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布依族喪葬習俗,感受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

貴州省望謨縣布依族喪俗通過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有鄉土特色的喪俗文化,其喪葬習俗分四個程序:

一是報喪。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時間鳴放鞭炮,隨後安排人到親屬家報喪,聞者趕來與主人料理後事,左鄰右舍幫助砍柴擔水,做飯菜接待前來弔唁死者的親朋好友。報喪後,主人家請摩公主持喪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長孝衣,女穿短孝衣。

貴州布依族喪葬習俗,感受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

二是入殮。用乾淨水將死者身體擦淨,為其穿上新衣褲和鞋襪,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紐扣,以線繫好。抬到堂屋中間為其洗臉。是男性的剃去頭髮,是女性的梳理髮絲,由死者的子女用裝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條鋪好的中堂地上,蓋上紅布紅綢和白布,等待吉時入棺,這個做法稱為“小殮”。“大殮”是在棺木內依次鋪木炭屑、草紙、白棉紙和紙枕頭,將屍體放入棺裡,把銀飾品和幾粒大米、幾片茶葉放入死者嘴中,腋窩裡也放銀飾品,再將女兒和媳婦敬孝的紅布紅綢及白布蓋在屍體上,臉上放一張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紙,表示死者來世不會眼瞎、不是啞巴。然後蓋棺用白綿紙條密封。棺木在堂屋擺放分頭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門和順房梁橫放兩種方式,女婿在靈柩頭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飯,稱“枕頭飯”。棺柩下放個盆,盆中有一個裝菜油的碗,用棉線條點亮,稱“長明燈”。神龕中部斜貼一張白綿紙,再用綿紙做一串“望山錢”吊在竹竿上豎立於大門外,“望山錢”的紙張數以死者的享年為準。從入殮那天起,孝子們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鋪床休息。

貴州布依族喪葬習俗,感受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

三是祭奠。主人請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的道場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將祭文掛在大門外一側。大祭那天稱“做客”。喪家給弔唁者發一張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齡老人的,弔唁的人飯後隨手拿一個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壽運。做客當晚,亡者親屬跟隨摩公和嗩吶隊拄著喪棒躬身繞棺,弔孝的親朋好友也如此,後在村寨邊或河邊舉行度亡儀式,焚燒死者生前用過的部分衣物。

貴州布依族喪葬習俗,感受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

四是出殯。出殯前請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們下跪細聽。摩公唱多長時間,孝子女們就要跪多長時間,中途不能起身離去。在“做客”的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殯前在棺柩上蓋一床紅毛氈,毛氈上放一隻大公雞,摩公發喪出殯, 由一位拿長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錢”者走第二,邊走邊丟的紙錢稱“買路錢”,放鞭炮者走第三。孝子們走在棺柩前,抬棺和拿花圈、祭幛的人隨後,與死者生辰相同的親人不能送葬。孝女們快到墓地時,把香插在地上就返回。摩公在墓穴內撒一把米,用硃砂、雄黃粉在地上畫一個八卦,放公雞進穴跳井,然後燒紙錢、把“望山錢”放於穴內,時辰到就抬棺入土,孝子先捧一把泥土放棺蓋上,把密封的酒瓶放在棺柩腳部,眾親友抬石頭砌墳外圍,內填泥土,墓碑另外擇期而立。那隻“跳井”的公雞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喪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墳上殺雞祭奠,稱為“復山”。滿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滿三年舉行脫孝服儀式。(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