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確診達100萬人!這樣下去中國可能會。。。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數突破100萬。世界上一半(39億)以上人口被要求呆在家中,新冠對生產和需求的衝擊史無前例,

其對經濟帶來的短期影響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


全球確診達100萬人!這樣下去中國可能會。。。


全球疫情越來越嚴峻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短期來看中國也會受到世界經濟衰退的牽連,投資、消費、進出口三方面承壓,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在絞盡腦汁出臺刺激經濟的各種政策。


但長期來看,危險和機遇並存,一切又未嘗不是一個機會。

武漢在這次疫情中表現比較糟糕,無論各大媒體平臺的留言,還是百姓口口相傳的輿論,都對武漢此次在疫情中表現出的管理能力感到失望。


由此帶來的人才流失和經濟損失,讓這座城市在新一線的競爭中,又困難了許多。

可是,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面明鏡。


但武漢如果能正視自身的問題,在高新產業佔比超過20%,在校大學生94萬全國第二,中部崛起戰略核心城市的基本面之下,這座城市依然可以給人很大遐想空間。


知恥後勇,整治官員作風問題,大力改善城市治理能力,科教文衛重鎮的基本情況不變,支柱產業生物醫藥迎來歷史機遇。。。武漢人民團結在一起,將陣痛後的城市經濟推上一個新的臺階,也不是沒有可能。

並且,如果武漢的犧牲和行動能帶來更高層面與之的思考,一些幫扶與刺激的政策,也可能重新煥發這個城市的生機。

經此一役,武漢在中國城市競爭中的格局可能就此改變,或一蹶不振,但更可能厚積薄發。

小到城市,大到國家,其實很相似。

武漢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些失望的情緒,但中國卻給世界人民提振了不少對我們國家的信心。


中國在此次疫情防控戰爭中,給世界展現出了自己的強大管理能力。

上週,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冠肺炎情況通報會上表示,中國首次本土無新增病例,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中國抗疫措施經過實踐證明取得了成效。面對這樣一個新型的未知病毒,中國的經驗,是可行的!

前幾日,為避免英國鐵路運輸集團因疫情衝擊而倒閉,英政府宣佈暫停鐵路特許經營協議,鐵路系統隨即進入國有化程序。德國政府不僅拿出7500億歐元的一攬子刺激與救助方案,還警告海外投資者不要對戴、姆勒、大眾、寶馬等德國王牌企業進行惡意收購,德國政府必要時將全力援助本國企業。。。中國特色的國有化經濟手段被運用在資本主義的各個角落,凱恩斯主義的大旗重新被各國高舉。


無論是果斷下令封城的悲壯決策,還是全國人民高度統一的執行力,抑或是危機時刻我們展現出的經濟制度優勢,令中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工作,受到了世界各界的認可,加上中國已累計援助超過80個國家的慷慨舉措,勢必在世界各國心目中的形象,更上一層樓。


由此,可能會對我國帶來兩個重要機遇,一是外資撤離本國而湧入中國,利好我國經濟發展,二是與不少國家建立了更深厚的跨國友誼與貿易關係,為日後的友好合作埋下伏筆。

總之,全球疫情大爆發的至暗時刻,中國雖無法獨善其身必受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就是一次重大的轉折,國運的誕生。


近日,環球日報就發表社論《“破SCI”至上,科研資源配置怎麼調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在“搶著發論文”的中國科研界,是否應該做出一些調整呢?

上世紀四十年代,各研究型大學在“曼哈頓工程”中表現卓越,促使聯邦政府開始大規模資助大學科學研究。

所謂的“曼哈頓工程”就是造核彈,這種直接與國家利益掛鉤的科研項目,往往會引發國家對科研的高度重視。

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強調對科研界的投入,然而你如果真正走進過中國的科研圈,就會發現不僅很多好的項目申請不到經費,而且按論文多少來配置資源的方式,更多隻推進了理論研究,很難促進那些真正有利於社會生活的應用型研究。

對社會貢獻最大的屠呦呦同志,不是博士,不是院士,也不是什麼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幾乎沒有任何國家給予的頭銜。

本次新冠疫情,如果哪所科研機構或高校實驗室把疫苗攻克出來,有關層面一定會慎重思考應該怎樣去推進真正對社會最有益的科研,很可能,這就是科研界的一次巨大改革。

美國在二戰後實施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向傷亡慘重的歐洲提供物資與美元,美其名曰:“幫助歐洲實現復興”。

實際上,該計劃要求歐洲各國必須用美元購買美國過剩產品,不僅推進了美元國際化的進程,也為以後美國低端產業向德國和日本轉移打下了基礎。

美國把握住了戰後良機,通過馬歇爾計劃和佈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推向世界,建立了我們經常提到的“美元霸權”。

然而,近日美聯儲開始瘋狂印鈔,通過無限量QE這種極端手段來解決流動性危機,目前美國的刺激規模粗算已達6萬億美元,約等於美國GDP的28%。最後的結果只會是市場對美元信心降低,美元隨時有崩盤危險。

維持了70年的美元霸權,可能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而對我國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挑戰和機遇。

美國能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處於主導地位,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人家掌握著不可替代的技術優勢。

比如英特爾芯片的生產製造和市場推廣在中國,但核心技術研發工作仍在美國完成。我哪天不高興了隨時可以把生產地換掉,但全世界能研發這個芯片的只有我一家。

一個國家一旦擁有世界性的技術,就可以通過整個世界來獲利。說白了就是用別人國家的勞動力,來支撐自己的社會福利。

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科學發展點燃了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系列軍用轉民用的科技應運而生:計算機、電子軟件、半導體部件等等等等。1950-1970這段時間,美國GDP平均增長6.48%,科技與經濟蓬勃發展。


全球確診達100萬人!這樣下去中國可能會。。。

那麼本次疫情,會不會點燃新一輪的中國經濟呢?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經過這次新冠風波,中國的信息公開體系,生物醫藥行業,線上教育線上辦公領域,都被逼著改革進步,最重要的是,因為經濟受挫,國家推出增長新引擎“新基建”。

儘管中國在芯片、精密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都不如美國,但我們的5G實力和老美是不分伯仲。

本輪新基建大力推廣5G建設,我們在實踐中發展,在經驗中成長。一旦5G技術取得世界性突破,我們通過產業轉移和全球推廣,賺的就不僅僅是中國的錢了,而是全世界的money。


IMF最近發表評論: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損失,預計全球經濟2020年將陷入衰退,2021年有望復甦。


在全國經濟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卻率先進入正軌。


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 98.6%,人員平均復崗率 89.9%,中小企業復工率達 76%。


如果2021真的像IMF預測一樣開啟復甦,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就是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熱潮的領頭羊。

長期來看,如果中國真的能在下一輪經濟復甦中佔據領導地位,無論是國際資本對我國潛力的評估、中國自身科研界的反省改革、人民幣走向世界的進程,還是5G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都將會有較大幅度的躍進。


那麼把目光放長遠,對於各類與中國經濟直接掛鉤的資產的價格,我們也是可以有一個樂觀的預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