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乌巢不失,曹操有几分把握打败袁绍?

西厢奇谈


乌巢在今河南延津东南,因曹操火烧乌巢而出名。

官渡之战中,在袁曹僵持阶段,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却建议耐心等待时机,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

后,袁绍又派车运粮,屯于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亲率步骑五千人趁夜色火烧了乌巢,一举扭转官渡之战的败局。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火烧乌巢则是官渡之战双方优势转换的关键,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很长时间,袁绍无法打败曹操,而曹操兵力不足,所以他不可能和袁绍正面打仗的,那就只能摧毁袁绍的粮食,只要袁绍缺少粮食,那么他兵力再多也没用。

可见,假如乌巢不失败得就是曹操。至少官渡之战曹操赢不了。











刺猬的vlog


三国时期,北方各势力的攻伐整合,可以说占据了三国一半的战事。但是在北方各个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只有一场大战决定了最后鹿死谁手,谁能最后胜利。这一战,就是在整个古代史上都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战。那么官渡之战到底具有多大的意义呢?应该说有两点,第一点官渡之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北方的统一与否,因为曹操和袁绍当时是北方最大的两个势力。第二点官渡之战的成败也间接影响了三国最后的统一,古语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北方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粮食充足,兵员最广,所以说,谁能最终统一北方,基本上就成为三国最强的势力。最后曹操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常说官渡之战有一个特点,就是败于火攻,因为曹操领兵一把火烧了袁绍军屯在乌巢的军粮。也就是说,这是官渡之战成败的一个转折点。于是,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袁绍听从部下的建议,不是领重兵去攻打曹操的营地,而是带领重兵直扑乌巢来救火,那么结局就好看了。 曹操当时夜袭乌巢,带领的是数千轻骑兵,虽然能征善战,但是俗话说好虎架不住群狼。袁绍再饭桶,但他兵众,就算他带领数万兵马来救援乌巢,曹操数千人恐怕也不是对手。如此以来,曹操恐怕就只有三种结局等着他了。 第一种:战死。曹操素来善战,比如在加入联合军攻打董卓时,众多诸侯都不去攻打,唯独曹操领兵追赶董卓,被伏击,差点丧命。那么若袁绍领重兵来救援,曹操势必要誓死杀出重围,但若因寡不敌众,恐怕要战死在此了。不过依曹操一生的做事风格,此人肯定要先苦战一番,但若见死战不过,想来他不会选择战死这条路。 第二种:投降。既然曹操不会选择第一种战死的结果,那么依曹操的智慧,他选择这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曹操善于忽悠,而且口才极好,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出口都是一套一套的。在这一点上,袁绍是不能跟曹操相比的。倘若曹操见袁绍援军攻来,死战不过,必然会选择投降。投降有三个好处,第一保全自己的性命,第二保全自己部将的性命,第三留下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一点是非常可能的,以曹操的口才,忽悠袁绍,然后投降袁绍,估计袁绍又得高兴得晕过去。另外,若曹操到了袁绍那里,曹操卧薪尝胆,击败袁绍的几率甚至大于在官渡打败袁绍的几率。所以说,如果曹操被困,他选择投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种:逃跑。但是以上两种可能,只有第二种可能性最大。但是除此之外,其实这第三种可能性也非常大。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也可以说是有这么一个特点,曹操用兵,讲究兵贵神速,善用奇兵。倘若袁绍率领大军来救援乌巢,若曹操得到消息,应该首选的不是死战,恐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领兵择路而逃,反正乌巢已经被点着了。


玉润万古


曹操没把握,能赢只是险胜。就像墨西哥打美国,你说谁能赢,力量差距太大,没有对抗性。你说这会美国全国来了一场大地震,墨西哥偷袭赢了,只能说你的运气真的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