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三國演義》中,劉備建立蜀漢後所封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由於羅貫中在小說中的重點描繪而為世人所熟知,常被人在茶餘飯後談論。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其實,在曹操麾下,同樣有五位作戰能力極強的大將。陳壽《三國志》中,將曹操麾下的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五人列為一傳,並評點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並稱為“五子良將”的說法便因此得來。

文韜武略兼備的張遼

張遼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中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三國演義》中,張遼為讀者所熟知,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張遼與關羽之間的密切關係。曹操擊敗呂布之後,曹孟德意欲斬殺當時為呂布效力的張遼,不料關羽下跪為張遼求情,願以性命擔保張遼為忠義之士,張遼遂歸於曹魏。此後曹操知道關羽、張遼之間關係甚篤,更曾派張遼勸降關羽。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歷史上的張遼的確是一位難得的文韜武略兼備,可獨當一面的大將,他識大體、知兵法,驍勇善戰、指揮得當,一生為曹魏立下眾多赫赫戰功。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中,張遼是擊敗袁紹及烏桓勢力的主要力量。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勝後,派遣張遼討伐袁譚、袁紹,攻破鄴城,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破烏桓。

其後,張遼駐守合肥,與吳國展開決戰,逍遙津之戰中,孫權親征出馬,張遼以七千人的力量擊敗十萬吳軍,一時間“江東小兒,安敢啼哭”。

這兩次關鍵戰役,奠定了張遼在曹魏陣營中的地位和聲望,張遼的智謀、忠義、勇敢與統領才華,甚至被後人將其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樂進:曹魏軍隊中的最佳先鋒

在曹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 樂進常常是擔任先鋒的不二人選。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樂進很早便投靠曹操,他最大的特點便是勇猛與膽烈,官渡之戰中,樂進將袁紹大將淳于瓊斬首(一說生擒);攻打袁紹、袁譚過程中,他又斬殺嚴敬;劉備入蜀後,樂進擊退關羽、蘇非,後來又和張遼、李典一起擊退了孫權的攻擊。

在“五子良將”中,樂進也是最早封侯的一位。樂進的獨立領兵經歷不及另外幾位大將,但樂進卻最擅長作為先鋒衝鋒陷陣。曹操評價樂進說:“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可見樂進深得曹操信任。

于禁:從假節鉞到投降蜀漢

與張遼相似,于禁也是一位指揮才華過人、智勇雙全,善於用兵的出色統帥,其軍事才華比之張遼有過之而無不及。于禁巔峰之時,官拜左將軍,假節鉞,擁有生殺大權,可自主發動戰爭,是三國時期僅有的12位假節鉞之一。曹魏陣營中假節鉞多為曹姓,于禁當時的威望之高、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只不過——219年的樊城之戰,成了于禁一生的轉折點。關羽水淹七軍,龐德殞命,于禁投降,險些將曹魏逼入絕境。于禁的投降被人所恥笑,曹操嘆曰:“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而不如龐德!”

投降蜀漢,成為于禁一生無法抹去的黑點,也影響了後人對他的評價。

最為蜀軍忌憚的張郃

張郃同樣是曹魏麾下的一員名將,他用兵素以巧變著稱,善列陣營、善估形勢、善用地形,蜀軍尤為忌憚張郃。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張郃最著名的一次勝利,便是228年的街亭大捷,張郃巧妙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大敗馬謖,迫使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退回漢中,對蜀漢形成重創。

張郃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位陣亡的將領。231年,張郃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

有“周亞夫之風”的徐晃

徐晃是曹操頗為倚重的將領。徐晃一生追隨曹操南征北戰,三國時期不少重大戰爭中,皆有徐晃的身影。官渡之戰中,徐晃先後擊敗劉備、文丑、韓猛,隨後又大破袁譚,白狼山之戰中在張遼指揮下大敗敵軍;樊城之戰于禁投降後,徐晃援救曹仁,解樊城之圍,救曹魏於危難之中。

細數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居首,一人曾投降蜀漢

徐晃治軍嚴格,生活儉樸,曹操評價其有“周亞夫之風”。

事實上,曹魏之所以在三國爭霸中的大部分時間佔據上風,與其手下人才濟濟,且曹操知人善任頗有關係。除了曹氏家族以及和曹家世代親睦的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淳、夏侯淵等人之外,著名的"五子良將"也絕非泛泛之輩,他們幫助曹操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建立了威望,而“五子良將”的功績,也被後人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