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在当代作家中,阎连科的写作个性鲜明,极具特色,反讽叙述更是他的小说《受活》的显著特征。


1.1

言语的反讽

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小说中多处出现了言语反讽,比如受活庄举办受活节遇到困难,县委书记柳鹰雀对茅枝说不要忘了他是县委书记可以帮助解决问题时,茅枝回答的是“我哪能忘了呢”。表面上茅枝在迎合柳鹰雀,但实际上表现得是茅枝对这位新任县委书记厌恶的态度,她是正话反说,她骨子里认为受活庄的事情是不需要外界帮忙的。


另外,小说中的主人翁柳鹰雀接到上级指示,风尘仆仆地跑到省长办公室,省长说了这样一番话:“没啥事,叫你来,就是想看一下你是咋样儿一个人。没想到我下边竟有一个县长敢筹资去俄罗斯把列宁的遗体买回来。不坐。不坐是吧?不坐你走吧,我已经知道你的伟大了。走吧你,出去到外边找个比克里姆林宫好的地方住下来。我已经去北京领你那要到俄罗斯买列宁的一班人马了,三朝两日里,他们回到省城我也要见见。再忙我也要认识一下双槐县的领导嘛。”显然,这些表面上听着像是在夸奖柳鹰雀的话语,实则是对他的购买列宁遗体的疯狂做法的否定,最重要的是对柳鹰雀的政治前途的否定。


小说中不仅多处出现言语反讽的特征,而且小说在三个故事叙述中呈现出情境反讽特征。茅枝退社作为故事发展的隐线,受活庄绝技团外出演出与柳鹰雀的政治计划作为明线,三条线相互交织,故事的结局与人物的最初愿望、艰辛的努力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2

情境反讽

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作为小说隐线的茅枝退社一直贯穿于小说始终,然而追根溯源,茅枝婆退社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反讽。小说在序言里就叙述了茅枝婆入社的艰辛。茅枝婆“走了一百多里,脚上都起了水泡”,为了让受活庄入社转辗反侧不能入眠。在去入社的路途上也是一波三折,最后亮出自己曾经也是红军的底牌,才让受活庄进入了双槐县的管辖区域。但是如此艰辛的入社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深重灾难。在“大跃进”时期,受活庄被圆全人抢劫粮食和财产。在“文革”时期,又无辜地被圆全人批斗,甚至是杀害。这些给茅枝那一代人留下了阴影,退社也成为茅枝毕生的诉求。入社的艰辛与入社后遭受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构成情境反讽。


作为明线的是绝技团的残疾人到外面世界赚钱的事情。身怀绝技的残疾人发挥自己的绝技,在圆全人的世界里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他们的钱还是被绝技团里的圆全人偷走。绝技团的残疾人外出表演的初衷与事情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呈现情境反讽特征。情境反讽还体现在柳鹰雀政治理想的落空。

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柳鹰雀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规划十分清晰,那就是将来能成为像马克思、毛泽东、列宁一样的政治伟人,他甚至在列宁遗体安放的地方也为自己准备了棺木,在上面用金子撰写了名字,让世人在瞻仰列宁遗体的同时也瞻仰自己。他费尽力气与茅枝周旋,组建了绝技团为购买列宁遗体筹集资金。和茅枝签订让受活庄退社的协议,也是为了保证受活庄残疾人的表演能够为列宁纪念堂的开张吸引更多游客。与妻子长时间分离,也是为了这个“伟大”的计划。但是,他的购买计划在省长两三句话下化为泡影,官职也一并被撤销。回到家里,发现妻子与秘书通奸在床。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柳鹰雀的所有“伟大”理想都化为乌有,在开完最后一次县里的常委会后,被自己的轿车压断了双腿,留在了受活庄。柳鹰雀自以为在不断靠近自己的梦想,而他疯狂的政治计划正被一步步推向荒唐可笑的悬崖。


文本三个故事的叙述都呈现情境反讽这一特征,作者不仅仅呈现茅枝入社与退社的矛盾,绝技团残疾人的喜与悲以及购买遗体计划落空的表层字义,和言语反讽一样,都旨在指向反讽叙述背后所隐含的更为深层的内涵。


1.3

反思历史

阎连科小说《受活》中的反讽叙述


从作为故事隐含线索的茅枝退社事件来看,作者是在有意回顾一段历史,一段受活庄入社后的革命历史。在这段革命历史里,受活庄经历“大跃进”时期,村里的粮食被外来的圆全人抢光。紧接着“红罪”时期来临,红卫兵到访受活庄,村民被轮流拉出去批斗,很多人因此丧命。有着“革命血统”的茅枝原本想要带领受活庄入社,进入“乡民的天堂”,却让受活庄经历了浩劫。由此造成茅枝入社与退社的矛盾,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茅枝厌恶县委书记柳鹰雀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指出,“反讽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存在,而是整个形态下的整个现实”。


作者将受活庄入社后的革命史作为一个源点,从而折射出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中国农村的整个革命史。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在经历了互助组、合作社的短暂的粮囤足满的日子后,接踵而至的“大跃进”和“文革”却让他们一贫如洗。革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者是缔造全新的社会梦想,然而现实与理想却相去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