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0年來偶有頭痛,疫情期“摔出”巨大腦膜瘤

今年庚子鼠年春節大家都過得特鬧心,重點疫區以外還有人過得更擔驚受怕,年過五旬的陳阿姨(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因為新冠肺炎引發的疫情一直宅在浙江老家中哪兒也去不了,家裡相比往日確實冷清不少,一年忙到頭的她正想借此機會好好休息一下,但沒想到大年初三摔了一跤,居然“摔出”一個騎跨小腦幕的巨大腦膜瘤,著實讓她受了場驚嚇。

頭痛十年餘 一跤“摔出”腦腫瘤

陳阿姨平時在家附近服裝廠上班,從十年前開始偶爾有頭疼情況出現,但是她一直以為是上班累的,以為是偏頭痛,就去藥店買點止頭痛藥來內服,也沒當回事。

今年春節正月初三,正在家中做飯的她突然摔倒,被送到當地醫院經磁共振檢查,有少量蛛網膜下腔出血,右側跨小腦幕富血供佔位,考慮為腦膜瘤。

一聽到大腦里長了腫瘤,著實讓一家人受驚不少,為謹慎起見,家人準備帶她到上海檢查治療。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直耽誤至今。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家人帶她趕到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

她10年来偶有头痛,疫情期“摔出”巨大脑膜瘤

罕見騎跨小腦幕巨大腦膜瘤,或危及生命

頭顱MR增強顯示,患者右側後顱窩可見團塊狀異常信號病灶,大小近5公分,邊緣清晰,輪廓不規整,向上凸入枕部,毗鄰右側小腦半球及枕葉受推壓(右側小腦少許水腫),右側橫竇明顯受壓,右側枕骨受壓變扁。

顱內佔位明確,根據影像學表現考慮為小腦幕腦膜瘤,並且腫瘤橫跨小腦幕幕上幕下,十分罕見。腫瘤瘤體向上下兩方向發展,大部位於後顱窩,瘤體已較大,不及時手術,會出現慢性枕骨大孔疝的急性發作,導致生命危險,患者手術指徵明確。

該患者腫瘤瘤體巨大,血供豐富,緊鄰橫竇、後矢狀竇、直竇,術中需要規避重要血管,減少出血,同時要保護好小腦功能區,以防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或視覺障礙,手術存在較大風險和難度。李士其教授建議術前先行DSA造影,可對適宜的供血動脈進行栓塞,並充分完善術前準備,並對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做好詳盡的應急預案。

大型小腦幕腦膜瘤是指腫瘤基底附著於小腦幕或小腦幕切跡處,瘤徑>3cm的腦膜瘤。起源於小腦幕的腦膜瘤僅佔顱內腦膜瘤的2%-9%,騎跨小腦幕巨大腦膜瘤則更為少見。由於此位置空間結構比較複雜,毗鄰重要神經血管,加之跨小腦幕上下,是神經外科手術的難點之一。

歷時5個多小時 成功除大瘤

在完善DSA造影,並告知家屬相關風險徵得家屬同意後,3月24日上午10點,為患者實施了“右側枕部跨小腦幕上下巨大腦膜瘤切除術”。

術後根據病理檢測,患者確診為小腦幕腦膜瘤。

腦膜瘤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佔顱內腫瘤的19.2%,僅次於膠質瘤,居第2位。50%位於矢狀竇旁,另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嗅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腦膜瘤雖屬於良性腫瘤,生長慢病程長,但其呈膨脹性生長,病人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還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

因腦膜瘤生長緩慢,等到發現時腫瘤往往長得很大,患者若忽視早期症狀,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若未及時治療,患者病情將呈現進行性加重,會導致多種惡性循環因素,使病情迅速惡化甚至威脅生命。目前,手術切除腦膜瘤是首選的治療手段;尤其隨著顯微手術技術的發展,手術切除腦膜瘤的成功率不斷提高,使大多數患者得以康復。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