻他還沒有和蒙古琴師相鬥。”


  第三天正午,青木道人到了合川蒙古軍營外,見一張張牛皮縫起來的蒙古包,像河灘上的卵石,那些慓悍的蒙古兵,更像螞蟻一樣多。一大堆蒙古包中間,立著根高約十丈的旗杆,掛著一面旗幟,上面用蒙文和漢文寫著“琴挑南朝”!旁邊一溜兒掛著幾十顆頭顱,定睛一看,最下面那顆怒目圓睜的頭顱,不正是俞臻麼?青木道人忍住滿腹悲憤,由蒙古兵丁引著,進了一座最大的蒙古包。但見滿頭梳著無數小辮子的蒙哥,坐在一張虎皮椅上。左邊琴凳旁,一個神情倨傲、麵皮白皙的中年人,便是蒙古琴師答雷。答雷身後,還有幾個穿著宋廷官服一臉諂笑的人。
  蒙哥志得意滿地道:“看來南朝真是氣數盡了。不但領兵打仗不是我的對手,就連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琴藝也不堪一擊!”青木道人冷冷一笑,不卑不亢地說道:“貧道倒是記得,前些年有一個什麼北方流族,被金人追擊,如喪家之犬,後來低聲下氣懇請我朝出兵,擊潰了金人,才有立腳之地。大汗可知道是哪族?”蒙哥聽青木道人這樣一說,臉色一沉,正要大發雷霆,轉念一想,嘿嘿笑了:“我懶得和你逞口舌之快。有什麼本事,現在就施展出來吧。”大手一揮,示意立刻開始比試琴藝。
  青木道人示意蒙古兵端來一盆清水,仔仔細細洗手擦乾,這才將桐木古琴捧出。隨著蒙軍元帥汪德臣一聲“開始比試”,答雷修長的手指立刻落到了琴絃上,琴聲激揚,只聽得音律艱澀厚重,抑揚頓挫起伏跌宕,青木道人覺得身前身後到處是重重疊疊的敵人,刀槍破空的嘯響,馬蹄疾叩的悶響,鸞鈴搖晃的脆響,成千上萬人的山呼海嘯,全都聚集著,向青木道人壓迫過來。青木道人心中一動,暗道這蒙古人倒有些本事。也不遲疑,揮指徐徐撩撥琴絃,彈的卻是《空山鳥語》,琴聲不急不躁,舒緩平和。答雷一聽,不屑地冷笑了。《十面埋伏》說的是楚漢爭霸的故事,是無法形容的大聲勢大氣魄。《空山鳥語》不過是雅曲,與之相比,太小家子氣了。心說:“臭道士,我看你在千軍萬馬中如何鳥語?”這樣想著,十指如雨點般疾落到琴絃上,那氣勢,又強了幾分。

  可片刻工夫,答雷卻感覺不對,自己氣勢磅礴的十面埋伏,卻沒能蓋過青木道人的空山鳥語,先還只是偶爾聽到幾聲鳥啼從金戈鐵馬中穿透出來,漸漸地鳥聲便多了,一聲聲鳥啼,在空曠的山谷中激盪迴響。不知不覺中,答雷似乎看到一片山谷,掩在山嵐曉霧中,太陽正從東方冉冉升起,萬道霞光中,整個山谷如同人間仙境。指間竟然不知不覺附和著青木道人,也去奏那《空山鳥語》,等到醒悟過來,再續彈《十面埋伏》,已經不成曲調。
  青木道人一曲奏完,帳篷裡的人似乎都有些神思恍惚。汪德臣輕咳一聲,道:“本帥以為,這一場雙方各有千秋,該是平局。當然,為了比試公平,還得看看你們南朝的官兒裁判以為如何?”立在青木道人後的幾個人回過神來,趕緊說:“我等也覺得這場比試不相伯仲。”汪德臣滿意地點點頭,又宣佈開始第二場比試。青木道人早知結局如此,也不分辯,輕撥琴絃,又彈奏開了。沒想到,他彈出的竟有些像是《十面埋伏》。和答雷不一樣的是,入耳並不聞金戈鐵馬之聲,先是風聲如泣,雨聲如訴,隱隱約約夾著悶雷聲,漸漸雨聲漸疾,風聲厲嘯,一股潮溼陰冷的氣息竟若有若無地在帳篷中瀰漫開,所有人彷彿都籠在陰晦而又森冷的雨霧中,答雷咬一咬牙,彈起《高山流水》,時而巍峨挺拔,時而洋洋灑灑,不大工夫,還是給青木道人的琴音蓋過了。

  蒙哥和汪德臣等人,雖然對琴藝一竅不通,卻完全被震懾住了,雨聲愈來愈疾,風聲愈來愈厲,帳篷內的各色人等,衣服袍襟全都紛紛揚揚,無風而動。激昂的聲律中突然爆出異響,嘣嘣嘣……一連七聲,猶如利箭脫離弓弩的嘯響,直刺人身上,蒙哥等人面色一震,心臟幾乎脫腔而出,那琴聲卻停了下來。桐木古琴上,七根琴絃盡數斷了。青木道人面如金紙,嘴角上掛著血絲,微微笑了笑,一頭栽倒在斷了弦的古琴上,氣絕身亡。看來,剛才一番彈奏,已令他心力耗盡。
  好長一陣時間,南朝官員董大人第一個向蒙哥拱手祝賀:“按鬥琴規矩,弄斷琴絃,便算是輸。這一場,是答雷大師贏了。”
  蒙哥只覺得心中猶在翻江倒海,難受得不行。仍強打精神說道:“這南蠻子,真有些本事啊!”卻閉口不言誰勝誰負。只吩咐取消鬥琴擂臺,三軍養精蓄銳,不日便要攻打釣魚城。三天後,汪德臣帶領一隊蒙古兵,趁夜悄悄潛近釣魚城,正要往城上搭雲梯,原本燈火昏暗的城上一聲梆子響過,萬千火把一時燃起,照得城下如同白晝,滾石擂木一陣猛砸,將城下蒙古兵砸得哭爹叫娘。城中守將看到汪德臣騎著高頭大馬督陣,取來一張硬弩,搭箭便射,“嘣”的一聲,汪德臣應聲跌落馬下,出的氣多進的氣少。主帥落馬,蒙古兵不敢戀戰,丟盔棄甲逃回營中,仔細一檢查,奇怪,汪德臣全身完好無損,根本沒中箭啊。得知汪德臣的死訊,蒙哥又驚又怒,發誓要在十日內攻下釣魚城。

  這天,蒙哥帶領一幫手下,到各營視察。有一營士兵正在練習射箭,蒙哥便和眾人停下來看,但見五十個士兵一字排開,拉弓搭箭,對著百步外的靶子。隨著一聲鼓響,一陣弦響,箭離弦而出,卻沒人去理會中靶沒有。原來蒙哥等人,竟在那弦響聲中倒下,等眾人驚惶失措地救助起來時,全都氣若游絲。蒙哥到死都沒鬧明白自己是怎麼送的命。
  其實那青木道人最後彈奏的曲子,是自己出發時才譜的,就叫“斷腸之音”,彈奏之時沿著琴絃發出內力。琴絃斷時,琴絃所向的人心脈便會重創,雖不能立刻致人於死地,卻像驚弓之鳥般,聽不得類似琴絃斷了的響聲。後來蒙古人坐了天下,多多少少知道了些原因,可又覺得被琴音所殺太丟臉,於是編撰《元史》時,說蒙軍久屯於釣魚城下,時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溼,加之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尊為大汗的蒙哥,便死於疾病。
  讓人遺憾的是,青木道人的“斷腸之音”,卻再也沒有在民間流傳開來……

 選自《今古傳奇·故事版》2004年第0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