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茶文化的獨特性

一,歷史的回顧

普洱茶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名茶,其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所載,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已開始種茶。而最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普洱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詔地區的梵綽,他在其著《蠻書》卷七中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城在今普洱市景東縣,銀生節度所轄區即包含了今普洱茶的主產區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臨滄市。唐代稱產於“銀生城界諸山”的茶葉,為何回稱為“普洱茶”呢?《普洱府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明清時期,普洱是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州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當地所產的茶葉一般都要先運到普洱,在轉銷各地,普洱茶名由此而來。它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定茶類的專有名詞。明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具著《滇略》中,第一次提到了“普洱茶”這個名詞:“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此“普茶”即“普洱茶”。

普洱茶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茶文化的獨特性


按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記載:“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可見唐代普洱茶已行銷西番。宋代,普洱茶成為“易西番之馬”之物。元代,普洱茶已成為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金齒”、“白夷”條說:“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貿易”。明代,普洱茶已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隨著茶葉貿易的發展,普洱已由原來沒有名氣的小地方,發展為眾人皆知的地方。《新纂雲南通志》中雲:“普洱之名在華茶中所佔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可比。”清代,普洱茶被列為貢茶,宮廷專立有普洱茶“貢茶案冊”,將其視為珍品。普洱茶入清宮後,經過同各地貢茶比較,茶味與茶性都不同於小葉種茶,深得帝王家青睞。每年收納的普洱茶,除了供清宮皇家飲用或分贈皇親國戚外,也選作贈送外國使節的禮品茶,視為代表中國的高級土產品。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是清朝的國禮茶。19世紀初期,普洱茶已遠銷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印度,並通過印度的加爾各答轉銷世界各地。

普洱茶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茶文化的獨特性

二,普洱茶產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優良的茶樹品種

普洱茶長期以來以其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除與獨特的製作方法有關外上, 還與茶樹品種、自然環境有關。

普洱茶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茶文化的獨特性


普洱茶的主產區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臨滄市,地處雲南西南部,這裡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茶葉生產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貌的影響

首先是地貌的影響,普洱茶區位於滇西南縱谷區東南部,有哀牢山、無量山、怒山南段餘脈三大山脈和紅河、瀾滄江、怒江三大水系相間排列構成北窄南寬的帚狀山地 。地勢北高南低,垂直差異顯著。海拔2500米以下的亞熱帶山地均有茶樹生長,海拔2000米以下酸性土壤為適宜茶樹在培區,海拔800~1600米地帶茶樹生長旺盛(茶區80%的面積是海拔900~2000米的山地)。

第二:氣候的影響

其次是氣候的影響。普洱茶區兼具有低緯、季風、垂直氣候特點。東北有高山阻擋冷空氣入浸,向南擴展的寬谷山地又有利於接受孟加拉灣和北部灣暖溼氣流,以及低緯度高海拔地理位置,形成以南亞熱帶為主的獨特氣候。夏秋多雨(年雨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冬春多霧(霧日多在100天以上),夏秋無酷暑(最熱月平均溫17.9—24.6℃),冬春溫較高(最冷月均溫10.3-13.1℃),相對溼度80%左右。年日照時數在18739--2206.3小時,積溫在6000℃以上,這些都有利於茶樹生長,茶諺中有“高山雲霧出名茶”之說,普洱茶產區的地貌和氣候情況,正好具備了“出名茶”的條件。

第三:土壤的影響

普洱茶區地質母巖複雜多樣,大多數是適宜茶樹生長的母廠:花剛巖、混合巖、片麻岩等酸性中性結晶岩,佔7.63%,砂岩、粉砂岩廣二11.95%,砂頁岩及變質的千枚巖、板岩、雲母片巖等泥質岩佔30.16%,紫色巖、紅巖等佔40.84%。在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土壤母質高度分化,原生礦物分解,黏粒含量增加,鉀、鈉、鈣、鎂等鹽基淋失,硅被遷移,鐵鋁富集,脫硅富鋁化過程強烈,形成土層深厚(一般在1米以上)的酸性紅壤土體。覆蓋良好的各類植被,生物生長累積量大,又形成高有機質和養分富集的腐殖質表層(一般20-30釐米)。土壤pH值一般在5.0左右,成為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

第四:植被的影響

普洱茶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高,保留有多種熱帶、亞熱帶原生植被,生物資源豐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並不斷有珍稀物種發現,也是雲南大葉茶群體品系的發源地之一。普洱茶區地形比較複雜,各自形成一些小範圍的生態系統,遍植於各生態系統的茶樹,通過自然雜交、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成了許多具有獨特的植物學特徵的地方群體品種。既可以從中選出良種推廣,又可作進一步選育良種的種質資源。茶園均開墾種植於植被覆蓋良好的綠海之中,處於無工業汙染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由於品種和自然條件的統一不可分性,我國茶學界專家做出結論:“大葉種的引種區,不如原產地”。

第五:優良的茶樹品種

普洱茶屬大葉種茶,大葉種為雲南特有。屬優良茶樹品種,葉肉肥實,芽頭肥大,發芽早,白毫多,育芽力強,生長期長,內含物豐富。科學測定表明:雲南大葉種茶優於小葉種茶。而生長在低緯度地區的大葉種茶,又優於生長在高緯度地區的。普洱茶產區種植的雲南大葉茶一年可發5-6輪,年生長期達300天以上,採摘期從2月下旬到11月中旬,持續近9個月。茶樹新梢一年可長140-150毫米,且芽葉重實(一芽二葉重達0.8克)。據測定。雲南大葉茶葉綠體的基粒片層大上200層,比中、小葉種多一倍多,具有高產優質結構。據云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測定。在相同條件下。衡量茶葉品質的主要指標的“水浸出物”,大葉種比小葉種高3%—5%,“茶多酚”高5%—7%,“兒茶素”旁30%—60mg/g。雲南大葉種茶在雲南北緯25℃以上地區“水浸出物”為41%—46%,“茶多酚”為30%—33%,“兒茶素”為135—159mg/g,而在普洱茶主產地普洱、西雙版納奈區(忙緯21℃—24℃),一般“水浸出物”為47%—48%,“茶多酚”為33%—36%,“兒茶素”為170-190mg/g。

由此可見,優越的自然條件與優良的恭樹品種,是形成普洱茶品質風格的基礎。

普洱茶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茶文化的獨特性

我是蔡蔡與茶,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