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了匈奴侵扰问题?

滴水载舟


的确,如同问题中所描述的,匈奴一词的出现时在战国中后期的事情,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匈奴问题呢?

匈奴问题,说到底是农耕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问题。那么在战国中后期之前,难道就没有农耕与游牧之间的冲突吗?当然是有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犬戎之乱就是。但是,为什么在此前的文献中没有留下类似后来匈奴人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的记载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用南下,在战国之前的中原腹地也是农耕与游牧犬牙交错。

在学历史的时候,可能大家都学过,农耕与游牧的分工被称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但是,这种大分工发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工进行过程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也并不是立即就脱离接触了的。根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的中原,就有许多游牧民族,他们都被称为戎人。见于记载的就有陆浑之戎、犬戎、骊戎、长狄、赤狄等等。比如陆浑之戎就住在洛阳城南一百多里的地方。要知道春秋时期,这可是周天子的眼皮儿底下。这些所谓的蛮夷戎狄,就其血缘来说,和中原的农耕民族其实非常接近。比如,骊戎和周天子就是同姓,他们都是姬姓的。判断是否是戎人,其实就是看其生产生活方式,农耕的生产方式,接受以周天子为首的礼乐闻名,就被看成华夏族。而以游牧生产为主,不接受礼乐闻名的约束,就被看成是戎人。

在春秋时期,也有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之间会有矛盾,会有冲突。这是因为,农耕民族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解决自己生活的全部所需,而游牧民族则不然,他们需要和农耕民族进行产品交换才能满足生活所需。但是,农耕民族并没有交换的急迫性,也就是说,在交换中双方的地位并不对等。一旦发生交换无法正常进行的时候,冲突就在所难免。春秋时期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号称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卫国和邢国都曾经一度被狄人所灭。所以才会有那些霸主们所倡导的“尊王攘夷”口号的出现。

到了战国,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日益凝聚为一体。而中原地区原有的游牧民族,要么已经融合到中原农耕民族之中。当然,说融合冠冕堂皇一些。比如,春秋后期,卫庄公有一次站在城头上,看到远处有一批戎人,卫庄公说我们是姬姓国家,怎么能够容忍戎人的存在,就消灭了这拨戎人。还有一些游牧民族,就逐渐退出了中原地区,被驱逐到了长城以北的地区去了。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犬牙交错的局面终结了。农耕与游牧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了。

就在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逐渐凝聚而为一体的时候,退到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也和草原上的原有民族逐渐融合,在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统一体,这就是匈奴。战国初年以前之所以没有匈奴人的记录,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草原上是分散的,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还有相当多的人也还在中原地区,没有来到草原。因而,到了战国中后期,北方的匈奴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冲突开始加剧,为了防范他们秦、赵、燕等国纷纷在自己的北边修起了长城。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情了。

顺便说一句,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也宣称自己是黄帝子孙,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相当多的匈奴人,其祖先本来就是在中原地区游牧的民众,后来被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给驱逐到草原之上了。


野叟杂谈


匈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但是“匈奴”这个名称,直到战国后期才见于史籍,那么匈奴民族到底是从哪来的呢?笔者参照古代史料,试图理清一下匈奴的来源与发展问题。

《史记》的说法,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匈奴列传》提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就是说,匈奴其实是夏朝王室的后裔。据说,商汤革命,推翻夏政权后,夏桀儿子淳维逃到北地,后来就成了匈奴人的始祖。这个说法,大抵只是传闻,况且距司马迁时代久远,根本无法可考,故而未必可信。

匈奴的前身:荤粥、猃狁、獯鬻

关于匈奴称法的变化,古人多有论述。

一般认为是这样:上古时叫荤粥。韦昭认为:“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荤粥这个名字,很早以前就有了。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就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到了商代,“荤粥”这个叫法,变成“獯粥”或“獯鬻”。到了周代,则改为“猃狁”,属于北狄。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商周时代的鬼方、昆夷等,是匈奴的前身。

到了战国中后期,匈奴在北方崛起

在赵武灵王时,匈奴已经兴起。当时赵国的军事改革,就是借鉴匈奴等游牧民族的经验,即所谓“胡服骑射”。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时匈奴的实力已经不弱了。为了防止匈奴骑兵南下侵掠,赵武灵王在北面修筑了一条漫长的长城。这条长城又称为赵国的北长城,从代郡向西延伸,沿着阴山山脉,抵达高阙要塞(内蒙古杭锦后旗北)。这条长城攻防兼备,既可以阻挡北方崛起的匈奴,又可作为向北挺进的跳板。北略匈奴,南略秦国是赵武灵王一生的梦想,可惜他死于政变,终究未能如愿。

李牧与蒙恬先后挫败匈奴

匈奴崛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而再地遭到华夏政权的阻击与重创。其中最重要的两次战争,一败于李牧,二败于蒙恬。

李牧在华夏与匈奴的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赵国以残破之国,不全之偏师,竟然全歼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创造战争史上神话。这个神话的建立者就是李牧,为了迷惑敌人,他一连十余年示弱于敌,以无比的耐心,完成诱敌深入的计划,仅仅一战,便全歼敌师十余万。此役令匈奴元气大伤,之后十数年无法恢复元气。

匈奴遭遇的第二次大打击,是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势如破竹,一口气把匈奴人赶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在黄河沿岸修筑城池要塞。之后,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长城防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

从冒顿单于始,匈奴崛起为超级势力,并成为大汉之劲敌

匈奴从头曼单于开始强大,然而遭到蒙恬的迎头痛击。为了夺回河南地,头曼单于多次反扑,均被蒙恬打败,无奈之下,他只得迁往荒凉的北地。后来,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发动政变,篡位夺权,灭东胡、破月氏,围汉高帝于平城之下,成为匈奴历史上盖世英雄,匈奴也由是进入鼎盛时代。


君山话史


匈奴人原本居住在阴山地区,过着定点迁徙的生活。在河流定居时代,国家意志需要的是河流性地理环境,需要的是大河流域肥沃易垦的冲积平原,用来兴修水利设施,发展生态农业,定居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从河流定居时代迈入大陆扩张时代的历史时期,需要的不仅是大河流域的土地,战国时期各封国都在进行大陆扩张,侵占周边土地。

匈奴人的世代生活的土地被战国之一的赵国给侵占了,实力弱小的匈奴人只能退往苦寒的蒙古草原中的燕然山。当赵国被秦国打得奄奄一息,才乘机回到故土。可无论是赵国还是秦朝都不会认为这是匈奴人的祖地,只会认为匈奴人入侵了。

于是匈奴人又被秦朝给赶回了燕然山。在秦汉易代之时,匈奴人才再次夺回故土。对于汉朝来说,这是秦朝故土,怎么能给匈奴人占了,汉匈之间围绕着阴山地区展开了百年的争夺战争。

所以对于由汉人写的历史来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你的东西被我抢了,那就是我的,你不能再抢,再抢就是强盗。汉朝的逻辑就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汉之臣妾。根本就不存在别人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为此, 匈奴人侵扰的问题,根源在于大陆扩张时代的到来,原本汉人不需要的土地现在需要了。我需要,那就是我的。

什么是河流定居时代?什么是大陆扩张时代?两个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又有什么不同?敬请关注青青说文明史,专注解说地理环境对文明兴衰进程的影响。


放弃的回忆


多了,商周只是记录不详罢了,没有北边族群犬戎的侵扰,周人哪里需要从镐京搬迁到洛阳呢?后来的所谓匈奴,就是这些北边部族的后代。书上记载的荤粥,有人认为就是匈奴人祖先。当然,汉代之前的北方族群,只有极其模糊的记录和一些考古遗迹,现代人根本没法彻底弄清谁是西戎谁是羌谁又是荤粥,大量重合交错,只能有个大概的概念。


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当时更多的是华夏文明区的人去侵扰周边,晋献公等春秋霸主就常去打他们。他们当然也不是善男女,有机会一样会打回来,只是那段时间确实不太打的过。

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对周边的战争,秦霸西戎,赵占代地、中山,击退匈奴,燕国秦开却东胡开地千里,楚国持续南侵,都是对周边的侵略。

到了战国后期及统一于秦汉,华夏文明看起来整整齐齐,很符合洁癖者的偏好。但竞争力在快速下降,道理不难理解,所谓“鲶鱼效应”,没有竞争压力的地方当然会文恬武嬉,只是秦汉承先秦之风,还没彻底变废,但武德下降的曲线是明显的。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是的,匈奴一直都存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一直存在。

在周朝之前,华夏文明被大量蛮族围困。根据方位中原人称他们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其中的北狄就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统称,也包括了匈奴人。



犬戎攻破镐京后,周朝出现混乱,天子自顾不暇更不要说组织人马抵御外族了。结果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下,建立了很多国家,如著名的中山国就是北狄所建立。

北狄的南下对北方各诸侯国造成了很大破坏,燕国由于靠近草原就苦于应付狄人的侵略,直到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代表天子联合中原各国与北狄作战,才将燕国解救出来。



幸好在中国没有统一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没有统一,他们在入侵中原的时候各自为战,最后才被中原国家联合击败。假如冒顿早个几百年出生,将草原统一起来,在中原还是小国林立的时候率数十万骑兵南下,那么中原很可能会被匈奴人占领。



当中原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走向统一,东北一带是强大的东胡人,正北方则被一个叫做匈奴的部族统一到了一起。此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剩下了两个名字,匈奴和东胡。

秦始皇灭亡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没多久,匈奴人在冒顿的带领下打败了东胡,将整个草原也统一了起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原王朝走向统一的时候,北方的草原也在走向统一。而这种统一,让中原王朝和北方的草原民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冲突,并且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时这个问题才解决掉。

以上!


历史风暴


匈奴,是游牧于今天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其最知名的时期就是秦汉时期,与中原的历次大战让匈奴之名遗留至今,其与中原最早的接触是在战国后期,在此之前没有,这要从两方面来讨论。

先看中原农耕民族,最早在黄河中下游种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慢慢开始建城建国,从西周开始就是分封制了,但西周的领土并不如地图上所见,是一整片都是农耕民族的地盘,在各诸侯国之间,仍然夹杂有众多的游牧势力。

关于这些游牧势力的来源,有说法是农耕民族之前的游牧势力遗留,也有说法是采集部落一部分走向农耕,一部分走向游牧,不管怎么说,他们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截然不同的,也无法像农耕民族那样,基本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所以只能跟农耕民族交换。

但农耕民族不急着交换,游牧势力就只能去串门抢了,这导致游牧势力跟农耕民族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在当时,这些民族并不见得是少数,甚至有些时候,他们可能是多数,势力一点不弱于农耕民族,只是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渐变不同而已。

这些游牧势力最风光的时候估计就是爆掉了西周,自此以后,似乎游牧势力和农耕势力的争斗越发激烈,游牧势力经常”访问“临近的诸侯国,有机会的话还来个一家亲,比如卫国就被赤狄灭国。

鉴于这种情况,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提出一个口号,那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口号是齐相管仲建议的,意思是尊重周王、讨伐异族,为齐国赢得声望,进而称霸。

齐桓公用行动践行了口号,邢国被异族打,齐国出兵援救;卫国被异族灭了,齐国出兵重建;南燕国被异族打,齐国出兵援救。

打了这么多场,齐桓公的威望水涨船高,最终成为霸主。眼见这招这么有效,后来者也纷纷效仿,晋国对临近的赤狄等势力可没少揍,秦国有秦霸西戎,楚国向南拓展的土地也是从蛮族手中夺得。

春秋的霸主,多多少少都是跟异族交过手的,楚庄王就曾征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的地盘就在洛阳附近,那里可是周天子所在地,算是华夏的核心地带,但同样存在游牧势力,楚庄王打完戎人,还顺便去问了一下鼎的轻重,留下楚王问鼎的典故。

经过春秋数百年的打击交战,道战国中期,处于列国之间的游牧势力已经基本被清除了,就算是中山国这种已经建国且处于边缘地带的游牧势力,号称战国第八雄,也在战国时期被灭国。

整个中原都是农耕民族的天下,但在北部草原,则仍然是游牧势力的地盘,二者不可避免地再度发生冲突。

再说匈奴,据《史记》记载,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但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不管怎样,匈奴是很早就存在的,那为什么缺少记载?因为他们还不够强大。

草原也不是铁板一块,广阔的疆域跟中原一样,被分成一块块的,分属于不同的部落,匈奴也只是其中之一。

匈奴真正一统蒙古高原,是在秦汉之交了,但在战国时期,匈奴已经在北部草原崛起,成为势力不小的游牧势力,但当时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匈奴还不是一家独大。

匈奴原本跟中原比较远,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把临近的林胡、楼烦打跑了,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往北跑,融入了新崛起的匈奴,匈奴就跟赵国接壤,同时跟着与赵国的战事而登上历史舞台。


平沙趣说历史


【匈奴之患始于炎黄之时,威胁华夏文明三千余年。】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人类在一万年以前,几乎都是狩猎民族,男人狩猎、女人采摘,大约在那个时候,人类驯化了羊、牛、猪、狗、鸡、鸭等家畜家禽,稍晚一些的时候,人类驯化了马。大约也是那个时代,人类学会了种植。

距今八千年前的时候,人类社会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早期农业、早期游牧业,从原始的狩猎业中分离出来。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旱作物标本,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中国的农业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

距今八千年前到距今五千年前,这三千年时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形成时期。在东亚大陆上,农耕民族向平原地带扩散,游牧民族向草原地带扩散。这一时期,不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他们各自都不强大人数有限,在广大的地域上各自从事自己的产业。

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不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他们挤压、同化的是原始狩猎民族的空间,草原上的狩猎民族逐渐被同化成游牧民族,平原上的狩猎民族逐渐被同化成农耕民族。农耕文化的食物保障率,远高于游牧文化,因此农耕文化的人口增殖的速度快于游牧文化人口增殖的速度。


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时候,农耕的华夏民族已经遍布了大漠以南的地区,并且诞生了青铜文化。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和民族概念已然诞生了,中国大地上的农耕民族既华夏民族,从部落联盟时代向城邦国家过渡,草原游牧民族从原始部落向部落联盟过渡。先进的农耕文化进化为农耕文明,落后的游牧部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和农耕文明发生大规模的碰撞。

公元前28世纪,华夏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手工业革命,华夏民族升级为城邦制国家的统一战争开始了。炎黄二帝时期,华夏民族的部落联盟几近解体,炎帝、黄帝、蚩尤之间展开了统一战争。北方的荤粥也乘机南下掠掳,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的对抗,从此拉开了序幕,游牧文化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的近代,长达四千多年。


匈奴的祖先叫荤粥(xunyu),其他游牧民族被称为玁狁(xianyun)、山戎等等。司马迁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匈奴并不是夏朝遗民的后代,是司马迁不求甚解而写的。到了周朝的时候,山戎被称为“戎狄”;猃狁被称为“白狄;荤粥被称为“匈奴”。山戎、猃狁、荤粥根本不是一回事。

司马迁在这件事情上有误解:商汤伐夏桀,流放夏桀到巢湖地区,并没有把夏桀流放到匈奴。夏朝灭亡后,后稷的子孙不窋(ku)是夏朝的大司农,不窋率领夏朝的遗民和周人,流落到戎狄之间,变成了游牧民族,史称“周人变于西戎”。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公刘”,摆脱戎狄的欺压,迁徙到豳(bin),就是今天甘肃平凉一带,恢复了祖先的农业文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率周人迁徙到周原岐山以西,被商朝封为“古公”。


公元前28世纪,黄帝崛起统一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公元前2705年左右,黄帝率领华夏联军,在张家口一带,和荤粥(匈奴)展开了一场大战,击退了匈奴的大规模进攻,为华夏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人把这段历史解读为:“炎黄联军在张家口大战蚩尤集团,并且把涿鹿解读为张家口。”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想象一下,假如炎黄联军被蚩尤集团攻击至张家口,那岂不是已经彻底失败了吗?张家口一带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根据史料记载,黄帝统一华夏以后,在黄帝晚年的时候,荤粥(匈奴)从今内蒙鄂尔多斯一带入侵华夏。黄帝御驾亲征,出榆林深入大漠,击败匈奴联军。华夏联军得胜后,又从榆林返回中原,途径陕西桥山的时候,发生了地震黄帝的马车翻了,黄帝就逝世了,原文为“地裂驾崩”。后来,帝王死了就称为:“驾崩”,驾崩一词就是黄帝在陕西桥山逝世,并安葬在今天的桥山黄陵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前27世纪末,黄帝出征荤粥(匈奴),彻底打垮了北方游牧部落联盟。此后一千多年,北方游牧文化都不能对华夏文明构成大的威胁。尧舜禹时代至夏代,华夏文明的防御同化重点是南方的“三苗集团”。商朝的时候,北方游牧文化的鬼方,是商朝的防御打击重点。到了周朝,匈奴再度崛起,和犬戎、白狄等游牧集团,结成同盟骚扰周朝。公元前771年,申国勾结犬戎攻破周王都镐京。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开始了对草原大漠的融合统一,完成了部落联盟向草原国家的进化,匈奴的首领开始称为“大单于”。在匈奴对中原文化几百年的骚扰中,秦国、赵国、燕国不得不在北方边界修筑长城防御。赵国的李牧就沉重打击过匈奴,秦朝初期派蒙恬将军,也大规模出击匈奴,并且把原来秦、赵、燕的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末战争时期,中原地区开始重新洗牌整合,匈奴也在大漠草原洗牌整合,匈奴赶走了敦煌地区人口200万的大月氏,控制了河西走廊至天山以东,中部兼并了戎狄、白狄,东面兼并了东胡、林胡等,势力达到辽东一带。冒顿单于时,控制草原大漠人口一千万,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各500万,拥有常备军50多万,骑马射箭的精兵(控弦之士)三十多万(见于《史记•匈奴传》)。

这就是为什么,汉初的白登城之战,汉军出兵32万,匈奴却出兵40万的原因。大家一直都以为,匈奴不过是个人口200万的民族,200万人口的民族,怎么可能出得起40万精兵呀。200万人中一半女人、一半男人各100万;100万男人中,16岁以下的小孩至少有一半50万(草原人口成活率仅60%),50岁以上的人20万,身强力壮的男人仅有30万,难道把小孩和老头都拉进军队里了吗?


如果匈奴是这样的老弱病残,还用的着汉武帝打匈奴几十年吗?汉武帝时期,汉朝在几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砍杀匈奴精锐30万,俘虏匈奴精锐30万,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到了东汉时期,汉军再次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北匈奴两百万人,向西亚欧洲转移,打垮了欧洲。南匈奴上百万人向东汉投降,至此匈奴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五胡乱华之后,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冷清先生


首先,我认为匈奴,并不是一个人种,而是一个松散部落联盟的自称。只要游牧部落被征服,投靠了,就是匈奴了。如何中原文明一样,攻下后管理了一段时间,就成为了汉地,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从匈奴是一个松散部落联盟的称号这个角度,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匈奴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原因。

在先秦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四个强大的势力:鬼方、犬戎、羌和匈奴。鬼方从商朝中期就出现,一直到达西周时期,都一直存在。犬戎的出现大概是在西周中晚期,犬戎因为援助宜臼争夺太子之位而被大家知道。羌,虽然人数众多,但各个部落相互攻打,一直到东汉,都没有一个强力部落能够一统羌,对中原构成威胁。

匈奴,如题主所说,是战国后期秦、赵、燕等国变强大并大力打击北方的游牧民族之后才出现的。

从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来讲,传统上的所谓楼烦、中山、翟、大荔、义渠等游牧民族纷纷被大败。有危就有机,就是这些被打跑但又不肯放弃游牧生活的民族,经过彼此的融合,团结一致,构建了新的政治团体——匈奴,对付南方的秦赵燕。

因此,匈奴在战国晚期的出现,原因很有可能是传统北方游牧民族在被打败后的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政治类国家政权联盟。匈奴和秦赵争夺的都是优秀的水草地:对于匈奴而言,是更美好说的开始;对于秦赵而言,是养马的牧场。谁输了,谁就只能偷偷的在夜里抹眼泪。

匈奴和中原文明,不仅仅是游牧和农耕定居的问题,更是制度的不同:匈奴的制度,更多的是坚持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这点可以从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以及他们下面大小不一的王和部落首领等看出来;中原的制度则从西周的分封制,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封建危机后,在战国形成了强力中央直管的郡县制。

从匈奴的出现,中国北方草原一直都是坚持着分封制,即便是契丹(辽)时期也是如此;而中原地区从战国后到秦朝就形成了以郡县制的专权制度。

freedom 和自立,就成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神所在。权威和服从,就成为了传统中国文明的核心。可以说战国,就是中国文明的分水岭。


历史哨声


因为匈奴也只是在战国后期才发展起来,在战国以前盘踞在蒙古高原地区的匈奴人仍然是像战国各国一样四分五裂,不仅匈奴人分裂,上面还有东胡人,鲜卑人等等草原民族,他们在草原上互相牵制反而不会入侵中原。

其次,在当时虽然没有匈奴人扰边,但是草原游牧民族扰边的事并没有中断。这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导致的。相对于农耕社会,游牧生产更加依靠天吃饭,他们的生产力低下很难在冬天储存有余粮;游牧地区属于高纬度地区,他们的气候也比中原恶劣得多,一旦发生冻死牲畜的现象他们就会出来抢劫。这就造成了游牧民族入边疆抢劫是不分强弱时代的,差别只在于一个点,游牧民族强大的时候秋天夏天春天都会来抢,反而是冬天闲了,这是富足的强盗;游牧民族衰弱的时候则是冬天出来抢,这是穷饿的饥民,抢得到就抢抢不到就死,更多是因为穷因为饿。

当时的北线国家都有遭遇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分三个部落打击三个国家。一个是在凉州地带,由羌族义渠为主要游牧力量针对的是秦国;由匈奴人组成的游牧力量则针对赵国;由东胡人组成的游牧力量则针对燕国。


优己


一、匈奴概述

匈奴的起源是有争议的,国内学界一般采信华夏族与匈奴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匈奴的人种与东北亚人种有明显区别:从出土的匈奴贵族墓葬织锦与壁画来看,匈奴贵族带有明显的斯基泰血统,斯基泰人东斯拉夫和部分突厥语民族的始祖之一,这个部族多身材魁梧、蓝目多须,战斗力和生存力都非常强悍。

秦汉之前,匈奴只是草原诸多游牧民族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开始崛起。

第一任单于就做栾提头曼,也就是历史记载中的头曼单于,他于公元前209年上位。“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意思是“广大”,匈奴领袖开始自称单于,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北方草原的大部分区域,成为游牧民族的领袖。也正因为他们整合了游牧民族,所以才具备了挑战中原王朝的力量。

二、匈奴历史

在此之前,匈奴也曾经南下挑衅过,只不过叫法不一,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称匈奴,其中又有许多分支:

比如说春秋时期的北戎,也被称之为山戎,就是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经常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曾经发兵攻打山戎以拯救燕国。

再比如猃狁部,又称为犬戎,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这部分十分有名,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趁乱杀入西京,西周由此灭亡,褒姒也被掳走。

秦朝建立以后,对匈奴十分警惕,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走,此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通过永久建筑的形式防御匈奴的骑兵,以求稳固边境。

修筑长城由于劳民伤财,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谴责,但其作用不可抹杀,秦朝以后,除了唐朝清朝,历代都会重新修建或者加固长城,虽然无法完全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南侵问题,但是大大缓解了四面出击四处救火的局面,时至今日,以色列在巴以边境修筑隔离墙,美国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都是受到长城的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