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恩难忘,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代祭扫墓?与传统习俗相悖吗?

阅人文观世界


清明祭祀我必须亲自去,因为祭的都是自己的亲人,与别人无关,所以再没空也不会找人代祭,这次清明实在是去不了,平常有时间也可以去啊,只是清明来临,更是加倍的思念已故的亲人,今年因为疫情没能去祭祖,只能在这里遥寄哀思,愿逝者安息。[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余生静享孤独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有历史意义的民俗活动。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为什么中国人从骨子里头在关键时刻都有这种大无畏的团结精神,不容欺负,不容侵略???从一个家族说起,每个时节,家族理每一位老老少少,都有共心一起祭祖。体现了从民族活动里头孝道,到团结,到爱国的教育加深情感。

老父亲,带着儿子,儿子带着孙子一起祭拜老父亲的父亲。每年如此,潜意识就告诉了儿子,以后老父亲走了,你也要带着你的儿子和你的孙子来。

整个大家族一到时节,无论人在何处,都集中往一个中心点赶。心中有祖,大家都流着相同的血脉,团结意识就出来。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从祭祖的小事情就已经植入了爱国的种子。

如此看来,现在换了新方式祭拜,少了人与人之间那些情感的联系,与祖宗的共鸣


乐缘易学与人生


代理扫墓,这个极具争议的职业是一种“假孝心”,真正目的依旧困于钱字诀,这也必然导致代理角色的情感虚假,铜臭味十足的。“请人扫墓”的子孙们或许有各种原因不能回家扫墓,自以为孝心也能代劳,最终将扫墓沦为一种商品化的交易。上贡果、烧香、摆祭品、念悼词、磕头、放声大哭、喊亲人或者叫爸妈的只是在演戏,更像是花钱买了一场表演,殊不知苍白的孝道之下是寂寥的逝者。清明节扫墓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本义是为了让人们祭扫先人,以表达感恩和思念,但是以这种方式来给亲人祭奠,很大程度上没了人情味,这让人感到心寒。科技的发展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要靠网络才能做到,特别像这种比较神圣的祭祀行为,不然我们将什么都留不下,成为网络的俘虏。


一心一意爱你的我


清明祭祖恩难忘,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世人难忘亲人养育恩,没有老人,哪有后人下一代,要尊老爱幼,没有老的,哪有我们小的,这是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希望发扬广大,祭祖也是流行习俗,虽然人死如火灭,作为后人,扫墓祭祖烧手纸钱祭奠,以表寸心,心安理德,这是对亲人祖宗爱待敬仰之举。


冯雷3712


我们应该认识到,“代人扫墓”整个仪式与千年的习俗相去甚远。许多年轻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年,对于祭扫等传统风俗的印象越来越模糊。清明扫墓,它传递着对先人的缅怀。传统扫墓是要让先人看到后代人丁兴旺。人们携带酒食、纸钱到先人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叩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古代,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不少其他习俗如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显然,代人扫墓这种祭扫方式不够庄重,而且缺乏诚意,使孝道有流于形式之嫌,这种祭扫方式始终不能为大众主流所承认。

清明节还是带上家人,扛上铁锹,买点花和纸钱,准备点吃食酒水。到祖先的坟前,清理一下杂草,种上两棵柏树,奉上酒食,烧些纸钱,说说后辈们的幸福生活,告诉晚辈们,祖父母们的艰苦生活。趁着清明时节回乡探亲访友,踏青,增进与故乡的联系和感情,找寻我们生命的根源。

孔子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对亲人的追思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更何况,清明节是国家法定假日,有专门的时间扫墓。再加之,便利的交通和多样的交通方式,天涯若比邻早已不是神话。家再远我们也应亲自扫墓祭祖。

大家可否认同?


词文江湖


感恩祖宗先辈,存乎一心,心诚则灵,感天动地。亲临祭奠,鞠躬叩拜,固然系中华习俗,然大局为重,预防疫情,请人代祭,亦同矣。方才全国黙哀三分钟,举国同悲,义薄云天,盖祭奠先人及逝者,为中华民族振兴、家族兴旺和个人健安以及前程旷达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