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醫院聯合聲明:開水放一勺,連喝15天,清血管滅血脂,比藥強

人都會生病,可有些疾病對人體傷害是微小的、短暫的,可以恢復的、可逆轉的,但是高血脂卻不是這樣的,它的危害是嚴重的、長時間的,甚至有些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如眼疾失明,腿疾跛行等)。

15家醫院聯合聲明:開水放一勺,連喝15天,清血管滅血脂,比藥強

揪出高血脂"元兇"

我們都知道升高血脂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還與年齡、遺傳、菸酒等有關,當然還有以下幾點容易忽略

絕經期,女性高血脂的分水嶺

根據科學數據表明,女性在絕經前其體內的血清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平均比男性的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則較男性明顯增高。而在女性絕經以後內的血脂代謝就開始發生紊亂了。它主要表現為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漸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水平卻明顯開始下降了。這種現象主要與絕經期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

職業,高血脂是一種"緣分

在職業方面,不同職業的人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水平也不相同。腦力勞動者的體內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較體力勞動者的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則明顯降低;城市居民的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又高於農村。

糖尿病,引起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15家醫院聯合聲明:開水放一勺,連喝15天,清血管滅血脂,比藥強

糖尿病是由於機體胰島素絕對缺乏或胰島素作用不足而引起血糖異常升高的疾病。實際上,胰島素不僅掌管著血糖的高低,它還是我們身體內其他兩大類物質: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主要調控因素。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由於胰島素的生物調節作用發生障礙,常伴有脂質代謝的紊亂,出現脂質代謝異常,引起高血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患者由於周圍組織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降低和數量減少,發生胰島素抵抗、血清胰島素水平增高,但由於脂肪細胞膜上受體不敏感,對脂肪分解作用的抑制減弱,遊離脂肪酸生成增多,進入肝臟轉化為甘油三酯增多,而胰島素促進脂肪合成,導致血中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甘油三酯增多。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IDDM)患者胰島素相對缺乏,導致脂肪分解加速、加強,遊離脂肪酸進入肝而生成甘油三酯和酮體,毛細血管壁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減低,於是乳糜微粒及VLDL分解減弱,而在血中濃度增高。

糖尿病的脂代謝紊亂,以血清甘油三酯增高最明顯,膽固醇輕度增高。有研究者認為NIDDM患者的血漿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HDL顆粒從周圍組織攝取膽固醇的能力降低,導致膽固醇在這些部位的大量積聚,這可能是NIDDM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避免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良好外,高血脂的治療也是不容忽視的。

高血壓,高血脂的"幫兇"

高血壓病的發生和發展與高血脂密切相關。許多高血壓患者伴有脂質代謝紊亂,血中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較正常人顯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則較低。另一方面,許多高血脂也常合併高血壓,兩者呈因果關係,但何為因何為果,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高血壓和高血脂同屬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兩者並存時,冠心病的發病率遠較存在一項者高。因此,兩項並存時更應積極治療。

甲狀腺功能異常,高血脂的"先兆"

15家醫院聯合聲明:開水放一勺,連喝15天,清血管滅血脂,比藥強

甲狀腺激素--方面促進肝臟膽固醇的合成,另一方面促進膽固醇及其代謝產物從膽汁中的排洩。因此,甲狀腺激素影響血清膽固醇的產生和降解。也就是說,甲狀腺激素不足時,雖然膽固醇合成降低,但其排出的速度同樣降低,使血中總膽固醇濃度增加。因為甲狀腺功能減退,脂質的合成、動用和分解均可降低,而以後者為主,總的結果是使血脂濃度增高,但三酰甘油顯著增高較少見。

脂蛋白增高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有的研究者認為此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環節缺陷,低密度脂蛋白與甲狀腺激素水平呈較明顯負相關關係,而與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呈正相關關係,故低密度脂蛋白可以作為甲狀腺功能的指標。繼發於垂體功能低下的甲狀腺功能減退,也可出現同樣的血脂改變。血脂增高常出現在黏液性水腫之前。本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增高可能與高血脂有關。

肝病,高血脂的"危險夥伴"

許多物質包括脂質和脂蛋白等是在肝臟進行加工、生產和分解、排洩的。一旦髒有病,則脂質和脂蛋白代謝也必將發生紊亂。以中老年人最常見的脂肪肝為例,在臨床觀察中可以看到,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均有可能引起血脂和極低密度脂蛋白( VLDL)含量增高,表現為IV型高脂蛋白血癥。及至後期,肝細胞損害進一步發展,血漿甘油三酯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反可降低,甚至出現低脂蛋白血癥。

"滿月臉、水牛背",高血脂病的誘因

皮質醇對脂代謝的作用是動員脂肪,促進甘油三酯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同時抑制脂肪合成,降低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阻止葡萄糖進入脂肪細胞轉化為脂肪。

但皮質醇還能抑制葡萄糖的利用和增強肝糖原的異生而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另一方面,又促進脂肪合成。由於身體內部對激素的敏感性不同,致使糖皮質激素過多時,脂肪呈向心性分佈,面、頸及軀幹部皮下脂肪增加,而四肢部位相對較少,形成"滿月臉"、"水牛背" 等特有的病態外觀。庫欣綜合徵患者的脂肪動員和合成均被促進,但合成代謝相對較強,而致脂肪總量增多,故可出現高血脂,約有半數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肥胖,都是脂肪代謝惹的禍

肥胖症最常繼發引起血三酰甘油含量增高,部分患者血膽固醇含量也可能增高,主要表現為IV型高脂蛋白血癥,其次為II b型高脂蛋白血癥。肥胖者的脂肪代謝特點是:血漿遊離脂肪酸升高,膽固醇、三酰甘油、總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說明脂肪代謝紊亂。肥胖者的血漿膽固醇水平在5.2毫摩爾/升以.上的可佔55.8%。男子在60歲以後,女子在50歲以後,血漿膽固醇水平都將顯著升高。

患肥胖症時,機體對遊離脂肪酸的動員利用減少,血中的遊離脂肪酸積累,血脂容量升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三酰甘油血癥的患者容易肥胖。當這類患者進食的碳水化合物較多或正常時,血漿的三酰甘油升高;而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高血脂就可好轉甚至消失。

同樣,體重下降也能使這些患者的血漿三酰甘油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升高與肥胖程度成正比。形成的高血脂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症和痛風等疾病。血脂水平的下降對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說肥胖者控制飲食、減輕體重是十分必要的。

血脂高了怎麼辦?開水裡放一勺

這1勺便是黃ֹֹ花ֹֹ草ֹֹ油ֹֹ酸ֹֹ,這是一種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它裡面的植物甾醇和伽馬亞麻酸能降低血膽固醇水平,並能防止血栓形成,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利。經實驗表明,能減少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發展,且還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可以阻止血管內血栓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